海信增持提振市场信心 未来发展临三大挑战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31

||2009-02-07

9月2日,海信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海信集团的一致行动人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股份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4%。

海信电子控股还表示,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公司股份,未来增持数量不超过917万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86%,加上本次已增持部分,合计不超过总股本的2%。

此外,海信集团及电子控股承诺,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海信增持也彰显了大股东在对股价被严重低估情况下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受增持消息提振,海信股价当天逆市中应声上涨。

海信的立足之基

2003年至2007年,海信的销售收入、利润分别由221亿元、3.07亿元增长到469亿元、11.84亿元,分别增长112.22%、285.67%。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海信已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海信的成功得益于始终坚持稳健经营和技术立企的战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海信充分重视低成本扩张战略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产业离不开一条主线,那就是代表高新技术前沿的3C家电、通信和信息。在过去20多年,海信没有贸然进入汽车、电工、PC等“吞金量”巨大、自己没优势的产业,避免了一些同行因诱惑而盲目进入表面风光实际凶险、前景不大的领域,最后陷入多元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海信另一个重大成功之处,就是技术兴企。国内彩电业近两三年一直不景气,最深层的原因是与整个行业核心技术缺乏,在技术、专利以及标准受制于洋,导致价格战自杀式求生。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从而结束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打破国外垄断,使海信在国内电子信息行业内独树一帜。而随着“信芯”的突破,海信液晶模组的自主研发设计也取得成功。2007年9月,国内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

可以说,正是这些持续不断的研发领先、技术创新和成功多元化有效保证了海信的稳健持续发展。根据中怡康数据统计,08年上半年公司平板市场占有率达12%,连续4年半居国内销量第一。

海信未来面临三大挑战

2008年来,国内家电企业所处的宏观经营环境一直严峻: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能源紧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CPI和PPI居高不下、美国次贷危机、出口萎缩。包括海信等国内家电企业市场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空调行业,出现了行业性的同比大幅度下滑局面。

海信电视产品08上半年主营收入达到55.46亿元,增长22.74%,但同期营业成本涨幅达到25.20%,电视毛利率下滑1.61个百分点,为17.73%。分地区来看,公司海外市场发展迅速,营业收入达到11.8亿元,增长180.28%;而在国内市场,营业收入为44.59亿元,同比下降8.56%。而外销依赖比重越大,海信受制今明两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风险也越大。

而海信收购而来的ST科龙电器近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净利润7066.8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9.79%。这将拖累控股股东海信。同时,科龙业绩下滑,将使海信科龙资产重组滞后,凭添变数。据悉,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较大的变化,海信科龙作出暂停资产重组的决定。

如今,海信不仅要面临TCL、长虹、创维这些国内知名品牌的挑战,还要应对三星、飞利浦咄咄逼人的攻势,其老大的位置时刻都为人所觊觎。排名第二的三星,市占率已达11%,超越海信似乎越来越近了。

已届不惑之年的海信,如今也正在被核心人才短缺所困扰,人才问题已成为海信产业升级、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另外,海信液晶模组二期的量产时间能否如期量产、股权激励能否获批和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

资金压力犹存

据有关机构调查,完成首次增持的6家公司中有3家计划增发A股,大股东增持行为不排除有为再融资铺路的嫌疑。

去年12月28日,海信电器股东大会也通过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议案,拟募集资金10.02亿元,投资3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但今年4月3日,公司又发布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未获得证监会发审会审核通过。

专家指出,海信大股东增持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说明大股东认可了目前的估值水平,产业资本的出手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此前定向增发的折戟也说明海信的发展壮大还面临着资金的困扰。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信增持提振市场信心 未来发展临三大挑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