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UC不希望成为第二个网景
||2010-08-24
p>
p>
位于中关村维亚大厦的优视科技(UC)北京办公室,还有近100个空座位。这家手机浏览器公司的CEO俞永福称,在未来5个月之内,这些空位子将会迎来新主人。
过去3年内,UC的员工数量翻了10倍,目前已超过600人。其用户数也从3年前的不到1000万增加到如今超过1亿。据Enfodesk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第2季度UC市占率达到56.68%。
在2006年底接受了金山软件公司创始人雷军等人的4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之后,UC已经进行了3轮融资,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和诺基亚成长基金。
俞永福称,公司已在2009年底实现了盈利。不过,他拒绝透露具体的财务情况,仅表示过去3年收入实现了640%的增长。
看起来这是一家很完美的创业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UC已经赢得未来。
浏览器从来都是大公司的游戏。1990年代末微软在Windows98中捆绑IE一起销售之后,当时遥遥领先的网景公司的网络浏览器Netscape便一败涂地。
8月12日,Google在其Mountain View总部召开了移动产品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手机浏览器Chrome To Phone。此前,腾讯也在去年推出了QQ手机浏览器。
UC显然不希望成为第二个网景。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技术总裁梁捷和产品总裁何小鹏—将CEO的位置让给了俞永福。俞此前是联想投资的副总裁。
俞永福称,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核心产品,而且还要有专业、专注和持续创新的能力。UC目前600名员工中,超过70%都是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其产品可以在9个不同操作系统的2000余款手机终端运行,“比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要多。”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巧合。当初网景也是不遗余力地投入技术和产品,而微软并没有试图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超越网景,而是通过免费和绑定Windows这样的策略一举获胜。
历史会重演么?
更快更省流量
梁捷和何小鹏6年前离开亚信公司创办优视动景(UC前身)时,这对华南理工大学校友的创业方向并不是手机浏览器,而是移动邮件系统。但随即他们便发现,用户对于邮件系统中包含的简单浏览器功能评价最高,便转向研发手机浏览器。
二人开发的第一款UC浏览器(当时叫UCweb)匹配的是Java操作系统。Java系统虽然不是当时市场上最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但它在PC上的开发最为成熟。不过,与传统的浏览器不同的是,两人开发的UC浏览器的内核代码并不是基于传统PC开源引擎代码开发的,而是基于手机平台开发的。
这种体积更小、采用CS架构(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直到2007年谷歌将这种网络计算架构取名“云计算”)的浏览器不会占据过大的手机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手机终端和网站服务器终端之间架设了一个中转服务器,减少了手机终端的运算时间和过程,从而达到帮助用户减少流量、增加浏览速度和操作速度的效果。
以手机用户浏览新浪网为例,打开新浪首页需要1.5M的流量。通过UC浏览器,它首先会把用户想看新浪网的信息传递给后台的服务器,经过服务器解码、压缩等复杂运算后,再将适合手机浏览的新浪网推送给用户。而此时,用户可以快速打开新浪首页,且只需要耗费100K的流量。
2004年10月推出后,UC浏览器受到以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的欢迎(事实上目前UC的用户中这类人群依然占到70%左右)。这个手机群体十分在意速度和流量—他们无法承受手机直接上网带来的高额费用。
2005年梁捷和何小鹏又招了10个员工,并在2006年开发出了与当时市场上最畅销的Symbian操作系统匹配的UC浏览器。随着手机上网用户人数的增多,UC浏览器用户下载数量也开始激增。因为用户需求的增多,而且来自3家不同的网络运营商,他们不得不将更多格式的不同网页在后台进行重排,与不同运营商、不同手机操作系统匹配。
这并没有给这个创业公司带来收入,反而让UC最初租用的几台服务器很快便满负荷运转。
急需后续发展资金的梁捷和何小鹏,在2006年曾疯狂接洽了近50家活跃的风投机构。但是,由于不能为这些VC提供满意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人一次次碰壁。其中俞永福所在的联想投资是对UC最感兴趣的一家,但在最后关头被否决。
在失去VC后,他们一度把15名员工中的12名全部投入到赚钱的副业(为中国移动开发手机办公系统)上,只留下3名研发人员负责浏览器研发。 >>
直到2006年底,俞永福和天使投资人雷军(目前担任UC董事长)的加入才让UC重新专注于手机浏览器开发,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提升浏览器的速度和节省流量上。当时,俞和雷说服两位创始人将副业卖掉。雷军还答应为UC提供400万元的天使投资。
2007年6月拿到晨兴创投和联创策源的第一笔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后,UC开始了新一轮扩张—2007年底,UC的员工数量从年初的20人增加到近100人。到今年底,UC计划将员工规模增加到800人。
融来的钱大多数被用在人员工资、培训和租用更多的服务器上。在匹配Java和Symbian系统的UC浏览器趋于成熟后,他们开始利用新员工研发与Windows Mobile、MTK等其他操作系统相匹配的浏览器。
与此同时,随着用户覆盖面的扩大,以及风险投资的介入,UC也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位置出租,即通过近2000家合作伙伴(包括手机终端、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提供流量、增值服务而获取广告分成。
未来怎么办?
随着网速提高和资费降价,省流量和快速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而手机浏览器没有即时通讯软件那样基于身份的用户黏性的弱点被显现出来。事实上,已经有些UC用户开始转而选择其他手机浏览器产品。
对UC而言,另一个需要面对的变化是智能手机的普及。DCCI的预测数据称,2013年智能手机销量将超越非智能手机,份额达到54%,后者市场到2015年将只剩8.3%。
随着Google和苹果的手机系统在智能手机中越来越强势,分裂的手机操作系统可能在未来趋于统一,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俞永福预计未来可能将是4至5种浏览器的天下,并称UC将逐渐把研发精力投入到与Symbian、Android 、iPhone和JAVA等4个可能在中国市场存留下来的手机系统相匹配的浏览器上。
特别是Google和苹果,它们不仅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还有自己的浏览器,并已经像当年微软那样将二者绑定。8月初,Google的Android系统每天新增20万用户(5月时每天10万,6月时每天16万)。“Android不只是惊人,是难以置信的惊人。”Google CEO施密特说。
不过,在俞永福看来,浏览器开发是一场长跑—只有更好的产品,才能形成品牌和用户惯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在过去6年里,UC浏览器内核已经被改写了3次,并进行了数十次优化。而CS架构也在2007年底进行了一次深度调整—由于旧的架构无法适应更多手机操作系统,UC将当时的新版浏览器UC6完全推倒重来,重写了代码,并设置了新的架构。
这让UC可以更快地进行已有版本的更新和针对新操作系统的新版本浏览器的开发。俞永福说,现在UC可以在3个月内开发出一款与最新操作系统匹配的浏览器,而已经开发出的浏览器更新周期也不会超过两个月。
UC正在研发新一代浏览器内核,目标是将运算速度再提高一倍。到年底,其服务器投入也将从2009年的4000万元提升到1亿元,以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
“下一步,UC除了继续提升浏览器性能外,还在为移动互联网宽屏趋势做储备,以及如何让UC的浏览器平台更加开放。”俞永福说,他更希望用户把UC当作一个手机服务平台,而不仅仅是一款浏览器。
目前,UC已经推出了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产品,如观看视频的UC播放器,用于手机下载的UC迅雷等,而新开发的Flash支持功能可以让用户在玩游戏时更加快捷和节省流量。而UC新成立的战略合作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其它手机服务商加入UC浏览器平台,一起为用户提供服务。
在俞永福看来,6年来在人才、技术和产品体验上积累的优势可以帮UC做到这些。在UC目前的400多名研发人员当中,有1/4的人在为服务器后台提供技术支持,而另外3/4则负责开发和更新与不同手机操作系统、不同型号的手机相匹配的浏览器。
借助与诺基亚成长基金战略合作关系,UC将浏览器预装到3款诺基亚手机上。俞永福称,UC正与联想、华为、中兴、三星等公司联络,试图将UC浏览器及相关应用产品预装到这些手机制造商的新型手机中,从而覆盖更多的手机终端。
未来悬念还很多,但俞永福认为创业公司有很多大公司没有的东西。在这个由两个同窗好友创办的公司里,核心管理层采用了风行于VC的合伙制,10个核心高管有权力在各自负责的领域说YES或NO,而且所有的员工都持有一定数额的期权,大家见面要么直呼其名,要么互称“同学”。
“在有大公司竞争的情况下,创业公司能够长起来的核心要素就是专注而专业。”俞永福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第一财经周刊:UC不希望成为第二个网景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