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培养工程: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引擎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而数字人才短缺成为主要障碍。日照国信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推出的“数字人才培养工程”旨在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构建综合性培训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融合等策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人才。该工程不仅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还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项目,学员掌握先进数字技术,提升专业能力,获得资质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该工程为企业提供精准人才培养服务,推动数字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为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智能化转型、数字人才供给、数字人才培养工程
正文:
在当今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坦途,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数字人才的短缺。据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这一巨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了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下,东港区人社局和日照国信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联合推出的“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给出了智能化转型的新道路,为解决人才供给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与路径。
一、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的必要性
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数字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字技术知识,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运营/操作技术等,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将数字技术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深度融合。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传统教育难以满足智能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相对滞后,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胜任企业的智能化岗位。此外,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项目经验,企业开展“定制化”培养难度较大。同时,从业者对数字经济产业的认知程度不高、能力不足,多数从业者或有意愿从事数字服务外包行业的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取得相关资质证书的人数较少。数字人才培训费用相对较高,缺乏扶持、激励政策,使得数字人才队伍的规模化培养难以有效推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数字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
二、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的策略与路径
(一)构建综合性的培训体系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构建综合性的培训体系,为数字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该体系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培训,从通用数字技能到专业领域知识的多个层面,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与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面授、在线学习、实践操作等,注重培训方法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提升学习效果。此外,还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员和企业的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二)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数字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数字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建立数字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培训和实习机会。学员可以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和实际能力。这种实践导向的培训模式,不仅有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智能化岗位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数字人才培养工程与希莫标准组织合作,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该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对数字人才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技能掌握程度、项目执行能力、创新潜力等,为人才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这一评价体系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帮助企业在招聘和人才管理过程中更加精准地评估候选人和现有员工的能力。通过这种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筛选和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人才,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四)推动产教融合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沟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建设数字经济和数字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数字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数字人才,还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能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品牌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构建完善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在为东港区培养数字人才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周边地市学员进行数字人才培养,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策源地。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学员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数字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进程。
三、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一)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字人才,解决了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人才荒”问题。通过培养具有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例如,通过培训客户中心管理师、外包运营管理师等岗位人才,企业能够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培养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等岗位人才,企业能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些数字人才的加入,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不仅服务于单个企业,还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培养大量数字人才,促进了数字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以东港区为例,数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成功吸引了20余家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落户,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推动了“1+N”数字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些企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吸引了更多的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巩固了区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三)提升个人职业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数字人才培养工程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通过参加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实践项目,学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相关资质证书后,学员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同时,数字人才培养工程还为学员提供了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资源,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培训后继续进行进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适应智能化时代快速变化的职业需求。
(四)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字人才培养工程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与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实施培训项目,实现了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服务,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数字人才。
四、结语
智能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人才培养则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所在。东港区人社局和日照国信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联合推出的“数字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构建综合性的培训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品牌等一系列策略与路径,为解决数字人才供给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工程不仅助力企业实现了智能化转型,推动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个人职业发展,还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大对数字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字人才,共同迎接数字时代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赵彩红. 产教融合,从“一头热”到“两头甜”. 中国教师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 关于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报告(2024)》发布,转型进入2.0时代. 光明网。
打造数字服务外包发展新高地. 日照日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数字人才培养工程: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引擎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