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认证” 和 “评定” 差在哪?一字之差,效力天壤之别

    |     2025年8月4日   |   场景研究   |     评论已关闭   |    157

在企业接轨标准的过程中,“认证” 和 “评定” 两个词经常被混为一谈。不少企业以为花钱做了 “评定”,拿到的就是 国家承认的“国标认证”,直到企业资格评定和参与招投标被拒时才发现吃了大亏。事实上,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法律效力和市场认可度却有着天壤之别。今天就用权威标准和实际案例,帮你彻底分清二者的界限。

先看一个真实案例:北京某客服企业曾委托一家机构做 “国家级服务评定”,拿到的证书上写着 “符合 XX 标准”,但在参与政府项目竞标时,招标方要求提供 “国家认可的认证证书”,该企业的 “评定证书” 因无法在官方平台查询而被直接淘汰。事后查询发现,这家所谓的“评定机构”既没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的批准资质,其所谓的 “标准” 也未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备案 —— 这就是把 “评定” 当 “认证” 的典型后果。

从法律定义来看,“认证” 是由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标准对企业的服务或管理体系进行的合格评定,结果受法律保护。就像我们考驾照,必须通过车管所认可的驾校培训、由交警部门监考,最后拿到的驾驶证才被全国承认。正规认证需满足 “国标五项” 核心要求:依据的标准必须合法有效、审核人员需经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注册、认证机构需持有 CNCA 颁发的《认证机构批准书》(如北京希莫认证的 “CNCA-R-2019-525”)、认证过程受市场监管部门监督、结果可在国家认证认可信息平台查询。

而 “评定”(或 “评估”“贯标”)只是企业自愿开展的内部优化活动,类似请健身教练制定锻炼计划 —— 教练可以帮你分析身体状况、设计训练方案,但不能直接发 “健康证书”。比如某企业为提升客户满意度,请咨询公司对服务流程做 “评定”,报告里指出 “响应时间过长”“投诉闭环不完善” 等问题,这些结论只能用于内部整改,不能作为对外证明服务能力的资质。

二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效力不同。认证结果是企业进入市场的 “通行证”,比如北京鸿联九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通过的 “电信服务认证”,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平台查询,是参与电信行业项目的重要资质;而评定结果仅对企业内部有效,无法作为招投标、市场宣传的依据。

二是流程不同。正规认证有严格的法定程序,以《信息技术服务 呼叫中心运营管理要求》(SJ/T 11739-2019)认证为例,需经过文件审核、现场审核、不符合项整改、技术委员会审议等环节,全程至少 1-3 个月,且必须有 CCAA 注册审核员参与;评定则没有固定流程,通常是咨询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出具报告,耗时可能仅几天到几周。

三是责任主体不同。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承担法律责任,若出具虚假认证,会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2023 年就有机构因未现场审核被罚 10 万元);而评定机构仅对报告的合理性负责,不承担法律效力,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很难维权。

更关键的是,我国明确规定 “认证与咨询必须分离”。《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人员管理办法》指出,认证咨询人员不得受聘于认证机构,认证机构也不得聘用咨询人员。这意味着,既给企业做 “贯标咨询” 又发 “认证证书” 的机构,本身就涉嫌违规,其出具的结果自然无效。

那么,普通企业该如何快速区分二者?教你一个 “一秒验证法”:要求对方提供证书编号,登录 “国家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cx.cnca.cn/)查询。如果能查到企业名称、认证范围、发证机构等信息,且发证机构在 CNCA “认证机构名录” 内(如北京希莫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批准号 CNCA-R-2019-525),就是正规认证;若查不到,无论对方如何宣称 “权威评定”,都不要轻信。

说到底,“认证” 是市场准入的 “硬通货”,“评定” 是内部优化的 “参考书”。企业如果想通过标准提升竞争力,不妨先明确需求:若是为了招投标、树品牌,必须选择正规认证;若是为了找问题、做改进,做评定即可,但别把它当 “资质” 对外宣传。一字之差,可能影响百万订单,认清二者的区别,才能避免花冤枉钱、走冤枉路。

来源:希莫认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标准“认证” 和 “评定” 差在哪?一字之差,效力天壤之别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