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选标准,先搞懂这 3 个优先级!别花冤枉钱

    |     2025年8月4日   |   场景研究   |     评论已关闭   |    160

在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种类繁多,不少企业盲目追求 “高级别” 标准,结果花了钱却不适用。其实,选标准就像选工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根据《权威国家标准的认定与企业合规接轨路径深度解析》及《如何区分标准?如何认识标准?》中的规范,企业选标准需遵循 3 个优先级,避免花冤枉钱。

优先级一:有国标 / 行标,优先用国标 / 行标

我国标准体系中,国家标准(GB/GB/T)和行业标准是 “基础线”,企业应优先选用。这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国标和行标就是服务质量的 “地基”。

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覆盖通用领域。例如《信息技术服务 外包 第 1 部分:服务提供方通用要求》(GB/T 33770.1-2017),明确了服务外包企业在人员管理、流程设计等方面的通用规范,任何行业的服务外包业务都可参考。行业标准则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更具专业性,如通信行业的《呼叫中心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规范》(YD/T 2823-2015),细化到呼叫中心的响应时间、人员培训等具体指标,比国标更贴合行业场景。

根据《标准化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不得低于国标 / 行标的技术要求。若某机构推荐的团体标准指标低于 GB/T 33770,即便宣传 “更先进”,也是无效标准。企业可登录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输入业务关键词(如 “呼叫中心”),优先选择带 “GB/T”“YD/T” 等前缀的标准。

优先级二:国际标准别盲目追,匹配需求再出手

COPC、CC-CMM 等国际标准以精细化管理著称,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权威国家标准的认定与企业合规接轨路径深度解析》中提到,我国推荐的 21 项国际标准更适合有出海需求或高端服务场景的企业。

例如,CC-CMM 标准聚焦客户服务绩效,适合金融、电商等对服务效率要求高的行业。某国内金融企业客服中心通过 CC-CMM 认证后,首次解决率从 65% 提升至 82%,但前期投入了近百万元用于流程改造和审核。而对中小客服企业来说,先应用行业标准(如 YD/T 2823-2015)夯实基础,成本仅为国际标准的 1/5,反而更实用。

企业若考虑国际标准,可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有跨境业务需求?现有服务水平是否已达国标 / 行标上限?若答案是否定的,优先深耕国标 / 行标更划算。

优先级三:团体标准 / 企业标准,要 “高于国标” 才有价值

当没有合适的国标 / 行标,或企业想形成差异化优势时,可选择团体标准或制定企业标准,但必须满足 “高于国标 / 行标” 的要求。《如何区分标准?如何认识标准?》中明确:团体标准若低于国标 / 行标,即为无效标准。

例如,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发布的《智能客服系统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在 AI 客服响应准确率、多轮对话流畅度等指标上严于现行行业标准,填补了智能服务领域的空白,这类团体标准才有采用价值。企业标准更是如此,某呼叫中心制定的《坐席服务能力分级标准》,在话术规范、问题解决时效上比 SJ/T 11739-2019(电子行业行标)更严格,反而成了市场竞争的 “加分项”。

企业制定或选用团体标准时,可登录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比对:输入国标 / 行标编号,再对比团体标准 / 企业标准的核心指标,确保后者更严格。若某团体标准宣称 “创新” 却在关键指标上低于国标,很可能是噱头。

选标准的实用工具:“三步匹配法”

1. 明确业务场景:如银行客服优先查 GB/T 32312-2015(银行业客服评价指标),供电热线参考 DL/T 2046-2019(电力行业规范)。

2. 查现行有效版本:通过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确认标准是否现行,避免用废止版本(如旧版呼叫中心标准已被 SJ/T 11739-2019 替代)。

3. 评估投入产出:中小企先用行标练内功,有实力后再考虑国际标准;创新型企业可叠加团体标准 / 企业标准,打造特色优势。

标准的价值不在于 “级别高低”,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某地方银行客服中心先通过 GB/T 32315-2015(银行业客服基本要求)认证,运营成本降 18%,次年再结合业务需求引入国际标准,既省了钱又走对了路。企业选标准时,不妨从自身需求出发,按 “国标 / 行标→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的逻辑匹配,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竞争力。

来源:希莫认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企业选标准,先搞懂这 3 个优先级!别花冤枉钱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