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软件事业支持者李武强:报国为民未敢歇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10

||2009-02-11

一位倔强、执着、目光深远的老科技工作者,一位坚定支持民族软件事业发展的正直官员,一位报国不息、为人民服务不止的共产党员。他峰回路转、兢兢业业的精彩人生,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变迁……

他,不计较权位高低与个人得失,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驻外为官,心系祖国,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让一位位海外英才有了报效祖国、一酬壮志的机会;他,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毫不气馁;面对赞誉,虚怀若谷,只因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信任嘱托……他就是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李武强。

大学毕业便被下放陕北山村,年轻激昂的心灵倍受压抑却没有荒废。为人民服务,李武强用自强不息在山洼洼里诠释时代精神。

1970年的一个冬日,陕北富县北郊的太和山顶。一位个头不高、清瘦机灵的小伙子,正指挥着一群年轻人将一架双层双列的八木天线竖立起来。他们汗流浃背地忙活了半天,直到指挥的小伙子发出号令:“行了!”

几天后,一个让人惊喜的消息开始在陕北的山沟沟里传递开来:“富县人看上电视了!”而转播电视信号的晶体管插转机,竟然是当地广播站的一名下放分配大学生自己制作出来的。这无疑给落后、沉闷的陕北注入了一股生气。延安地区乃至省内外都有不少人来富县一瞧究竟,纷纷打听着这个能人——“谁是李武强?”

38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陕北工作的岁月,李武强依然记忆犹新。“从小我就喜欢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故事,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够给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富县的事儿算是个开始吧。”

1970年,大学毕业的李武强因为不满“四人帮”倒行逆施,向工宣队提意见被下放分配到延安地区的富县。富县是当时有名的贫困县,封闭落后,满眼荒凉。年轻的李武强不禁感到一丝苍凉,“离开学校后让我痛心的不是来到了贫穷的富县,而是在这里我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马齐喑的困难世势,可以让意志薄弱的人沉沦荒废,却也能够让精神坚韧者磨砺锋芒。时代造就了李武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成长历练了他倔强奋发的性格。

“因为初中学校没有外语,到了高中俄语成了倒数第一,但我不接受这个事实。”几年以后,当文革的疯狂裹挟大学校园的时候,李武强悄悄地坐在图书馆浏览、阅读俄文和英文原著。此时的他还是一名高水准的法语自学者。

在这黄土高坡的山洼洼里,倔强的李武强再次燃起熊熊的奋斗之火,决心用自己踏实努力的脚步,穿越这黎明前的黑暗。

今天,在富县依然流传着李武强许多传奇般的故事。他先是帮助全县大多数公社建立起广播放大站,把县站广播的信号送到全县每一个公社,然后办起学习班培训机务员,提高当地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最为轰动的是他让千百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富县老百姓,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这稀罕事物。克服缺少工具、资料、经费等种种困难,李武强钻研摸索一个多月,用自己制作的晶体管插转机,把电视信号转播到了县城。“我清楚地记得电视转播前那天,广播站院子里早早就挤满了人,大家兴致勃勃地等着观看电视。人们感谢我。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人民做点好事,人民会以多大的热情来回报。”

平日的繁忙之下,李武强并没有放下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没有荒废对知识的吸纳。他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无线电理论、数学、物理以及外语,“我不相信中国会永远这么乱下去,知识总有一天会是有用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党和人民亦不会视而不见。海外求学不辱使命。邓小平、胡耀邦为李武强批示“人才必用!”

1982年,法国某大学。中国访问学者李武强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个沉默寡言的中国人,用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法国同事两年毫无进展的课题。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往国外派遣留学人员。县长让我去报名,还真被录取了。”1980年李武强远赴法国,在法国从事仿人行液压伺服系统研究。

在法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武强努力汲取着知识,尽力弥补曾经被耽误的宝贵时光。依靠自学打下的良好法语基础,李武强迅速适应了异国的工作研究环境,很快投入到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中。他那中国人特有的勤奋努力,使得法国同事刮目相看。

从贫困、落后的陕北山区,来到先进、发达的法兰西,巨大的落差让李武强深受触动。“我们的国家已经被世界先进的潮流落下了很远很远,该是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1982年,李武强学成归国。但是当时对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政策上仍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踌躇满志、正欲一展报国之愿李武强只得再次回到富县。有遗憾没有抱怨,李武强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等待着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效力的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党和人民不会视而不见。1983年11月14日,耀邦同志在人民日报社《情况汇编》上为李武强批示:

“这个典型必须引起我们严重警惕。人事组织部门确有些工作极端马虎、卑视知识、不学无术的人,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不引进一大批热衷四化、积极上进的优秀干部,并坚决把某些不称职的人调走,我看要打开组织、人事部门的新局面是困难重重的。”

11月16日小平同志在该《情况汇编》作了亲笔批示:

“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弄清楚。”

中组部立即进行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1984年,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检查工作,发掘每一块等待拂尘的“金子”。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组长习仲勋指出:“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进工作,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李武强,多次听取中央书记处的汇报。在党中央与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李武强终于盼到大展宏图这一天,而与他同时沐浴阳光的,还有全国千千万万个心系祖国的“李武强”。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件事竟惊动了小平同志,这让我激动,也让我不安。”感悟当年经历,李武强每每哽咽,“小平、耀邦同志的批示使我认识到他们对人才问题是如何的重视。这么些年来,我没有停止过思索,以什么来报答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关怀和期望!”

国外履新,心系国家人才建设。一句谏言,一路呵护,海外赤子欢欣鼓舞,报国有门。

1999年,时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科技参赞的李武强有了忧心事。不少在国外的中华学子和专家向他表达过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但是,面对“回国”这个字眼,已经习惯于国外科研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他们不免犹豫,但滞留不归、数典忘祖的道德压力也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

李武强认为应该解开这个结。此时,恰逢时任外专局副局长陈阳进来丹麦与留学人员座谈。在征求使馆意见时,李武强果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回国是手段,为国家服务才是目的。只要他们愿意报国,就不必强求形式。建议对没能回国的留学人员,强调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陈局长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在和留学人员座谈时提出了这个观点。他的讲话激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应。会后不少人表示他们“如释重负,今后一定会努力为国效力”。

2001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强调,“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同时,吸引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这表明党和国家无时不在关注着人才建设大业。”对于李武强来说能让自己欣慰的,是成功地召唤一位位海外精英金凤还巢,使他们报国有门。

韩征和,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863计划超导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8年前,当李武强得知这位世界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在北欧超导公司郁郁不得志时,三顾茅庐相邀归国,以使馆的名义郑重推荐给清华大学,同时把他介绍给了北京市科委。里外奔忙,悉心关注,终于成就了一段佳话。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软件事业支持者李武强:报国为民未敢歇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