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问政”中国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93

||2009-03-31

互联网上“不在场的民意”,使更多的民间诉求得以直达高层,但“网民问政”之路究竟能走多远,还需要合理的引导、制度化的设计和多方面的考量

□《市民》记者 甘贝贝 发自北京

当资深网民“老牛”高票当选洛阳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的时候,他本人还在四川地震灾区忙碌着。

“老牛”本名张晓理,在此之前他便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名噪洛阳“网圈”:自由新闻摄影人、河南省新闻摄影协会副秘书长、洛阳信息港“摄影在线”管理员,被称为“民间记者”。

无独有偶,洛阳的另外两名网友也顺利成为洛阳市政协委员。

他们从普通网民成为了拥有参议政权力的“政坛”新秀,消息传出,立即引来多方关注,人们也不约而同地发现,议事者已经主动将网络视为了解民意社情的重要渠道。

“问政之年”不在场的民意

网民步入“政坛”后不久,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在京开幕,各大主流媒体均在各自领地开辟了与议政相关的互动版块,为民意直达搭建了良好平台,而其参与主体其实就是广大网民。

“我就通过网络提交了建议。”梁讯是北京海淀区某小学的教师,他告诉《市民》,不久前政协委员提出学校周围交通拥堵,建议校车接送的问题,作为教师他深有体会。

“很多学生家长都会在放学后亲自接学生回家,而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每到放学时间,校门周围都会造成长时间的交通拥堵。”

因此,他以网民的身份,向两会献言,建议教育等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家长接送制度或者是校车接送方式,保障校园周边上下学高峰的交通疏导。

“虽然我不能直接参与两会,但网络可以让我直言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很有意义。”梁讯说。

其实,在两会期间有很多网民和梁讯一样,利用网络了解两会的动态和信息,了解政府新一年的决策和政策,以至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而据权威机构统计显示,在今年的两会中,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仍然位居关注度前列。而参与讨论及问政的也多是这些问题。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受到海内外数以亿计网民的关注和欢迎。

有不少媒体将2009年定位“网民问政”之年。

而对于中国的3亿网民而言,网络正使两会渐成“全民两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均能成为中国年度政治盛会的“参会者”。

正如来自安徽的人大代表陈树隆所言,两会话题在网民中的持续火暴,折射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向透明化、民主化进步的象征。

显然,不休会、不闭幕的“网络两会”,其意义早已超越两会本身的时空范畴。

网络力量与问政“代表”

“网民‘问政’,将会是个主导趋势。”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网民不再是虚拟空间里的群体,而是有了公民的身份和责任感,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想拥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网民的力量不可小觑。网络反腐依靠的也是网民的力量。”汪教授指出。

的确,在“周老虎”和“躲猫猫”成为热门词汇之后,人们发现人们用“网络民意”之剑,撩开了诸多事件的幕后真相。

2009年2月19日下午1时许,网易论坛乍现“南京国土局局长臧正金家有4套住宅价值600万”一帖,列举了在南京市区内上好地段的4套住宅位置和门牌号,并附房屋照片。该帖还贴出了臧正金的简介。

臧正金早在2008年10月已就任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而直到2009年2月27日,在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其南京市国土局局长职务才被免去。

发帖者网名“金泉少侠”,是小有名气的网络名人,20多岁,供职于广州一网络论坛。“金泉少侠”称,提供线索和资料的是南京的“线人”,他们之前有过几次合作,“在整个事件中我只是一个新闻传播者”。

“金泉少侠”网帖发出的当晚,臧正金便在跟帖中发表了“我的声明”,解释了网帖所列出的四套住宅。面对有网友的进一步质疑,臧正金没有再作回复。

但与“网络力量”有所不同的是,还是有一部分群体对洛阳网民“从政”一事保留了自己的观点。

《广州日报》此前有王文琦撰文认为,问政于网未必专设网民代表。他指出网络是表达意见的一个新生而鲜活的渠道,当前我们之所以重视网络声音,并非因为这些声音代表了自己的独特利益,而是这些无拘无束的见解给人以更坦率、更真实、更犀利的感觉,能够对执政者有所启发。

王文琦在文章中提出质疑:人大代表都由所在选区的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属什么区?怎么操作选举?均无定数。

也有网友认为,洛阳人大、政协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大胆创新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政府之所以重视网络声音,多是因为网友的见解更坦率、更真实,因此作为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才是问政的基础,而“网民代表”未必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诉求。

问政常态化的理性前提

网民问政与代表参政两者似乎成为一对博弈。但值得肯定的是,这种“不在场的民意”的表达,或许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政治主体进一步参政议政的趋势。

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将网络议事放到政府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日程上来。

自去年11月起,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10位省委常委先后通过网络与网民互动,效果非常好。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士表示:今后,原则上一个月至少进行一次领导与网民网络互动。

有评论指出,通过网络“面对面”听取民意,可以广开言路、了解民情,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更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是走群众路线的新形式。那么这种诸如通过网络问政,听民意、取民智的方式,能否成为常态呢?

“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问政之路能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究竟能走多远,这需要合理的引导、制度化的设计和多方面的考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裴晓涛说。

他指出,“网民代表”问政主要有三个困境。一是网民身份的认同之困;二是网民代表的选择之困;三是现有法规的缺失之困。能否破解这三个困境是决定网民是否有效参政议政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网民代表”问政前景的重要因素。

裴晓涛认为破解网民身份的认同之困在于培育成熟的意见领袖。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网民要想获得广泛认同的社会身份,需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广泛凝聚民意、汇集民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形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合乎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逐步形成一个比较被认可的身份。

而破解网民代表的选择之困,裴晓涛则认为应该设计合理的制度架构。他指出,网民在中国数量庞大,而且增长迅速。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和平台,就难以推选出参政议政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在谈到破解现有法规的缺失之困时,裴晓涛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网民资格在法律上如何确认、是否应该设置网民选区、网民如何代表网络民意、网民代表的提案和建议是否应该限定范围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明晰和设定。

唯有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网民代表”问政才能有所保障,也才能走得更坚实些、更远些。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民“问政”中国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