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中国古人的欲望管理体系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50

||2005-05-17


这是一个以传统思想探讨现代管理哲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栏目。
这是一个以独特的视角探讨管理哲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栏目。
这个视角就是RMC框架!RMC框架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简而言之,RMC 框架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


1. 从角色(R)的角度探讨做人的道理:认知角色,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明确责任;
2. 从模式(M)的角度研究做事的方法:选择模式,遵循模式,通过模式达到目标;
3. 从沟通(C)的角度发现影响的秘密:主动沟通,及时沟通,通过沟通影响他人。


以RMC框架为视角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使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RMC核心思想汲取了大量东方文化的精华,对东方传统思想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RMC是以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为基础,站在东方的文化的立场上,通过角色、模式和沟通三个角度来看世界的。
倘若你把RMC当做观察世界的“三只眼睛”,通过这“三只眼睛”,能把看似复杂无序的世界看得简单一点、透彻一些。


 


我在《礼记》中读到了孔子讲的这样一席话: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读罢此段,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深感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令人欲罢不能!


毕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所追求的“克己复礼”,所教导的“直仁忠恕”,所推崇的“仁义礼乐”,原来都是为了管理“人情”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夫子之法,欲望管理而已!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圣人之言: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是用来管理“人情“的。“人情”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欲望和感情(注:后文中我一般统称之为欲望)。――孔子一直强调的礼原来就是管理人的欲望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饮食男女,死亡贫苦,这些都是非常强烈的欲望。但人往往会隐藏自己内心的欲望,不从表情颜色上表现出来。――人是受欲望驱动的,欲望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欲望。


欲望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难:欲望是本能的,强烈的;欲望是隐蔽的,人的欲望往往会与他人的欲望冲突,为了顺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往往会先把自己的欲望隐藏起来;欲望是人理性难以控制的生命本能,人会羞于表达,往往会有意掩藏自己的生理欲望……


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如果想把人强烈、隐蔽的欲望彻底展现出来,除了礼还有什么办法呢?――原来礼的作用在此!那么礼到底能否做到这一点呢?这里我们可以先留个疑问。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人情”是“圣王”――代天行事的社会管理者的田地,“圣王”就是耕耘人情之田的农夫。――注意,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圣王”和马斯洛的微妙差异:马斯洛将人的欲望看成是满足的对象,满足欲望是目标;而“圣王”则将“人情”看成田地,一种手段。


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对“人情”这块田地,通过“礼、义”耕之种之,通过讲学来拔除杂草,通过“仁”来收获,通过“乐”来安之、顺之……管理人的欲望的最高目标,是“达于顺”:身心和谐,健康快乐。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维护的是一个以“礼”、“义”、“学”、“仁”、“乐”五种前后联贯、相辅相成的方法组成的欲望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对复杂多变的“人情”进行管理,使人达到“顺”的境界。


那么?“礼”、“义”、“学”、“仁”、“乐”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


夫子之道,博大精深,我们这里先初步了解一下“礼”,略窥一下圣人的门径。


孔子往往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不易理解;孔子之后,荀子对礼的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并进行了明白晓畅的说明。后面我们主要通过荀子的论述来认识礼。


 “礼”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现在回答。


因为“礼”这个东西,对中国人影响甚巨。然而“礼”这个词,几千年来已经受到非常大的污染,以至于现在不管知与不知,懂与不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礼的理解和认识。匆忙下一个定义,无助于人对礼的深入认识。


要真正认识礼的本质,需要抛弃所有的现成观念,从起源开始,来认识“礼”。


礼的起源――欲望管理


前面已经提到,礼是用来管理人情、欲望的。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


这个观点并非孔子即兴而发,随口而来。我们来看荀子对礼的看法: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儒家大师对礼的认识从起源上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礼是欲望管理的一种方法,使欲与物“两者相持而长”,避免“争、斗、乱、穷”。


因此,我们可以说,礼的起源是欲望管理的需要。


礼的方法――明分使群


礼的方法,也就是欲望管理的方法,可以用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来概况之。荀子对明分使群是这样论述的: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所谓明分使群,简单理解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对人是“德、能、技、职”)将人和事加以分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建立一个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群体。通过“明分”来“使群”,可以避免“离居则穷”和“群居则争”的尴尬局面,达到“救患除祸”“养人之欲”的目的――让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满足欲望。


礼的作用――“节”、“文”与“随心所欲不逾矩”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礼是用来管理欲望的,那么,礼在管理欲望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礼之用有两个方面:“节”人知情与“文”人之情,我们以此为基础认识礼的作用。


“节”


节,就是节人之情,节人之欲。礼通过定分来节制人的欲望。


礼强调人的感情欲望的流露,应该有所节制,符合“中”的原则,避免与他人的欲望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礼是一种对人从外部进行约束、促进人际和谐的行为规范。孔子崇尚“直”,希望人能真情流露的同时又强调“以礼节之”,就是强调礼的规范作用。而荀子直接从人有满足欲望的本能出发,以人性为恶,没有节制则会互相冲突以至于“争、斗、乱、穷”,因此“先王制礼义以分之”。


礼规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别,这中规定也是一种规范、一种节制。这种差别的需要也是使人能够不相互冲突。对于这一点,荀子是这样论述的:


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荀子》)


俗语说“一个槽上拴不了俩叫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文”


文,就是文人之情,文人之欲。也就是使人文雅,使人的欲望通过一种美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文”也可称“饰”,或者直接叫“文饰”。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正是文的作用,才使人从粗鲁到文雅,从野蛮到文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就是文对直、质朴的调和作用。


礼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过“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我们从狭义上理解这句话,可以说是“欲望在规范内的合理表达”。


因为有礼的“文”的作用,将欲望美化、雅化,这样人就能够“随心所欲”-放心大胆地表达、满足自己的欲望;与此同时,礼又有的“节”的作用,使人的欲望表达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损害他人――“不逾矩”了。


因此,礼的“节”和“文”的作用,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帮助人扫清障碍和心理负担,专注于自己符合规范的合理欲望,尽情表达之的作用。使人更专注、更放心大胆、更尽性、更自由――在礼的约束范围内的自由。


“礼”是什么?


有了前面的认识,我们现在可以稍微认识一下什么是“礼”了。


力是欲望管理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明分使群”――通过分工合作将社会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


从欲望管理的角度看,礼有两个作用:对人欲望的“节”和“文”


礼的目标――个性自由的谐社会


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礼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公共的社会规则约束下的个性自由,每个人都能“尽性”的和谐社会。


 


下期预告:《六顶思考帽之礼》――现代文明中礼的思想的重新发现和应用的一个案例



对六顶思考帽的评价:



?         我是他的崇拜者,在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意才能生存。


--约翰·斯卡雷 苹果公司CEO


?         六顶思考帽使我们的会议时间减少了80%,同时改变了整个欧洲的起源文化。


--J.P.摩根国际投资银行


?         在协调来自不同团体、背景各异的人方面,波诺提供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


--IBM


?         没有比参见德博诺研讨会更好的事情了。


--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作者


?         波诺博士的方法真能帮助人们更具有创造力与原创性,我亲眼看见这套系统在诺贝尔奖得主研讨会中的僵局中发挥作用。


--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薛尔顿·李·格拉萧


?         德博诺的工作也许是当今世界最有意义的事情。


--乔治·盖洛普 盖洛普调查创始人


?         “过去230年人类思维方法最重大的变革”、“新文艺复兴”


--爱德华·德·波诺



实际上,六顶思考帽是对礼的思想的重新发现和应用。


 


AMT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礼-中国古人的欲望管理体系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