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从软件业开始的新经济变革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36

||2010-03-09

■外包是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突破口,创新则是这一产业的灵魂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正在使大连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经济变革中的“领军者”

■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绿色新兴产业,而且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价值”赋予新的内涵

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让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反思中开始。无论是寒冬中的世界达沃斯,还是早春里的中国“两会”,“调整与变革”都成为反思后的唯一答案。

当很多城市还在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大连已经把“思考后的选择”变成了“行动后的效果”——2009年,即使是遭遇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市仍然保持15%的经济增长;即使是面临仍然变幻莫测的宏观经济预期,大连依然勇敢而坚定地提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大连是有底气的。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老工业基地的沉浮起落,已经让大连经历了太多的寒冷,学会了如何御寒。当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的冬天,对大连而言无非是“温度更低了一点”。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开始的经济“调整与变革”让此刻的大连多了一些从容、多了一些自信,更多了一些逆势高飞的凌云壮志和非凡实力。而大连新兴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兴起,最集中的体现正是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引领创新

1998年,以大连软件园的奠基为标志,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此后的十几年,历经几届政府,这一新兴产业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型产业”得到矢志不渝的重视和发展。到2009年,全市软件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软件出口14亿美元,十年(1999年—200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3.32%——在全市所有行业中独一无二;软件企业超过8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机构53家——占全市世界500强总数1/2强;千人以上规模企业10家,从业人员8万人——近三年来,每年为大连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口1万人以上。

“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年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大连这样一座长期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在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市经信委副主任唐忠德说。正是在发展这一产业的过程中,大连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半导体光伏、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数控电子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大连经济的生力军,支撑起大连未来发展的新天地;正是在发展这一产业的过程中,大连从被动到主动地进行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加速了“大连制造”和“大连服务”的转型,大连走上了用“智慧”而不是“廉价”征服世界的绿色发展新路。

所以,以外包为突破口的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归根结底的产业灵魂是“创新”。

软件业的发展为大连贡献了如何发展新兴产业的独特模式。无论是“官助民办”的体制创新还是“先做泥瓦匠后做工程师”的路径创新,大连的首开先河,即使是对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正是由于大连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使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地城市,越来越明晰地看到“中国服务”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的机遇;正是出自大连的一系列行业质量认证标准、信息保护标准、能力培训标准,逐步上升为省级标准、国家标准,为中国软件业勾勒出新的行业评价体系;也正是率先实施的产业扶持、人才奖励、信用监管政策以及海外办软件园区的举措,让大连在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政策环境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9年,我们接待几百个国内政府考察团和国内外媒体的访问。大连软件园的模式在武汉、苏州、天津得到复制。”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明说,今年国家强调电子信息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我们相信软件业的‘大连经验’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创新,首先就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念转变。而这也正是大连选择和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新领军者

2007年,时任市长夏德仁提出,大连要努力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连视察软件企业时要求大连要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仅是为大连自己增添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为中国发现和把握全球经济转移中的新趋势。事实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与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正在使大连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经济变革中的“领军者”。

2009年2月,一家大连软件公司的行动在中日两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大连软件园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一举并购两家日本IT企业并正式更名为大连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一并购案的结果不仅是大连又增加了一家千人软件企业,更引发震动的是被收购的一家日本企业掌握着日本也是全球最先进的光通讯技术——这意味着中国因为大连而跻身世界光通讯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泥瓦匠真的变成工程师了!”这种惊叹的背后,是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2009年的一系列逆势惊人之举:这一年,因为大连“人才的语言和技术能力更好,综合成本更适宜”,花旗、惠普、IBM等跨国公司不仅没有收缩在连业务,反而从总部获取更大的外包份额;这一年,因为“大连具有更好的交付能力”,美国思科、美国安永、ASPECT,日本财产保险、丰田、软银等跨国公司把流程管理、后台服务乃至研发中心带到大连;这一年,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本土软件企业集体发力:大连圣达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博涵先锋、口岸物流等将牵手世界级港口,把“中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打入中东市场;这一年,亿达信息、华信、东软通过国际并购,获得新的技术,开辟新的产品线和服务领域,带动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从“软件加工厂”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在若干行业实现大连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说。

迎合新技术革命引发全球绿色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我市已把物联网、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3G技术、云计算等列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和服务创新的重点。东软通过在欧洲的企业并购,已成为掌握了世界领先技术的3G多媒体数字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中国销量最大的诺基亚手机里已经嵌入了中国自己的技术;亿达信息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手机多媒体内容提供商,如果你使用手机QQ、手机支付宝,请记住它们来自大连。在数字内容制造、动漫游产业、文化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及信息安全领域,大连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

迎合全球传统产业后台服务体系海外转移新趋势,我市将建设十大特色软件园区,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证券、医疗卫生、交通通讯乃至制造业的管理和服务后台。上世纪90年代,全球制造业加工业务的转移,成就了低成本的“中国制造”的崛起。现在成本优势的弱化、资源承载力的脆弱和国际新兴“代工工厂”的出现,迫使中国必须在全球产业链转移中扮演新的角色。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状况,承接包括研发、管理、客服在内的后台服务体系的转移是大连可以选择也必须抓住的机会。在港航物流、金融数据处理、制造业后台管理和服务、汽车电子等信息服务领域,大连已异军突起。

迎合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在岸外包市场繁荣新趋势,积极开拓国内业务将是今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力地刺激着各行业IT投资快速增加;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把软件和信息服务这一“助推器”的巨大的市场机会逐步转化成了现实的市场空间。转战国内,推动我市企业在三网融合、无线通讯、嵌入式系统研发、互联网应用等新兴市场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吸引和帮助急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在大连设立后台支持和服务中心,并借此实现它们“国际化”流程再造和转型,将使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贡献深度嵌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

中国价值

软件就像化学里的催化剂,单独放在那就是一堆程序和编码,当它与传统产业、与硬件系统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用“核聚变”也并不为过。事实已经证明,大连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绿色新兴产业,而且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便是“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已经声名鹊起,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仍然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闪亮的形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润滑“中国制造”持续运转的是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和资源与环境的牺牲。显然,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需要新的“润滑剂”——无论是节能环保的世界主题,还是“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关键性生产要素调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实现“中国制造”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进步型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

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大连制造”的脱胎换骨。早在五年前,我市重点企业已基本普及了CAD/CAM,新产品设计开发逐步由二维设计转向三维设计;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营销、生产、财务等业务系统的应用,部分企业开始实施ERP、PDM和CRM、电子商务等系统的开发。据统计,我市信息化示范企业和重点企业应用二维CAD覆盖率达到97.6%,三维CAD应用覆盖率达到42.4%,CAE应用覆盖率达39%,应用过程控制系统的企业约占63%。此外,我市已初步建成大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工业网、中国海运网、锦联全球定仓中心、东北稻米交易网等一批专业和行业服务平台,开通了近3000家中小企业网站。

“两化融合”帮助企业“提效率、促创新、增效益”,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的价值和竞争力——以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代替传统加工制造的简单重复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源泉,以提升生产技术和效率代替简单的规模化效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例,利用数字化设计平台,对典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对典型工艺进行仿真设计,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样机设计,不但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减少了设计缺陷,提升了产品性能,还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有效规避了专利壁垒,为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和风电、船用曲轴、大型铸锻件等新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拓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零部件重用率提高了33%,设计效率提高了17%。以钢水车钢结构为例,通过设计仿真分析,单车自重从87吨降至68吨,减重22%。

当“大连软件”和“大连服务”开始与“中国制造”有了越来越多的融合,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价值也将随着“中国制造”的重新定义而得到提升和自我超越。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连:从软件业开始的新经济变革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