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包服务适应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13

||2008-11-03

新华网湖北频道11月2日电(记者方政军)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三位博士生朱东红、袁永友、余敏近日撰文,通过分析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与背景,对服务外包的含义提出质疑,并将发展外包服务与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进行了结合分析,提出了发展外包服务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新途径的观点,并对在我国当前如何抗拒金融风暴的形势下发展外包服务提出了对策和思路。

文章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已掀起制造业转移后服务业转移的热潮,我国商务部实施中央"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推出了以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订单为内容的"千百十工程",全方位接纳国际外包业务。这是我国继"中国制造"业之后,"中国服务"业的崛起的重要标志,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当前加快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们强调,"服务外包"与"外包服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外包的策略性运用,已经成为当今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英国学者认为,外包是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嫁给第三者执行,这是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细致的前捉下企业纵向非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我国目前对服务外包 的解释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将IT技术、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专业服务提供者,以优化产业链,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两者解释的共同点十分清楚,即服务外包的主体是发包人。当前服务外包的发包方主要是美国、欧洲、日本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而外包业务的承接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把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国家除我国之外,有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巴西等国。可见,"服务外包"业务所涉及的是不同的贸易主体和利益主体。不加区分地把服务的"外包"与"承接"都称之为"服务外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服务的生产者或提供者是服务贸易的卖方,而服务的购买者或接受者是服务贸易的买方。"服务外包"强调了外包者的动机和策略,表明了服务贸易的买方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环境下谋取竞争优势的意图。而我国当前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基本含义是指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转移服务,体现的是服务出口方的动机和策略。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发展中国家既有可能是接包方,也有可能是发包方,我国将来也可能发展成为服务市场上的发包方,但是我国当前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含义毫无疑问是指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

作者指出了不加区别地使用"服务外包"一词有负面影响:一是使经济术语的原本含义不准确地传播。二是不利于我国企业认识自己在国际分工地位和作用。三是不容易认识国际服务外包的本质特征。 "服务外包"一词应相对发包方而言,"外包服务" 应相对接包方而言,这不仅可以减轻和避免过去笼统使用"服务外包"的歧义,而且简单明了。由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我国外包服务企业数量相当有限,竞争力不强,大力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战略任务十分艰巨。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国家外贸战略需要的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

作者认为,首先,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如2006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规模达13.8亿美元。尽管与过去相比为高速增长,但是与我国货物贸易2006年1.7万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相比,其规模几乎微不足道。可见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贸易增长"短腿"的现象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失衡和传统外贸增长方式对服务贸易的制约。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变化趋势相反。其三,我国服务贸易促进机制的缺陷。我国服务出口以传统服务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如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中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所占比重较低,综合不到15%。而这类产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关键,它代表了一国新兴服务业的水平,具有传统制造业根本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我国号称贸易大国,在贸易发展进程中长期过度宣传货物贸易的成就,片面强化货物贸易发展的"钢性",不仅掩盖了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小,长期逆差客观现实,,而且掩盖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反映了我国贸易促进制度的缺陷和失误。此外,我国缺乏全国服务贸易公共信息平台,相关部门、中间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取国内外服务贸易信息,无法获得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种缺陷导致了现行外贸增长方式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其四,我国服务贸易保障制度的缺陷。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不少领域的法律处于空白状态,立法未形成体系。有些职能部门虽有规章,但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法律体系和协调机制,导致交叉管理,条块分割,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最后,外包业务人才成长培养机制的缺陷。服务外包紧缺各类中高级人才。现有懂外包业务的人才,无论从规模还是服务能量来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文章说,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是根本目标。通过外包服务,从造就"世界工厂"向造就"世界办公室"转变,促进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可以产生产业转移效应、出口结构优化效应、突破贸易壁垒效应、劳动力就业效应和招商引资效应。

朱东红等三位博士生向新华社记者强调,"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创新,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要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我国服务外包出口额目标将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应从根本上创新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方式。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力发展 "外包服务",对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创新至少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外包服务巩固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我国入世已经5年了,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壁垒大大降低,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大大减少,但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力发展外包服务是我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建立和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立法,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软"、"硬"环境,完善我国外包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而为巩固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通过外包服务缩小我国要素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相对而言,我国要素市场的成长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发展。由于产品市场的形成对产权的要求低,而要素市场的要求高,加之我国产权改革不到位,要素市场的交易和运行不是以正常的交易成本体现出来,市场有效性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在外包服务发展过程中,中外知识产权争端不可避免地会延伸到服务贸易领域,如果不尽快缩小我国要素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我国服务贸易的制度缺陷帮助了西方发达国家制约我国。因此,通过发展外包服务有利于尽快缩小我国要素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

三是通过外包服务完善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在货物贸易中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制造链条的下游,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知道如何防范西方企业在技术转让中滥用独占权或垄断权,许多企业不仅向发达国家交纳了高昂的学费等,而且频频落入贸易保护等陷阱。从服务外包企业看,由于技术、外语、方法、人员和项目管理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自身准备不足、技术欠缺和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弱点,难免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服务倾销"的指责及其贸易摩擦,外包服务企业的赢利风险、品牌风险、管理风险和也可能随时存在。开展外包服务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可以借鉴和吸取货物贸易中的经验与教训,建立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以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维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当利益。

四是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服务贸易增长方式创新。创新服务贸易增长方式,就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过去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一是向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攀升,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二是向下游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攀升,主要开展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型服务活动,包括创立国际品牌。我国的信息技术和软件业是带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通过人力资源改善和制度创新,获得后天比较优势,在信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形成优势,实现服务贸易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跨越。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发展外包服务适应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