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管理

    |     2015年7月13日   |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1779

客户世界||2012-02-27

买了克丽缇娜的美容卡后,我一直在这家美容院做脸,一是这里离家较近,二是她们服务态度还不错。我基本上一个月去一次,过热或者过冷的季节里,两、三个月去一次。

显然我不属于勤快的客户,所以她们的殷勤之中难免要参杂几分不满和焦虑。“姐,你一个月得来上两次,否则就没有效果了。”“姐,我们的产品用完了没?看冬天里,买个……吧,非常滋润。”“姐,你可以续卡了,这个月优惠。”总之是变着法子希望我多花点钱。从年初开始,给我固定做脸的那个美容师走了后,她们便不再给我安排固定的了,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忽略了,去了总是碰到谁有空就谁做。有一次倒是她们店长做的,可她一下子就将我常做的保湿疗法(160元/次)升到了啥来着,反正是双重功效的什么(280元/次),大大增加了单次消费额。

本指望花上一笔钱,好好去享受一下服务,谁料倒感觉是去挨宰的。我不高兴,她们可能也不高兴。是我的问题还是她们的问题?我是不是就是传说中不值得企业服务的垃圾客户?

为了鉴别一下我作为客户,对于各类商家的“价值”,我找出了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10月号的一篇文章“走出客户忠诚度的误区”。

文章把客户分为四种,一是蝴蝶,即客户需求与公司产品非常匹配,利润潜力大;二是挚友,客户需求与公司产品匹配,利润潜力最大;三是藤壶,客户需求与公司产品匹配有限,利润潜力低;四是陌生人,客户需求与公司产品几乎不匹配,利润潜力最低;

蝴蝶不一定是公司的忠实客户,他可能一次买上好多东西,但以后却不再光顾,对于谢瑞麟,我就是蝴蝶,自打在那里花了2万大洋买了婚戒和项链后,我就再也没买过东西,太贵了不是?不过此后两年他们都定期给我寄装帧精美的广告,或者发短信。对于玛贝尔,我也是蝴蝶,买了一根项链后再也没有光顾。他们也给我寄广告,不过不久(不到两年)就终止了。

对待蝴蝶的对策是:力求他们对交易满意,不求态度忠诚。在活跃期内,从他们身上充分获取利润。对啊,一锤子买卖,宰你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嘛,这些珠宝首饰都卖得很贵。衣服可能年年买,首饰(真金的)一年买一件的人还是少数吧。这里的挑战在于及时停止投资。商家不知道你是否会再度消费,因此会跟踪你,但是跟踪多少时间是个问题。像我这样的,跟踪5年也不会再买了。当然这里也存在变数,说不定5年后我发达了呢,想买多少项链就买多少。不过通常这个概率较低。所以谢瑞麟和玛贝尔的做法是对的。

挚友会经常光顾公司,因为对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度、依赖度和信任度。这种客户是公司特别需要关注的,能给公司带来的利润也高,但他们的服务成本也是较大的。比如我之于麦考林。3年前我成为它的会员,如今已经升级为钻卡用户。与普通用户相比,我享有如下优势:一、我熟悉他们的流程和规则,有些衣服邮递过来后,我穿穿不合适,就打电话给退了,他们因此会产生物流成本(当然,我脸皮薄,一般还会再订购样东西,好让他们不白跑一趟)。甚至有些特价规定不退不换的,我依“老”卖“老”,也让他们给换了。二、普通用户每次订购满100才能免费邮递,我理论上买多少都能免费送,当然,我也不好意思让他们为了5块钱的东西跑一趟,最少的一次是买了35元的东西。三、我知道啥时候他们打折,看好一件衣服我一般会等等,等到打折季节再买,有时能便宜一半,甚至70% off。当然也有失算的时候,那就是太畅销,卖完了。第二年它一般不会再有同一款式的衣服了。

对麦考林来说,我是稳定而经常的消费者,行为忠诚,而且态度也很忠诚,因为对他们的特价商品,我一直非常青睐,也常常推荐给朋友同事。在我的影响下,不少人都成为麦考林的用户。

我觉得麦考林经常寄广告杂志给我是应该的,让客户了解信息、维系感情(不要太多就行了,太多就成垃圾了)。另外他们还在我过生日的时候送20元钱,买衣服时抵扣,虽然不多,但感觉不错。这也算它们回报忠实客户的一种做法。不过短信最好少发,我很少因为短信而去看他们的网站,我只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去看,像我这样的客户是无需经常提醒的。

对于克丽缇娜来说,我可能就像“吸附在船底的藤壶,只会增加负担”。我一个月去一次,消费次数少(他们巴不得我每周都去,还说每月至少2次,否则我的脸就怎么怎么了),每次消费数额少(我只做保湿160元/次,做其他的大多都要200以上)。对于藤壶,商家要确认症结所在:“究竟是由于客户钱包不鼓(这类客户没有价值,不值得去追求),还是由于客户钱花得少(这些客户有潜力增加消费,因而值得追求)。”也就是说,看客户究竟是穷,还是吝啬(哼,这样定性客户)。我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因为我钱不多,只能省着点花。

对待藤壶的策略是:“衡量他们的财力以及消费占财力之比;若消费额占财力之比较低,则集中精力推销升级产品和相关产品(up selling and cross selling);若客户经济能力有限,则严格控制客户服务成本。”

看来克丽缇娜管理学得不错,为了挖掘我的消费潜力,她们竭尽全力向我推销服务之外的产品、面霜啦、水啦、油啦……我也曾买过。效果还行,但是价格太贵,性价比不高。我后来就拒绝购买了,她们对我的态度开始朝“陌生人”转变:不对此客户关系作任何投资(含沙射影地说,这里消费的客户都很慷慨,我的观念已经落伍了),每一笔交易都要获利(她们鼓动我做了一个所谓效果更好的美容法,但价格贵了100元)。

从以上种种来看,好像商家都看过哈佛《商业评论》似的,但也可能商业道理都是相通的,没读过管理学的商家一样能悟出这些道理,其中的核心就是:追逐有钱的客户,抛弃没钱的客户。

我不是没钱的人,但我不是特有钱的人,我用钱来买你的商品,却得不到你的尊重,因为你期望的是我能带来更大的利润。这也许就是利润至上的商家与客户的一个矛盾。提出那么多“客户主导”的理论都没有用,因为很多商家只关注结果。怎样追求利润,商家都学得很好,但是怎样尊重客户,尊重每一笔交易,不要为了利润而追求客户满意度,为了追求客户满意度而勉强对客户微笑,这些可能不在他们的功课里。

粗粗翻了一下哈佛《商业评论》,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充其量只是说要小心地、礼貌地放弃那些不值钱的客户(“无利客户、弃之有道”,哈佛《商业评论》2008年9月)。留待以后再思考。

文章转录自个人博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客户管理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