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求成为商品: Demand as a Service,流量的数字化和商业化

    |     2022年3月11日   |   2022年,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730

经济学就是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学问,那么如果对需求有需求,或者需求本身成为商品的时候,是否有可能,需求的生意会怎么样?我们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也是合利的,完全有可能,甚至一直在发生,这一期,我们来讨论这个与每个商家都有关的问题。

对需求的需求:你遇到了一个普遍问题

你是一个创业者,你有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多个指标上,你都做得非常好,未来客户多了,规模化交付,也不是很大的问题。甚至在什么规模的时候,怎么做,在更大规模的时候怎么做,你心里很有数,你很有信心。

但是,你的生意开张后,销售的情况却很打脸,销售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除了几个对你们很熟悉的客户,他们创业前就知道你,会考虑用你们的产品,好像更多的潜在客户并不知道你们,也不知道你们的优势,想象中的客户盈门、忙忙碌碌,一直没有出现,你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后来,你跟同行交流,发现这不是你一家遇到的问题,身边几乎所有的创业企业都会遇到,即使一个经营正常的公司,也会遇到问题,无论是一个餐馆,还是一个酒店,你咨询真正做生意的人,都会发现,持续、规模化、合理成本地找到自己的客户成交,其实是一个很大甚至是个致命的问题。

没有一家餐馆的生意,是因为客户太多,服务不过来而倒闭的,没有一家酒店,是因为客房入住率太高,而倒闭的。

严谨一点说,没有一家餐馆,是首先因为客户太多,服务不过来而倒闭的,也没有一家酒店,是首先因为客户的入住率太高,服务不过来而倒闭的。

95%的创业公司,会在三年内关闭,关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没有足够多的客户,导致现金流的中断,获客的效率、规模、成本的问题没解决,其他问题出现和解决的机会都没有。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需求成为需求之解:用汇聚来应对分散

问题出在哪里,你明明知道,供给没有问题,真实的需求真实存在,规模也不小,你调研过,甚至也有很多的报告会给你背书,甚至之前的成功的企业也证实了这一点,明明需求也就在哪里,为什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稍微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使有需求和供给,但需求相当的分散和碎片化是普遍现象。一个城市,东边老张家需要牛奶是早上,西边老李家给孩子准备的牛奶是晚上,南边的咖啡店需要的是中午,需求是如此的分散而目的不同。

从供给出发,寻找每个场景不同但目的相近的需求,并进行适当的影响,最终实现成交,其实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投入上都是一个极高成本的事情。

你发现寻找并获得首批客户既需要时间而且还昂贵,这个成本甚至会高于在一个客户上获得毛利,时间上的代价会拖垮整个公司,如果这件两个问题不得到解决,那么长期看你的业务的合利性将不复存在。于是很多的公司准备不足或无计可施,最终走向亏损和倒闭。

所以,对需求的需求,是创业企业的刚需,值得好好地研究。

在企业经营者看来,问题有先后,也有优先级。显然,规模化、低成本、持续获客,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都没有解决其他问题的机会。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有需求,就有供给,既然企业需要持续地、规模化、合理成本获得新客户的需求,那么这个需求就可能成为另外一种商品,有人会提供出来。

当需求成为一种刚需,一种以需求为需求的商品就会被创造出来,这个商品就是流量,流量就是可规模化交付的潜在需求,流量有时间也被称作人流,因为只有人才有需求。

古往今来,流量是解决企业对持续、低成本、高效率获客的需求解决的办法,因为所谓流量,就是在时间、空间上汇聚好的潜在需求。

这种汇聚产生规模,在时间或空间维度上的汇聚,为需求的需求方制造了便利,降低了成本,而流量可能是持续的,所以加在一起,流量的经营,就成了一个好生意,背后的原因是,需求成为了商品。

用现在时髦的话,Demand 成为Demand,那么流量就是Demand As a Service——DaaS,你和其他企业一样,需要有人提供针对的供给的需求的服务。

汇聚的模式创新:从商业地产到媒体再到互联网

我们说,流量就是潜在需求在时间、空间上的持续汇聚,这种汇聚有很大的价值,因为能满足企业的持续、稳定、低成本、规模化获客的需求,这也是流量卖到天价的根本原因。

既然流量生意是一种把需求变为需求的生意,就需要分析好其特征,让我们看看流量这种独特的供给,或者这种潜在需求的汇聚并服务,如何成就了流量这么好生意。

古代的集市,就是最早的流量的汇聚,单个乡村人们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分散,老张想吃豆腐,老李想买猪肉,老孙家嫁姑娘,需要一些布匹,但是这些极为分散的需求,从商家的视角,寻找和满足都极为困难。

有了集市之后,这样的需求被汇聚在一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于是,卖豆腐的、卖猪肉的、卖布匹的都到这里,交易成本最低,有钱赚了,为了这种便利,他们甚至愿意给集市的组织者一定的报酬,这些报酬,就是最早的流量的货币化,流量成为了商品,购买流量的交易达成了。

时间在推移,但是集市这样的模式一直存在,并不断演化创新,但是深入分析一下,无论是那种流量汇聚的模式,其本质没有变过,都是把潜在需求进行某种程度的汇聚,无论是在时间、空间、类型上的汇聚,之后再把流量作为商品,销售给那些有对需求有需求的人。

挟需求以助供给,甚至挟需求以令供给,往往是这样的模式的本质。

以前流量只在线下,于是商业地产、家具城、茶叶城、家电城,逐渐成为财富的源泉,首富的也往往来自这些行业。

后来,有了报纸、电视、广播媒体,流量的汇聚有了新的手段,汇聚的规模和地域有了更大倍数的增长,于是媒体大亨默多克就成为时代的宠儿、财富的娇子。

后来,我们有了互联网,我们有了新的流量的汇聚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到每个人,互联网流量的规模空前,加上技术的升级,甚至我们可以区分出流量的成色、分流量的属性,更灵活更针对性地供给,流量生意让财富的机会到了互联网的巨头。美国有FAAG,中国有BBAT。

无论那种形式,这些商业模式,就是这样的潜在需求的汇聚和变现者,他们把一些需求进行汇聚,然后规模化的需求,变成源源不断的收入。

需求成为商品的背后:买的越多,赚的越多,

你会问,需求成为商品我理解,流量是个生意不错我也理解,但是为什么是这么巨大生意?这一节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之前的文章,介绍过,种子、化肥、农药、铁锹都在赋能农民,但是为什么在农民的心目中,以上几种方式的价值不同。

农民把所有的收成的一部分,作为预算来支付给种子的费用,农民会把自己产量的增量的一个比例,作为预算,用于支付化肥的费用。农民会把产量损失减少的一个比例,作为支付农药的费用,但是对于每天用的铁锹,农民心目中和以上三种价值都没有关系,农民只会以铁锹的成本,加一点利润,作为支付铁锹的价值。

关于流量价值,如果成为一个好的生意,在购买者心目中的价值,也要经过以上的检验,到底和全量相关,还是和增量相关,还是和损失减少相关,或者和这些都无关。

换一个逻辑,那就是某个商品,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效应,那就是卖的越多,赚得越多,买的越多,省得越多,卖多卖少,无关盈亏,只关体验。

流量成为商品,不仅仅是刚需,还有另外一个属性或者感受,那就是买的越多,赚得越多。有的时候,流量就是种子,比如滴滴,有的时候,流量就是化肥,比如美团外卖,无论那种情况,都属于买的越多,赚得越多,虽然因为价格的原因,不一定是这样的,但是至少你心目中,或运营中的感觉,会让你认为,流量就有这样的属性。

刚需的产品,加上买的越多,赚得越多,进一步让流量的生意成为了一个经久不息的好生意,但这还不是全部。

需求成为好生意的背后:彼之蜜糖,我之蜜糖

你会发现,即使经济好的时候,供需两旺的时候,很多商品还在降价,而流量这种商品,还会不断涨价,这是为什么?

商家从来需要的,都是规模化、持续的、低价的需求,但是需求供应具有稀缺和易逝性的特征,这就让商家都有了流量获取的机会机会成本,会造成另外对流量的竞争性,让流量会货币化更为充分。

原因是流量是稀缺的,并且是易逝的。在万达广场的一个喝咖啡的潜在客户,要么去了星巴克,要么去了Costa,但是一定不会去,瑞幸咖啡,因为瑞幸咖啡没有在这个mall设点。

但是如果瑞幸咖啡设点了,结果会怎样,大家一定会对位置进行竞争,好位置流量大,不好的位置流量小。

为什么竞争,是因为机会成本,一个人喝一杯咖啡差不多了,不是你得就是我得,随时间推移,这种效应还在积累。能做的事情,就是抢。

如果你以为自己的竞争只是咖啡,就错了,因为渴了的人,可能喝咖啡,也可能喝茶,可能喝水,这些也是你的竞争品。

如果你以为就这些,那还不够,那些参观,吃饭免费喝咖啡,那些电影院,也在卖水,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抢你的流量。

在互联网上,搜搜一个特定关键字的人,可能是一个2C产品的追逐对象,也可能是一个2B产品的追逐对象,广告位就那么多,今天的流量过去,就不会有了,你要不要做一些争取?

彼之蜜糖,我之蜜糖,流量竞争性成为现实。

稀缺、易逝和竞争性,一起提升了流量的价格,对流量的经营方,变现倒是充分了,在商品经济中,这是合理的,但这一点的结果,购买流量的商家的压力越来越大了,甚至大家都表示公域流量越来越贵,已经买不起了。

需求成为好生意的对立面:出路在哪里?

看清现实,你会问——如果,没有流量,或者没有钱买流量,一个新的生意是不是还有机会?或者一个老的生意,是否还能抵挡住那些新人的竞争?是否继续参与到流量购买的竞争中去?

这是摆在每个生意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如果一条路走不通了,一定是原来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就是合利的,新的存在,需要新的合理性和合利性的支持。

所以问题回到原点,做生意究竟是在做什么?难道就只是一个流量的漏斗吗?做生意还可以做什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来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又有那些新的合利性因为新的合理性、合利性出现,我应该怎么做,请看下一期,我们看看志胜谈恋爱的故事中折射的第二漏斗的观点。

 

作者:任建斌;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22年1-2月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当需求成为商品: Demand as a Service,流量的数字化和商业化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