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之总体概述

    |     2022年7月7日   |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551

培训师作为企业培训体系中的重要资源,是培训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的核心条件。

无论培训工作借助何种技术手段实现培训效能的跨越,培训师作为内容的生产与输出者都应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培养,因为高质量的培训输出是企业培训工作能否产出预期成果的必要性条件。
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师培养和评估机制,不仅有助于输出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也能提升培训体系的运营质量,从而让培训效能更高,培训成本更低。

建立培训师培养评估机制的核心在于搭建并确认企业内部培训师的能力要素模型。依靠模型,才能从根本上确定培训师的培养路径,培养目标,识别其现有能力,给予必要且有效的培训提升。一旦脱离了培训师的能力要素模型,就无法准确判断培训师的现有能力及可能输出的课程质量,那么,对于培训师的培养与评估机制也就无法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了。

正因如此,以有效性为基本设计原则。模型的设计思路必须符合已有培训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同时需要设计者在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撑的场景中,具备大量丰富有效的教学经验实现对技能或方法的总结归纳,从而确保培训师的能力要素模型科学有效。

基于上述逻辑,笔者以ADDIE教学设计模型、加涅教学设计9步法与学习结果分类、柯式四级评估等培训技术理论为依据,结合授课场景下,适用的成人积极学习法则、诺尔斯成人学习原则、演讲技巧、课件制作等一系列教学工具与方法,设计了“培训师能力拼图”的培训师能力要素模型。

该模型试图通过对培训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或技能方法进行合理的拆解与排序,以便识别和分析培训师的能力现状,并通过对各能力要素中的方法论进行设定,形成培训师的能力学习路径,满足对培训师课程交付能力的预期要求,实现“设计结构巧、开发整合好、呈现输出佳,演绎控场妙”的理想状态。

“培训师能力拼图”属于典型的冰山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学员反应单元、培训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3项类别,试图通过模型说明学员反应单元与培训师能力模块之间,以及培训师能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模型中对培训师能力要素的设定是基于其从课程开发到讲授完成,这一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能力要素,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课程交付,暂不涉及课后除学员反应以外的更高等级的培训成果交付,因为根据柯式4级评估理论,涉及行为与结果层的培训效果评估,其影响因素已经超出课堂教学本身。所以,如果采用行为与结果层的评估反推培训师的能力要素,容易产生歧义与概念混淆,造成模型失真。

当然,学员反应作为评估的第1层级,是其它3类评估层次的基点,鉴于4个层次的层进式逻辑关系。
学员课后的反应不佳,作为结果性反馈,至少说明培训师在课程交付上,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如需进一步厘清课堂上反馈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应借助“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拆解和指明存在不足的能力要素,并为讲师输出待改善能力要素项的学习路径。

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基于培训理论与技术,设定出培训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讲授所需掌握的5个能力模块及分解后的10项能力要素,并明确了其各自的逻辑关系。

下面,为方便理解与掌握,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能力模块及其逻辑关系

在“培训师能力拼图”中,共设定了5个能力模块,分别是理论模块、设计模块、开发模块、呈现模块、演绎模块。

一堂高质量培训课程的交付,从培训需求的识别到课程的开发设计,再到课程的呈现演绎,培训师必须确保其所具备的能力能够有效支撑课程交付的标准。

这一逻辑,ADDIE教学设计模型已给予有效论证,而“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在保留ADDIE模型中的设计(Design)与开发(Development)两个阶段独立设定的基础上,对分析(Analysis)实施(Implementation)与评价(Evaluation)三个阶段,依据更为聚焦的场景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划分。

其中,将分析与评价两个阶段所应具备的技巧方法,作为培训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必备的能力要素,整体归入能力模块-设计模块中,这一改动,也更加符合企业内部培训师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开发场景下的实际操作,因为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前提,而课程评估必须服务于需求分析下得出的教学目标,所谓以终为始,即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与效果评价保持一致,确保培训价值的高质量输出。

“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将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开发阶段视作单独的能力模块,但对支撑开发阶段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则进行了设定和划分。

在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中,并未对实施阶段进行细致描述与界定,这是因为在课程交付过程中,讲师的风格、演绎能力、输出呈现都无法明确给予规范或颗粒度较细的执行标准。但“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根据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实操情况,基于当下的教学技术手段,仍选择对实施阶段进行更为细致的拆分,以便培训师能够更好的提升课程在培训现场的交付能力,因此,将实施阶段拆分为两个独立的能力模块:呈现模块与演绎模块,并对两个能力模块下的能力要素进行了设定划分,以确保培训师理解与掌握上述的能力要素。

当然,“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对能力模块的设定,不仅限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给予的理论支撑,诸如布鲁姆、加涅等大师的经典理论都从不同维度提供对于本模型的论证支持。

这也为“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能力模块的设定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即培训师的专业度对培训课程交付是否起到作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培训技术是专业学科,那么培训师就应当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才能输出高质量的培训课程,这也是企业内部需要开展认证培训师项目的核心原因,而企业的认证培训师团队,又为企业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有效支持。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除设计模块、开发模块、呈现模块、演绎模块外,还设定了理论模块,并将该模块设定于冰山模型的底层,也是所有能力模块中的起点和基座。

因为,培训师在不具备理论模块的能力支撑下,确实无法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输出的呈现与演绎在内的四个能力模块及下设的各能力要素的知识与技能。毕竟,能力是知识、技术与意愿三者相互作用下的综合体现。

所以,在培训师能力拼图中所设定的5个能力模块,自下而上的排列顺序分别是:理论模块、设计模块、开发模块、呈现模块、演绎模块,5者之间具备线性的先后逻辑关系。

作为一名培训师,要输出和交付高质量的课程,就必须在5个能力模块上达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而其中首要储备的能力模块是理论模块,即需要掌握培训与课程相关的相关专业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培训技术、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为这些理论作为培训工作的底层逻辑,将进一步指导培训师在课程开发设计与演绎呈现中的实操。

在理论模块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开发设计的逻辑,第二层能力模块是设计模块,包含了从培训需求识别到培训目标与评估确认、在到课程框架结构设定的能力要素,这一逻辑符合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

在设计模块之上,基于课程开发设计的逻辑,第三层能力模块是开发模块,包含了内容力与形式力两个能力要素,指在课程框架设定完成之后,针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并基于内容匹配合适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完成对课程的设计开发。

需要明确的是,课程设计开发的完成,并不是课程交付的终点,而是课程交付的必备条件之一,课程交付,还需要借助培训师在教学现场的演绎呈现才能最终实现。

虽然课程的演绎与呈现在课堂上是同步进行的,但考虑到呈现模块中涉及到教具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且教具课件必须依托于课程本身的。所以,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会将第四层能力模块设定为呈现模块。

呈现模块主要聚焦于除培训师现场演绎之外,对于课件教具的设计制作、素材的编辑使用的输出力-能力要素,以及针对于培训师本身在授课前、中两个阶段中应要展现出专业人设而需掌握技能技巧的职业力-能力要素。以上两个能力要素,都因通过视觉为主的方式向课程学员传递信息或感受,故归纳合并在能力模块-呈现模块下。

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完成,且基于课程而设置的视觉呈现相应完善后,才会进入课程交付实施阶段,也就是第五层能力模块——演绎模块。该能力模块包含了作为培训师必须掌握的显性的对于内容的讲授力,以及在课堂上对于氛围秩序的管控力。上述两个能力要素共同构成了演绎模块。

综上所述,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对于课程高质量交付所影响的能力要素,以理论模块为基础,依据“设计-开发-呈现-演绎” 的先后顺序逻辑组成了培训师需要关注的5大能力模块,在5个能力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共同推动课程质量,提升培训师的课程交付能力。

二、能力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根据上述内容,将继续对“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的不同能力模块中的能力要素进行解释,以便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力要素的定义及其作用。

1)能力要素-专业力

专业力,作为理论模块中的唯一能力要素,在本模型中,是指培训师为了输出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其所储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水平程度。

专业力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培训师在课程开发设计与演绎呈现的各环节的输出。课程开发与讲授必须遵循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原理与逻辑,不能凭空设计,更不能违背人的学习规律。

知易行难。企业的现实情况是,企业内部培训师的主体往往由业务专家身份的兼职讲师构成,数量多且课题覆盖面广。但大多数业务专家在培训端的专业力水平确实需要提升,以满足高质量的课程要求,这一矛盾是真实存在且需要解决的。
所以,要提升内部培训师的授课交付能力,就必须提升培训师的专业力。

2)能力要素-分析力

分析力,作为设计模块中三个能力要素的首要能力,其能力水平必须得到充分关注。

在本模型中,分析力是指培训师针对培训需求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识别、论证、分析的能力。这一能力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将确定课程教学的客观因素、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析力包含论证与分析两个环节,论证环节主要是对培训需求进行论证,以确认培训需求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效?在确认有效需求后,才能进入分析环节,分析开展的方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进行分析。
因此,培训师分析力水平的高低,虽然无法对课程的演绎呈现起到影响,但对于课程本身而言,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倘若培训需求错了,培训的过程也就是失去了意义。

3)能力要素-价值力

价值力,作为设计模块中三个能力要素的承接能力,其能力水平也值得关注。

在本模型中,价值力是指培训师根据分析力设定教学目标与相应效果评估的能力。之所以将教学目标与效果评估统一作为价值力,是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的始,效果评估是课程的终,以终为始,达成统一,才能真正展现培训的价值。

这一能力水平的高低,将是体现课程质量的重要制约。

4)能力要素-结构力

结构力,作为设计模块中三个能力要素的成果能力,其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质量。

在本模型中,结构力是指基于教学目标、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因素,培训师准确匹配及运用合适的课程结构的能力。

值得说明是的,课程结构模型在培训领域内是有诸多理论进行总结呈现的,其能力水平的难度,不在于自主开发,而在于如何选择,即如何选择一套适合于课程内容和受众的科学的课程结构,是对培训师结构力水平的考验。

从上述内容中,也不难看出,要提升结构力,前提是必须提升专业力,因为大量成熟有效的课程结构都在经典的专业理论中给予了呈现。

5)能力要素-内容力

内容力,作为开发模块中两个能力要素之一,是决定课程质量最为重要的条件因素。

在本模型中,内容力是指对培训师对所需输出的培训内容进行整合梳理的能力。

此项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培训师所擅长领域内知识体系完整性与方法论的提炼总结质量。无论是基于掌握难度还是对课程影响的重要性,内容力都是极其重要。因为这既是对讲师擅长领域水平的考察,也是对内容逻辑匹配的检验,是课程质量高低的关键。

6)能力要素-形式力

形式力,作为开发模块中的两个能力要素之一,是需要培训师给予必要关注的。

在本模型中,形式力是指基于课程内容与结构,培训师选择适配的教学形式以便课程内容被学员吸收消化的能力。良好的形式力水平能够确保课程互动丰富,形式多样,是输出高质量课程的保障。

在10项能力要素中,形式力的知识边界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也会随着不同的课程形式而在选择适配的教学形式上有所侧重。

因此,培训师要保持对教学形式学习掌握的敏感度。需要提醒的是,尽管教学形式会层出不穷,不断变化,更需要培训师能够识别创新教学形式背后的底层逻辑,实现触类旁通、有效创新。

7)能力要素-输出力

输出力,作为呈现模块中的两个能力要素之一,是学员课后反馈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本模型中,输出力是指培训师基于课程内容制作并呈现课件教具的能力。

课程在交付过程中,影响学员感受的因素较多,对于课件的视觉感受,对于教具的设计制作水平,都是在向学员展示作为培训师的专业能力和用心程度。输出视觉感受良好的课件及精心制作的教具,也是提升学员对课程内容进行吸收消化的有效手段。

因此培训师输出力水平的高低,将对学员的课后感受反馈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提醒培训师,应当关注自身在课件与教具制作方面的知识技能,保持对培训的热爱,愿意精进技能方法,不断提升输出力水平。

8)能力要素-职业力

职业力,作为呈现模块中的两个能力要素之一,与输出力共同构成了讲师能力拼图中的呈现模块,作为体现培训师专业人设的能力要素,在10项能力要素中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模块中,职业力是指在课程交付实施过程中,培训师通过行为举止展现出的专业素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该能力要素的评价,是较为主观且感性的。

培训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仪容仪表、举手投足等细节处,影响范围包含了开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讲授、课后的答疑回复等阶段。

上述细节与关注阶段,覆盖了学员对于培训师专业素养感知的各个方面,作为培训师,要输出高质量的课程,对于职业力也必须抱有基本的敬畏。

职业力水平的高低也是对学员尊重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内部培训师,尤其如此。

9)能力要素-讲授力

讲授力,作为演绎模块中的两个能力要素之一,是最为显性的培训师能力水平的感知要素。

在本模型中,讲授力是指培训师在课程交付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表达宣贯的能力。

正是因为讲授力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学员的课后感受反馈起到重要作用,且讲授力作为培训师传递知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必须引起培训师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

本质上,讲授力即公众表达能力,包含了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控,对提问的精彩互动,对案例的生动描述等一系列讲授技巧。
需要说明的是,讲授力水平确实会受到部分先天条件的影响,但影响是及其有限的。

考虑到讲授力只作为10项影响课程质量的能力要素中的1项,且课程内容才是决定课程质量的根本因素,所以,作为培训师不应过分关注,也不应过分焦虑。

10)能力要素-管控力

管控力,作为演绎模块中的两个能力要素之一,是体现培训师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本模型中,管控力是指培训师在课程交付过程中对于课堂氛围与秩序维护中的应变处置能力。化解和处置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学员反馈、需要管控的事项等,是对培训师应变能力的最佳体现。管控力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课程交付能否正常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管控力水平与培训师的授课课量存在正相关,即在掌握管控技巧的情况下,授课课量越多的培训师,其管控力水平越高。

管控力水平虽然重要,但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的10项能力要素中,又是唯一一个与其他能力要素呈现相反结果的能力要素。即在课程交付过程中,如能确保前述9项能力要素达标,则会大大减少发生突发状况的概率,对于管控力水平的要求也就不再重要了。

综上所述,依托“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能够为培训师指明基于课程高质量交付所需储备的能力项(包含能力模块与能力要素),并为此提供基于能力要素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覆盖学习内容,使得培训师能够目标明确且高效的针对自身不足的能力项开展学习提升,更有助于在企业内设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为搭建高质量课程库,培养高质量讲师提供先决条件。

三、模型中闭环主线

在“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中,能力要素组成冰山的两侧,有两条指向性的箭头。

一条线位于冰山模型的左侧,由理论模块指向学员反应,这是一条从理性内容向感性反应进行输出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通过理性的设计开发,以感性的方式进行演绎呈现的过程,旨在提醒培训师,课程的开发设计需要遵循客观理性的原则,而课程交付时则需要加入感性的演绎呈现,以便学员融入课程,吸收信息,消化知识。这是一条课程输出的主线。

而另一条线则位于冰山模型的右侧,由学员反应指向理论模块,这是一条从感性反应向理性内容进行反馈的过程,课程必须以学员为中心,必须以学员的反馈为结果导向来评判课程质量的高低。所有效果评估的起点,都是基于学员在课堂上的主观感受,只有正向积极的感性反应,才有可能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条效果反馈的主线。

一条输出主线,一条反馈主线,共同构成了“输出-反馈”的课程交付逻辑闭环。

相信,通过学习掌握“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及其中的各项能力要素,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岗位胜任力水平,并搭建适合内部培训师能力提升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内部培训师资能力标准可控,内部培训课程高质量可控的“双可控”目标。

 

作者:何铄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培训师能力拼图模型之总体概述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