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真谛:解决问题不是展现笑脸

    |     2015年7月12日   |   2007年   |     评论已关闭   |    1324

客户世界|毕自力|2007-08-30

最近因频繁公干和访友,在广东某大城市逗留,其间经历的“服务”记忆深刻。希望能够给业界人士一点新的思考角度。

服务是什么?

经历了这些“服务”之后,我竟产生了“追根寻底”的欲望,于是上网找辞典查询“服务”一词的词义。在维基百科的中文版上,我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全文摘录如下:

“服务(Service)在字义上来说是履行某一项任务或是任职某种业务,在中文地区以及法国等,也将它当作为了公众做事,替他人劳动的涵义。其它一般西洋地区的这句话是个经济用语,涵盖所有在买卖过程后不会有物品留下,提供其效用来满足客户的这类无形产业。这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Colin Grant Clark)所提到“斐帝-克拉克法则”中所谓的“第三产业”。

中文里自古服务这句话就是为其它人提供的劳动,例如《论语》为政篇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不过在现代社会上,服务的涵义越来越广泛,以产品和服务来做个区别,产品是属于有形的财产,从原物料去生产创造这些产品的行业统称为制造业,是个有形可以被保存的财产,一般在分类里是属于“第二产业”;但用资本将产品引进先被提供后,利用这些产品去赚取利益,所提供的这类服务性职业,就是属于无形的财产。

看来服务和“有形的产品”一样,也是为了满足接受服务的对象的某种“目的”或者说“需要”。这和我期待的服务是一致的。

我的故事之一:在酒店——两晚换了3个房间

旅行至上述提到的广东某大城市,我一直住在一个非常熟悉的酒店,因为熟悉且挑不出不能容忍的毛病——我这样跑来跑去的人容忍度还是很大的,又可以省却选择的烦恼,所以我就成了他们忠实的顾客。

7月初的这一次,我照旧经由某旅行网订了这家酒店,每次预定,我只会提出一个要求——请不要给我临街的房子,因为这个酒店还未更换隔音效果较好的玻璃。虽然每次预定时我都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还是每次都重复,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旅行服务网和酒店前台从来不会看我原来的纪录(或者是没有这样“细节”的纪录)。

入住时,我和往常一样办理手续——在住了至少10次以上之后,我终于享受到了只在登记单和信用卡授权单上签名,而不必再出示证件的待遇,但是却仍然要重复“请送给我万用插线板接香港插头的电源”,当然,这个要求在提出后都得到满足了,只是需要每次都提。

进入房间后,打开电源和空调整理自己的物品,大约超过半小时之后,我突然感觉到了热——也许忙碌中忽略了这个感受,停下来才有点“敏感”,看空调的温度显示竟是27摄氏度,于是打电话要求客房服务部检查处理。大约过了3、5分钟,客房服务员带着一位师傅来到房间,抬头看了看出风口后,告诉我,要把出风口挡板拿掉再试15分钟,然后我再通知他们,我看着拿掉挡板后“糁人”的黑洞,下决心忍受15分钟。果然,我感觉到了温度下降,而且显示数字也低至25摄氏度,于是打电话通知他们,刚才来过的两位再次光临我的房间,他们再次观察了一下那个出风口,并在房间各处感受了一下温度,和善地告诉我:“现在没问题了,等你走后我们再把那个挡板装上。”我顿时目瞪口呆,走了以后的事我控制不了,但是让我对着这个黑洞待两个晚上,实在很需要勇气。于是,接受了他们的好意:换房!

进入了同一楼层的另一个方间,感觉到空调是正常工作的,洗手间地上有几滴水,但是似乎并没有更多的“事故”,于是再次安顿下来,一夜果然无“战事”。但我第二天外出回来,却接到客房部电话,说打扫房间时发现洗手间漏水,希望给我调一个房间,我因为赶着再次外出,就表示等晚上回来休息时,到前台了解情况再说。晚上回来先到了前台,因为感觉前一天没有太多麻烦,而第二天早上就要退房,于是先询问他们房间漏水情况是否严重,如果不严重就不必换了,如果严重当然需要马上更换。前台的一位先生显然一无所知,打了至少3通电话后,终于答复我,漏水问题解决了,我深感庆幸。于是回到房间,又过了半小时,刚进来还算凉爽的房间又热了起来,发现空调开关处显示的温度已经从进来时26摄氏度升至27摄氏度,于是只好再次打电话给客房部。同样过了3、5分钟,一位自称值班经理的先生带着一位女服务员敲门进来,满面歉意且和蔼可亲地告诉我,因为解决漏水问题需要关掉空调的闸门,实际上空调是不工作的,只是在出风(原来如此,室内温度终于因为我这个大活人体温的贡献,不断上升,且一定会比夜晚那个炎热城市的自然温度还高)。我被这样的“愚弄”终于搞到没有耐心了,大为光火,而这两位修养良好的职员却一直笑脸相迎,经理还不断地说服我,让我接受免费房间升级的“补偿”。我不是一个以发火为业的人,既然必须换房,换舒服一点的实惠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万分不情愿再折腾一次,只为睡一个晚上。

带着我所有的行李,连同向酒店要来的插线板,进入了升级的房间。这次我没有先打开行李,而是前前后后,仔仔细细把我能记得的可能出现的“麻烦”都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打开行李开始洗涮。等一切就绪,已经超过半夜12点了,我站到了床边,也许是心总算静了,我终于听到了楼下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声——“糟糕,忘了要求不临街的房子!”但是,那时我已经没有力气。

我的故事之二:换了酒店——两个早上“难忘”的早餐

间隔10多天,又要到那个城市。我已经明白我“忠实”的那个酒店由于刚刚装修了房间,千疮百孔,漏洞无穷,不会在短短的10来天产生“质变”,这次决定“喜新厌旧”。

在新换的酒店过了平静的一晚,早上赶去办事前往餐厅用餐。叫了一份煎蛋和一杯巴西咖啡,并告知服务员小姐,因为要赶时间办事,如果需要等很长时间,我就不要了,请她去确认时间。一直没等到回音,但煎蛋在5、6分钟后已经端上来了,我估计咖啡随后就会来,于是不假思索抓紧时间吃。直到我面前的盘子空空如也,还不见咖啡的踪影,只好找那个开单的小姐。她又跑了两趟,终于回来告诉我,咖啡机坏了,无法制作我要的咖啡,只能做普通蒸馏咖啡。我已经没有时间享用任何咖啡了,只好匆匆结帐到街边买了一瓶水,上出租车。

第二天早上,也是该退房的时间,我仍然需要赶着外出前吃饭,又要了一份简单的食物和同样的咖啡,而且还“接受教训”,找到同一个服务员小姐(她表示还记得我),询问了咖啡机是否正常。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下了单,并利用等待的时间去旁边办理退房手续。还是食物先上来了,我看着送餐的小姐,她的目光有些迟疑闪烁,料想到不会一帆风顺了。果不出我所料,但与前一天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的食物吃到一半的时候,那位认识我的小姐满脸愧疚地来告诉我,咖啡机还是不行,问我是不是可以换普通咖啡。庆幸的是,我的时间还够,于是接受了她的诚意。

我的感受:了解服务的“真谛”实属不易

在中国,特别是在广东这样开放很早的地区,“客户是上帝”的感受确已不陌生。但是,客户却总是不得不充当“无奈”和“哭笑不得”的“上帝”。每到一处,服务人员训练有素的笑脸和忍耐力,总是让客户在“抱怨”的时候充满“愧疚”,但如果真的决定放弃“抱怨”而吞下一颗颗“苦果”,又实在“心不甘,情不愿”。

其实,服务和工厂的“生产线”一样(请参阅前文引用的服务的定义),是流程的顺畅程度、管理环节的“平滑”程度的外在表现——就象产品的质量好坏,是整个生产流程,而不是某些单独的环节(如,包装)的产物。我们应该知道,客户直接面对的提供服务的人员,实际上是责任最小的,更多的时候,他们和客户一样无奈,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对这些个人埋怨的理由。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熟悉生产流程的专业人士也许比熟悉服务的多,优质的产品一定是在每一分钟都不停歇的对从设计、制造、质检、销售、物流、售后服务所有环节不断完善中产生并保持的,而有多少人明白对“服务”也要下这样的功夫,或者要更加“不厌其烦”(因为面对的对象是最复杂的“生物”——人),这远比只培训服务人员的态度,要繁琐、复杂,而且没有尽头。

希望服务管理者在我经历的“故事”中,以“挑剔”的目光尽量去寻找那些流程中不同环节产生的漏洞,并引以为戒。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07年8月刊,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讲师。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服务的真谛:解决问题不是展现笑脸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