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小灵通是联通最大的敌人吗?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77

||2004-11-01


    2004年10月10日,这个历史上签定合约的太平日子,中国联通却突然剑拔弩张,200亿扩容网络,计划向网络覆盖这一中国移动的强势领域发起挑战,剑尖直指移动,并提出它最大威胁是小灵通。
    联通和移动多年的恩怨自然不提,当年移动让它经历的旷日持久的谈判,至今想必还历历在目。只是小灵通这个扮演当年联通角色的可怜虫,在分羹的盘子旁,联通并没有在它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并进而产生了敌意。
    小灵通确实让联通吃了些亏。联通在2004年遇到了其成立10年来最困难的市场环境,覆盖面越来越大的小灵通严重冲击了移动通信市场,其中对中国联通的冲击表现得最为明显。小灵通突出的是话费优势,这自然对联通的大批低端客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京、沪等大城市,联通更是被小灵通抢走大批低端用户。
    早在小灵通刚出世时,就有个敢说敢言的教授宣称,启用小灵通还不如关掉联通。他的论调是如果允许中国电信经营“小灵通”,还不如把中国移动合并回中国电信,让它重新利用市话的天然垄断优势,欺压中国联通,大搞不公平竞争。并说既然联通无法生存,“长痛不如短痛”,干脆把联通公司也关掉,重新恢复中国电信的独家垄断,与其说“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不如说它是市话“天然垄断的延伸”。
    小灵通确实无偿使用大量的市话网络,每天享受着固定市话用户的补贴,才能够以市话资费提供号称是“移动通信”的业务。但是,在我国移动资费长期得不到调整的情况下,不管它是不是能够提供真正的移动通信服务,它的市话资费对大量用户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也对移动通信运营商造成了明显的冲击。这样,小灵通的介入,使联通和移动的竞争又加上一个沿用市话资费的对手,无疑火上浇油。
    由于联通的发展规模不如中国移动,小灵通对它的影响可能相对更大,在面对大幅度的降价时,它的承受力远不及中国移动。虽然除移动业务外,联通还有其它业务,但由于小灵通出现而造成的损失,确实让联通肉痛。
    然而“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邱吉尔这个伟人的超然之处就在于,多少年前说的话,在通信世界的今天一样十分适用。
    小灵通的到来,表面上看确实是充满血腥味的。它给联通带来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自身实力,也给联通提了个醒,那就是新一轮的竞争已开始。新的移动牌照发放只是时间问题,发放对象不是固网运营商也会是其他家,与其担心他人介入竞争,不如正视现实。小灵通让联通寝食难安,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联通的缺乏自信。而联通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联通也是最好的事情。这样说来,小灵通将提升联通的竞争档次。
    在郑州,小灵通刺激了联通,迫使它为用户提供了准单向收费优惠措施,用户只要预付1年的月租费和增值业务费,就可以在1年内免费接听除移动手机以外的所有来电。在重庆,联通在小灵通推出后,紧急采取策略,推出的各种服务,资费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完全一样。
    这些实例都说明,小灵通对缺乏竞争的移动市场垄断格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破解暴利和市场垄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促进了移动市场竞争的纵深发展。
    另外,小灵通事实上也为联通培养了用户。
    小灵通通过更多的消费者体验无线通信的便利和实用,增强消费者的移动消费理念,无形中为移动运营商培养了潜在客户。这些拥趸们如果发现联通的服务和综合效应更好,将会成为联通的忠实用户。总体上,也是有利中国用户成熟的。
    小灵通还可以和联通的GSM实现优势互补。小灵通的全国联网和漫游存在缺陷,因此,小灵通和移动手机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服务于不同的人群,两者可在市场共同生存而互不干扰,却可实现优势互补。中国发展了6200多万的小灵通,同时也发展了2亿多的移动用户。2002年小灵通发展最迅速,移动用户也出现了猛增。可见,移动运营商并未因小灵通的出现而放慢或减缓发展的步伐,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灵通对移动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长远看,由于电信业的运营特点决定运营商要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只有依靠合作;而电信企业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只有依靠竞争。也正是在求生存谋发展的竞争中,我们的企业才逐渐成熟起来。
    所以说,中国联通没有必要总把矛头指向目前尚无移动牌照却开办小灵通业务的两大固网运营商,没有必要把小灵通当成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管中国通信业的垄断格局是否会真正被打破,想要所有的运营商在一条水平线上竞争本身就是幼稚的想法。因为,水平的竞争最终还是为了差别,适者生存。


IT时代周刊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市场观察:小灵通是联通最大的敌人吗?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