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断液晶产业链上游财源 飞利浦向下游突破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61

||2009-02-07

急流勇退求转型

面对液晶面板制造的大好前景,飞利浦却选择了抽身而出,这引发了业界的不解。

在飞利浦掌门人柯慈雷看来,阻止飞利浦成长的并非波动的市场和强大的对手,而是自己过长的产品线和主业模糊的品牌形象。从业务部门方面来看,飞利浦医疗系统部门在不久前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财报上的盈利率最为突出,在销售收入下滑2%的情况下,盈利率依然增长9.9%,达到3.22亿欧元;飞利浦照明部门在该季度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4%,利润增长幅度高达34%,盈利1.7亿欧元;而庞大的消费电子部门销售收入增长了7%,盈利为2.33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消费电子部门的增长乏力加速了部门重组。

“关于飞利浦减持LPL股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飞利浦中国集团传讯高级经理张彤华解释说,目前公司的发展策略是“从高产出的消费电子公司转型到高利润和高增长的医疗保健、照明和个人优质生活公司”。张的观点显示出飞利浦对于高利润的液晶面板制造并不留恋。

液晶面板业务只是飞利浦放弃的众多非核心业务中的一项。2002年,飞利浦先后将通讯、安全及图像业务部和保健产品分公司卖出;2003年3月,该公司表示将把更多的芯片生产合同交给位于亚洲的代工厂,并关闭了位于圣安东尼奥和阿尔伯克基的芯片工厂;2004年12月,荷兰人又将PC显示器及部分纯平电视业务出售给了冠捷科技;2006年10月,它再次宣布将其全球移动电话业务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2008年1月1日,飞利浦正式重组为三大业务部门,分别对应优质生活、医疗保健和照明三大业务群。其中的优质生活由消费电子部门及家庭小电器部门合并而成,医疗保健则由消费者保健解决方案和医疗系统部门合并而成。通过此次重组,飞利浦预计每年可削减2亿欧元支出,而消费电子领域在公司的地位也迅速降低。

柯慈雷指出:“现有的消费电子业务和家庭小电器业务合并为优质生活事业部,将紧密围绕最终消费者建立起强大的解决方案供应团队,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用更雄厚的实力来研发、制造并销售真正创新的产品,实现比以往更强大的获利能力。这次合并将促成飞利浦两大产品部的强强联手,让飞利浦在分享个人消费零售市场预期增长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保留液晶电视业务

退出高利润的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液晶面板领域本已让人大惑不解,飞利浦却保存了下游的终端产品液晶电视,这更让人大跌眼镜。

目前,液晶面板厂商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特别是极具成本优势的台湾厂商的参与,对LPL和其他主导市场的日韩厂商造成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液晶电视和液晶显示器等市场已经渐趋成熟,打价格战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厂商的共识。而占据液晶电视和显示器成本近一半的液晶面板的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这不但迫使液晶电视厂商倒向台湾屏,LPL等面板厂商也向台商下了订单。

虽然2008年内面板厂商还将大幅盈利,但2009年前景却不明朗。分析人士认为,飞利浦退出面板业务的时间正设在了2008年底,这使它既能分享2008年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又能规避2009年面临的面板过剩风险。事实上,液晶面板制造一直是高投入的行业,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这让巨头们也深感力不从心,因此,像飞利浦和LG这样的巨头们才选择了合资建厂。而目前,随着飞利浦的转型,它希望把这笔庞大,而且固化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主营业务上来也就理所应当了。

而在消费电子领域,飞利浦的品牌关注度一直位居各大厂商前列。根据权威品牌咨询机构评定的2007年国际品牌百强排名中,飞利浦荣膺十大总体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其品牌价值已从2006年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第48位上升为目前的第42位。品牌优势使其在B2C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完全切合了飞利浦强攻个人消费零售市场的初衷。张彤华表示,飞利浦不会放弃平板电视市场,而且会加强对消费电子产品品牌的打造和消费者市场的互动。2007年飞利浦在消费电子方面,液晶电视获得超过20%的增长,领先于其它产品。

飞利浦敢保留液晶电视业务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代工。DisplaySearch的2007年第三季度液晶电视代工份额调查结果显示,当季出货的2010万台液晶电视中,23%为代工生产,其中,飞利浦液晶外包份额已超过60%。这家荷兰公司预计今年将外包1000万台液晶电视,占全年预计销售总量的71%。目前它已拥有冠捷科技、TCL、捷普三家OEM企业。据悉,船井电机、佳世达等液晶电视OEM厂商也将为其代工。通过贴牌的方式不但使其降低了成本投入,还留出了充足的降价空间和缩小了经营风险。

所以,业界认为,飞利浦在用行动证明:贴近消费者,获取最大利润不一定要涉及整个产业链,即使自己拥有那种能力。它还可以通过与产业链上其他公司的合作来实现。

飞利浦正在大刀阔斧地砍掉其高产出的制造业务,甚至包括其收益颇丰的液晶面板业务!

2月中旬,LG飞利浦公司(LG.Philips LCD,简称LPL)计划更名为LG显示公司(LG Display),名字中的“飞利浦”字样将被抹去。

这是数日前飞利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拉德·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表示计划减持合资公司股份后,事件的最新发展。他表示,将在2008年底之前转让这家合资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只保留最后的3%。《IT时代周刊》获悉,去年10月份以来,飞利浦已经转让了LPL的部分股份,持股比例已从33%减少到了19.9%。

LPL的大股东LG表示,更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也已在2月29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表决,如获得股东大会同意,新公司名称将于3月3日注册,预计于6月底完成。

作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制造商,LPL的股权变更意味着LG将独掌这家公司,而横跨整个液晶产业链的飞利浦将从上游的液晶面板业务中抽身而出。但荷兰公司已经明确表示,面向消费者终端的液晶电视业务还将继续发展。飞利浦是怎么想的?

液晶面板顺风顺水

2006年延续下来的液晶面板的不景气现象在2007年3月终于得以扭转,并一路走高。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战略分析副总裁David Barnes认为,面板制造商缓慢的产能扩展导致大尺寸面板供应紧张,这一趋势支持了面板较高的价格。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张兵也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液晶面板价格有所松动,但由于市场需求随后强劲增加,第二至第四季度面板供给紧张情况还将维持。

由于处于有利的市场地位,2007年第二季度,LPL以2280亿韩元(约合2.47亿美元)的纯利润结束了自己连续4个季度的亏损。随后业绩继续攀升,该公司2007年第四财季则实现净利润7600亿韩元(约合8.11亿美元),不仅扭转了上年同期净亏损1740亿韩元的局面,还创出了公司历年最好业绩。

DisplaySearch预计,2008年全球液晶电视占整体电视销量的比重将达到47.3%,将首度超过CRT电视,达到1亿台的规模。而在2007年的液晶面板销售收入中,LPL收入增长了37%,达到149亿美元,份额占20.4%;按发货量计算,其发货量增长了45%,达到7970万片,双双位居全球第二。这为它在2008年市场的争夺开了一个好头。

为此,该合资公司已经宣布将投资2.5万亿韩元(约合27亿美元)建设一家新工厂,主要生产8代线液晶面板,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投入量产。这家调研公司还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利润率将达到35%左右,全年资本支出将达到3万亿韩元。

除了LPL,尝到了甜头的其他厂商也都在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日韩的东芝、索尼、夏普和三星,我国台湾地区的冠捷科技、群创科技,以及内地的京东方、上广电等面板企业纷纷加强液晶面板制造领域的投资。夏普目前正在日本建立全球最大的液晶制造工厂,这是总投资高达35亿美元的全球第一个10代线工厂,预计将于2010年3月投产,初始产量为每个月3.6万块。三星也宣布今年液晶业务投资额将达3.7万亿韩元。

众多液晶巨头们不计后果,提前透支2009年的产能的行为,已经引发了分析师们的担心。他们认为这可能造成液晶行业提前结束景气周期,转入“寒冬”局面,最早甚至在2008年第四季度就会得到体现。

iSuppli市场研究总监Sweta Dash表示,2007年第四季度由于面板涨幅已高,显示器终端价格偏高,影响了市场销售表现,这些不利于行业的因素或许在奥运会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三星投资信托管理公司分析师Yang Jeung Won则表示:“有人担心,液晶面板市场最终会供大于求,但短期内不会出现这一局面。”瑞银集团也预计,2008年全球液晶面板的需求将增长17%,而供应量将仅增长7%,从而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延续下去。

转载请注明来源:自断液晶产业链上游财源 飞利浦向下游突破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