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向改弦更张:千亿产业基金的无奈嬗变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300

||2009-02-07

财务投资还是以长期持有为主?

在筹到足够的款项之前,包括筹建中的产业投资基金在内,逾千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的操作思路已经开始出现分化。

财务投资者?

截至日前,国内共有3批10只试点产业投资基金获批,但大部分至今尚未有实质性投资运作,甚至连筹款都遇到困难。在已启动的试点基金中,当下只有最先获批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功募集到资金并拥有实质性投资项目。

作为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额度200亿的试点产业投资基金,渤海基金首次募集的资金规模达到了60.8亿元,出资方来自社保基金、国家邮政局、国家开发银行和中银国际等机构。

至今为止,渤海基金共投资了两个项目——15亿元购买天津钢管集团不到20%的股权;9亿元购买成都商业银行近9.23%的股权。前者是基金所在地区内的国有企业,后者则是具有国有性质的金融企业。

但外界也有针对渤海产业基金的质疑声出现。

按照基金成立时的设定,渤海基金以封闭方式运作,存续期15年,对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基金主要围绕实现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进行投资,同时也要支持天津滨海新区以外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投资重点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项目。

一位产业基金的高层认为,“从已经投资的项目来看,渤海基金的投资方向与其事先所确定的投资重点契合度并不算高,尤其是对成都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和现代制造业等关系不大。”

“渤海基金成立之初,大的投资方向就已经确立。但在具体投资时,我们也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找出真正合适的项目。”渤海基金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的项目来源除了自己找的项目,股东单位也会推荐一些项目,对于现代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我们当然会重点关注。”

但无论投资方向如何,渤海基金对自身的定位十分明晰——财务投资者。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渤海基金主要进行财务投资,主要针对未上市企业,但不一定要求控股。渤海基金的一般投资期为3到5年,在帮助企业上市后就会逐渐退出。当然,出于国家扶持重点产业的要求,我们也可以晚2到3年再推出,投资期最长可以达到8年左右。”

这种运作思路已经是当下产业基金操作的主流之一。

上述产业基金高层向记者指出,在已获批的试点产业基金中,包括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大多数产业基金,以及一些筹备中的产业基金,均有意采用这种运作思路。

求稳的长期路线

但也有一些产业基金选择了不同的运作思路。

上述渤海基金人士指出,“渤海基金的出资方主要是金融机构。但也有一些产业基金是由产业里的人自己发起成立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所在产业的发展,因此持有的时间会比较长,所投项目也以所在产业的项目为主。”

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环境产业投资基金就是这类基金的代表之一。

环境基金由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下称“环境商会”)共同号召发起。

筹备之初,环境基金的发起就有着深厚的产业背景。

记者了解到,具体负责环境基金发起工作的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中仪国际招标公司市政公用事业咨询部,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咨询领域的“国有主力军”。而包括桑德集团、中科成环保集团在内的其他发起人均是环境产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按照初步的设定,环境基金存续期为30年,其总规模为500亿元,预计首期发行200亿元人民币。

通用技术咨询董事总经理刘昆曾表示,环境基金对于投资组合的设定是:以产业投资为主,拟将基金总额的75%以长期持有的方式投资于具体环境项目。

“环境产业就是需要一种能沉淀下来长期投资的、产业特征更纯粹的产业基金。”傅涛说。“因为项目的特许经营期限是20-30年,因此基金设定期限也需要20-30年。”

上述产业基金高层认为,“投资环境产业虽然不能期望获得太高的回报,但回报较为稳定。”

但随着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对外表示产业基金以后将不再需要审批,环境基金发起人内部的意见却出现了分化。

一位环境基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通用技术咨询作为牵头发起人,就是看中它的央企背景有利于基金通过审批。在环境基金发起时曾有约定,各发起人不能再参与筹建其他产业基金。但在国家逐渐放开审批后,少数发起人有了新的想法,有意参与其他回报周期较短的产业基金。”

这一说法得到了环境基金发起人之一、桑德环保集团总裁文一波的证实。“我们还在调整思路,进行协调,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基金筹备工作仍在积极向前推进,未来能牵谁的手就牵谁的手。”环境基金筹备组一位高层则明确告诉记者,“即使在完成筹资工作后,我们还是会坚持长期投资的思路,深入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环境基金并未完全抛弃财务投资的运作思路。

2008年4月,刘昆曾告诉记者,环境基金其余25%以PRE-IPO方式支持环境领域企业的快速成长。“一个小型的环境企业,如果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市场,可以通过基金的包装来IPO,环境基金的持股会在20%以下。”

转载请注明来源:投资方向改弦更张:千亿产业基金的无奈嬗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