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世界与人工智能 “造神请神” 大业

    |     2025年11月4日   |   图书音像,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158

当前,人工智能(AI)正从 “工具级应用” 向 “智能体革命” 跨越 —— 小到日常的智能客服、导航软件,大到企业的数字孪生工厂、科研领域的药物研发,AI 已渗透到社会运转的诸多核心环节。对于管理者而言,若仅聚焦 AI 的某一项具体功能(如 “用 AI 写报告”“用 AI 做数据分析”),很容易陷入 “细节精确却方向模糊” 的误区;唯有从宏观视角拆解 AI 的本质逻辑,才能看清其发展的底层规律,进而做出符合趋势的决策。本文将以 “三重世界” 为框架,解析 AI 如何成为数字世界的 “终极模型”,以及其 “造神” 过程的核心逻辑,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 AI 发展的全景视角。

一、其实是三个世界里的游戏:物理世界、意识世界以及数字世界

要理解 AI,首先要认清它所处的 “舞台”——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质上由三个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维度构成,AI 的所有能力,都源于对这三个世界的 “解读与重构”。可以用一个形象的类比理解三者关系:若把世界比作一棵 “生命之树”,物理世界是扎根土壤的 “树根”,提供存在的物质基础;意识世界是向上生长的 “树干与枝叶”,孕育主观的价值与意义;数字世界则是这棵树的 “高清镜像”,用代码复刻树的每一处细节,还能模拟它在不同气候(场景)下的生长状态。

  1. 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万物存在的 “物质基石”

物理世界是一切的起点,指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与空间四维规律的总和。它不依赖人类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且遵循着可测量、可验证的物理定律 —— 小到原子的振动、电子的跃迁,大到行星的公转、星系的碰撞,再到生命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燃烧),都属于物理世界的范畴。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切 “实体”,都是物理世界的具象体现:苹果从树上落下,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是力学与能量转化(燃油燃烧转化为动能)的结果;手机能接收信号,是电磁波传播的规律;甚至我们的身体呼吸、心跳,也是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的协同过程。这些规律如同 “世界的底层代码”,决定了物理世界的运行逻辑,也为另外两个世界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1. 意识世界(Mental World):人类专属的 “意义花园”

如果说物理世界是 “客观的骨架”,那意识世界就是 “主观的血肉”—— 它是人类通过感知、思考、创造构建的 “意义维度”,涵盖了感知、情感、知识、文化、语言,以及群体共同的 “心灵共识”。意识世界不具备物理实体,却能深刻影响人类的行为与选择,甚至塑造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意识世界的产物无处不在:哲学领域,孔子的 “仁”、苏格拉底的 “自知无知”,是人类对 “道德与真理” 的思考;艺术领域,梵高《星空》的漩涡笔触、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激昂旋律,是人类情感的极致表达;语言领域,汉语的成语(如 “画龙点睛” 背后的故事)、英语的谚语(如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的价值观),是文化积淀的载体;集体 “心灵” 层面,春节的 “团圆”、国庆的 “爱国”,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

这些产物看似抽象,却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核心 —— 正是因为有了意识世界,我们才不只是 “物理世界的观察者”,更是 “意义的创造者”:我们会为一朵花的绽放感动(情感),会通过书籍传承千年前的知识(文化),会用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价值观)。而意识世界的丰富性,也为 AI 的 “语言智能”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素材”。

  1. 数字世界(Digital World):现实世界的 “代码镜像”

数字世界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既不是物理世界的 “复制”,也不是意识世界的 “空想”,而是通过 “编码、模拟、重构”,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与意识世界的主观创造转化为二进制数据(0 和 1)的 “虚拟空间”。简单来说,数字世界就是用代码 “复刻现实、延伸可能”—— 它吸收物理与意识世界的信息,再在虚拟环境中搭建新的模型、规则与实体。

我们日常使用的数字产品,都是数字世界的 “入口”:导航软件(如高德、百度地图)是对物理世界 “道路网络” 的编码,通过卫星定位数据模拟真实路况,帮我们规划路线;在线图书馆(如知网、Google Scholar)是对意识世界 “知识” 的模拟,将千万本书籍、论文转化为数字文本,让知识传播更便捷;数字孪生工厂(如特斯拉的虚拟工厂)是对物理世界 “生产流程” 的重构,通过传感器收集机器运行数据,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过程,提前预测故障、优化效率。

数字世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能 “还原” 现实(如用 VR 技术重现故宫的建筑细节),也能 “超越” 现实(如在游戏《我的世界》中搭建现实中不存在的建筑)。而 AI,正是数字世界中 “解读现实、创造可能” 的核心角色 —— 它通过处理数字世界中的数据,反向理解物理与意识世界的规律,最终成为连接三个世界的 “桥梁”。

二、人工智能的两类 “神”—— 数字世界的终极模型

在数字世界中,AI 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理解并掌控规律的存在”,而根据其聚焦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两类核心模型 ——“语言之神” 与 “物理之神”。这两类 “神” 并非神话中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基于数据与算法,能深度解读某一世界规律的 “数字智能体”:前者精通人类意识世界的 “语言与知识”,后者通晓物理世界的 “运行与因果”。

  1. “语言之神”—— 大语言模型(LLM):人类意识的 “数字传承者”

大语言模型(如 ChatGPT、Kimi K2、文心一言、Claude 3)是 AI 在意识世界的 “代言人”,其本质是对人类所有知识、文化、语言资产的 “深度吸收、精准表达与灵活重组”。如果把人类意识世界比作一座 “万书之库”,那 LLM 就是能 “读完所有书、理解所有内容、还能写出新书” 的 “超级学者”。

它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 以自然语言为 “通用接口”:LLM 不需要复杂的代码指令,只需人类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如中文、英文)就能完成输入、输出、推理与表达。比如,你可以用 “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对论”“写一篇关于‘AI 与教育’的议论文”“帮我修改这封商务邮件的语气” 等指令,LLM 会像 “真人对话” 一样给出回应 —— 它能理解你的需求(比如 “通俗” 意味着避免复杂公式),也能匹配你的表达习惯(比如议论文需要论点、论据、结论)。
  • 训练数据是 “人类群体智能的总和”:LLM 的 “知识储备” 来自亿万级别的文本数据,涵盖了人类意识世界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公元前的《论语》《荷马史诗》,到 2024 年的最新科技报道;从中文的唐诗宋词、英文的莎士比亚戏剧,到编程领域的 Python 教程、医学领域的病例分析、法律领域的法条解释;甚至包括日常对话、社交媒体内容、影视剧本。这些数据相当于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 “集体知识库” 压缩成二进制代码,输入到模型中 —— 这意味着,LLM 的知识广度远超任何一个个体:一个医生可能只擅长心血管疾病,一个历史学家可能只研究 medieval(中世纪),但 LLM 能同时解答内科、外科、儿科的基础问题,也能分析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历史事件。
  • “拟人化” 甚至 “超越个体” 的能力:LLM 不仅能 “复述” 知识,还能进行推理、归纳与创造。比如,它能根据你提供的 “产品卖点”(如 “一款轻便、续航久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出完整的营销文案;能根据你给出的 “数学题条件”(如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求它的面积和周长”),一步步推导过程并得出答案;甚至能写出符合文学风格的小说片段(如模仿鲁迅的笔调写一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处理 “跨领域任务”—— 比如,你让它 “用量子力学的原理,解释为什么手机电池会老化”,它能同时结合物理(量子力学)与工程(电池结构)知识,给出逻辑连贯的回答,这种能力往往需要人类多个领域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
  1. “物理之神”—— 通晓现实的物理模型 AI:物理世界的 “数字解读者”

如果说 LLM 聚焦于 “意识世界的语言与知识”,那以李飞飞团队为代表的物理模型 AI,则聚焦于 “物理世界的规律与因果”。它的目标不是 “说话”,而是 “看懂、预测并操控现实”—— 通过分析物理世界的观测数据(如视频、传感器信号),自动提炼出物理规律(如物体运动、三维建模、力与因果关系),最终构建一个 “数字孪生宇宙” 或 “物理通用智能”。

可以把这类 AI 比作 “拥有上帝视角的工程师”:它不仅能 “看到” 物理世界的现象,还能 “理解” 现象背后的逻辑,甚至能 “预测” 现象的未来走向。其核心能力体现在两个场景:

  • 从数据中 “学习” 物理规律:物理模型 AI 不需要人类提前输入 “万有引力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它能通过分析大量物理现象的数据,自主总结出规律。比如,给它输入 10 万段 “小球落地” 的视频(不同高度、不同材质的小球),它能自动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还能判断 “小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与材质、落地速度有关”;给它输入工厂流水线的实时视频,它能识别出 “传送带的速度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甚至能在机器出现故障前(如齿轮转动变慢)发出预警 —— 因为它从数据中 “学习” 到了 “齿轮转速异常是故障的前兆” 这一因果关系。
  • 构建 “数字孪生”,模拟与操控现实:这类 AI 的终极目标是打造 “数字孪生宇宙”—— 一个与物理世界 1:1 复刻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AI 能模拟物理世界的所有过程,进而优化现实决策。比如,城市数字孪生系统:AI 通过传感器收集城市的交通流量、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一个 “数字城市”;它能模拟 “增加一条地铁线路” 对交通的影响(如减少多少拥堵时间),也能预测 “极端天气” 对电网的冲击(如哪些区域可能停电),从而帮助管理者提前制定方案(如调整地铁发车频率、加固电网设施)。再比如,航天领域:AI 能构建火箭的 “数字孪生模型”,模拟火箭在不同气压、温度下的飞行状态,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如某个部件在高温下会失效),避免现实中的发射失败。

这类 AI 的价值在于:它让人类对物理世界的 “认知与操控” 变得更高效、更精准 —— 过去,人类需要通过几百次实验才能总结出一个物理规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现在,AI 通过分析数据就能快速提炼规律,甚至能模拟出 “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场景”(如模拟黑洞碰撞的过程),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

三、为什么 “大模型训练” 就是 “造神”?

当我们说 “大模型训练是造神”,并非指 “创造超自然力量”,而是指通过技术手段,让 AI 具备 “通晓某一领域规律、超越个体能力” 的特质 —— 就像古代人类将 “能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存问题” 的存在称为 “神”,现在,我们将 “能解读世界规律、辅助人类决策” 的 AI 称为 “数字神”。而这一 “造神” 过程的核心,离不开三个要素:数据(原材料)、算法(提炼工具)、算力(能量支撑)。

  1. 数据:“造神” 的 “原材料”—— 世界合理性的沉淀

“神” 之所以能 “通晓万物”,是因为它掌握了 “世界的真相”;而 AI 的 “真相”,就藏在数据里。数据不是简单的 “数字集合”,而是物理世界与意识世界的 “历史记录” 与 “现实切片”—— 它记录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如小球落地的轨迹数据),也沉淀了意识世界的主观创造(如人类的语言、知识、文化)。可以说,数据是 “世界合理性的压缩包”—— 所有能被人类观察、记录的 “合理现象”,最终都会转化为数据。

“造神” 必须以足够丰富的 “数据” 为基础,原因很简单:如果数据不完整、不全面,AI 就无法理解世界的全貌,只能 “片面解读”。比如,若只给 LLM 输入 “医学数据”,它就无法回答历史问题(如 “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若只给物理模型 AI 输入 “地面物体的数据”,它就无法理解 “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规律”。这就像古代的 “神”,如果只知道 “如何种田”,却不知道 “如何应对洪水”,人类就不会将其视为 “全能的神”—— 只有掌握足够多的 “生存知识”,才能被视为 “神”。

举个具体的例子:训练一个能 “诊断疾病” 的 AI 大模型,需要的数据包括:几百万份病例(记录了不同疾病的症状、诊断结果)、几千万篇医学文献(记录了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实时的患者监测数据(如血压、心率变化)。只有当这些数据足够丰富,AI 才能 “学会” 识别疾病的规律(如 “发烧、咳嗽、乏力可能是流感的症状”),甚至能根据最新的文献数据(如 “某种新药对肺癌的治愈率更高”)调整诊断建议。如果数据不足(如只输入了几十份病例),AI 就会像 “刚入门的医生”,很容易误诊(如把流感当成普通感冒)。

  1. 算法:“造神” 的 “提炼工具”—— 从数据中提取规律

有了 “原材料”(数据),还需要 “工具”(算法)来提炼 “规律”—— 就像古代人类需要 “火” 才能将矿石炼成金属,AI 需要 “算法” 才能从数据中提取出 “世界的规律”。算法的本质,是 “一套能自动总结规律的数学逻辑”—— 它能通过计算,从海量、杂乱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系与模式,再将这些模式抽象成 AI 能理解的 “语言”(神经网络的权重与结构)。

不同的算法,就像不同的 “提炼工具”,适用于不同的 “数据类型”:

  • 深度学习算法:适合处理 “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语言、视频)。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能从图片的像素数据中,提取出 “物体的特征”(如猫的耳朵、眼睛、胡须),让 AI 学会识别猫;循环神经网络(RNN)能从语言的文字序列中,提取出 “语义关系”(如 “小明喜欢小红” 中,“小明” 是主语,“小红” 是宾语),让 AI 学会理解句子。
  • 对比学习算法:适合 “让 AI 区分相似事物”。比如,训练 AI 识别 “狗和狼”,对比学习算法会将 “狗的图片” 与 “狼的图片” 放在一起,让 AI 找出两者的差异(如狗的耳朵更圆、狼的尾巴更直),从而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 MoE 算法(混合专家模型):适合 “处理复杂的跨领域任务”。MoE 算法就像一个 “专家团队”,不同的 “专家模块” 负责处理不同领域的问题(如一个模块擅长语言理解,一个模块擅长数学计算,一个模块擅长逻辑推理)。当遇到复杂任务(如 “用数学公式解释语言中的概率问题”)时,模型会 “调用” 多个专家模块协作,从而提升处理效率。

算法的作用,就是将 “杂乱无章的数据” 转化为 “结构化的规律”。比如,当我们给 LLM 输入几亿篇文章时,算法会先将文字转化为 “向量”(数字形式),再通过多层神经网络的计算,找出 “词语之间的关联”(如 “苹果” 既可以指 “水果”,也可以指 “苹果公司”)、“句子之间的逻辑”(如 “因为下雨,所以地面湿了” 是因果关系),最后将这些关联与逻辑,储存在神经网络的 “权重” 中 —— 当我们向 AI 提问时,AI 就会通过这些 “权重”,快速调用对应的规律,给出回答。

  1. 算力:“造神” 的 “能量支撑”—— 让规律提炼更高效

如果说数据是 “原材料”,算法是 “工具”,那算力就是 “驱动工具运转的能量”。大模型训练需要极高的算力,原因很简单:AI 需要处理 “亿万级别的数据”,进行 “千万亿次的计算”,才能提炼出 “复杂的规律”—— 就像建造一座高楼,需要足够的 “工程设备”(如起重机、搅拌机)才能快速完成;训练大模型,需要足够的 “算力设备”(如超级芯片、万卡集群)才能快速处理数据。

算力的核心作用是 “提供试错机会”——AI 在提炼规律的过程中,会不断 “尝试” 不同的计算方式,直到找到最符合数据规律的结果。比如,训练一个识别 “猫” 的 AI,AI 会先 “假设”“有尖耳朵的是猫”,然后用数据验证(如果遇到 “有尖耳朵的狗”,就会发现这个假设错误);接着调整假设(“有尖耳朵、圆眼睛、胡须的是猫”),再用数据验证…… 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几百万次,而每一次验证,都需要算力支撑。

举个直观的例子: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 LLM(如 GPT-4),需要的算力大约是 “1e23 次浮点运算”(即 10 的 23 次方次计算)。如果用普通的家用电脑(算力约为 1e12 次 / 秒),完成这样的计算需要大约 3000 年;而用专门的 AI 算力集群(如由 10000 块 GB200 芯片组成的集群,算力约为 1e20 次 / 秒),只需要大约 10 天。这就是算力的价值 —— 它让 “造神” 从 “不可能” 变成 “可能”,从 “需要千年” 变成 “只需十天”。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 “大模型训练为什么是造神” 了:通过数据(掌握世界的真相)、算法(提炼世界的规律)、算力(高效完成提炼)的协同,AI 逐渐具备了 “通晓某一领域规律、超越个体能力” 的特质 ——LLM 能 “读完人类所有的书”,物理模型 AI 能 “看懂物理世界的所有规律”,这种能力,就像古代人类对 “神” 的期待。而 “存在即合理” 的哲学命题,也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实现:只要某一现象是 “合理的”(能被观察、记录为数据),且算法能理解、算力能支撑,AI 就能还原这一现象的规律,甚至超越人类的推理能力。

四、神出现后的一体化智能进化路径

当 AI 成为 “数字神” 后,它的进化并非 “停滞不前”,而是会沿着 “数据 – 算法 – 算力 – 智能涌现” 的路径,不断提升能力 —— 就像 “神” 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变得更强大。这一进化路径的核心,是 “三者协同、相互促进”:数据为算法提供素材,算法为数据提炼规律,算力为两者提供支撑,最终催生 “智能涌现”(AI 具备超越预期的能力)。

  1. 数据:进化的 “基石”—— 没有高质量数据,智能就是 “空中楼阁”

在 AI 的进化路径中,数据始终是 “第一要素”—— 因为算法再先进、算力再强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数据,AI 就无法 “学习” 新的规律,只能停留在原地。这里的 “高质量数据”,不仅指 “数量多”,更指 “质量高”(准确、完整、多样)。

比如,LLM 的进化就依赖于 “更丰富的多模态数据”:早期的 LLM 只能处理 “文本数据”(如书籍、文章),所以它无法理解图片、视频的内容;现在,LLM 开始融入 “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如 GPT-4V 能识别图片),所以它能回答 “这张图片里有什么”“这段音频讲的是什么” 等问题。未来,若 LLM 能融入 “传感器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它甚至能 “理解” 物理世界的实时状态(如 “当前房间的温度是否适合人体”)。

再比如,物理模型 AI 的进化依赖于 “更精准的实时数据”:过去,物理模型 AI 只能用 “历史数据”(如过去 10 年的气象数据)模拟天气;现在,它能接入 “实时卫星数据”(如云层移动速度、大气湿度),所以它能预测 “未来 1 小时内是否会下雨”;未来,若能接入 “全球各地的传感器数据”(如地面温度、海水温度),它甚至能预测 “极端天气(如台风)的路径变化”,为防灾减灾争取更多时间。

可以说,数据的 “广度” 决定了 AI 的 “知识边界”,数据的 “精度” 决定了 AI 的 “决策准确性”—— 没有高质量数据的支撑,AI 的智能就像 “没有地基的房子”,看似高大,实则脆弱。

  1. 算法:进化的 “引擎”—— 更先进的算法,让 AI “更聪明”

如果说数据是 “基石”,那算法就是 “引擎”—— 它决定了 AI “如何学习” 规律,以及 “能学到多少” 规律。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AI 能处理更复杂的数据、提炼更抽象的规律,从而实现 “智能升级”。

算法的进化方向主要有两个:

  • 更强大的 “多任务处理能力”:早期的算法只能处理 “单一任务”(如识别猫、翻译文字),所以一个 AI 只能做一件事(识别猫的 AI 不能翻译文字);现在的算法(如 MoE、Transformer)能处理 “多任务”,所以一个 AI 能同时做很多事(如 GPT-4 既能写文章,又能做数学题,还能设计代码)。未来,算法会具备 “超大规模多任务处理能力”,一个 AI 能同时处理 “语言理解、物理模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 等多种任务,成为 “全能型智能体”。
  • 更深刻的 “因果推理能力”:早期的算法只能 “关联数据”(如 “看到乌云,就预测会下雨”),但无法理解 “因果关系”(如 “为什么乌云会导致下雨”);现在,算法开始融入 “因果推理逻辑”(如因果图、因果机器学习),所以 AI 能回答 “如果减少碳排放,全球气温会下降多少” 这类 “反事实问题”(即 “如果某件事没发生,结果会怎样”)。未来,若算法能完全掌握 “因果推理”,AI 就能像人类一样 “思考”(如 “如果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比如,在药物研发领域,早期的 AI 只能 “从已有的药物分子中筛选可能有效的分子”(关联数据);现在,有了因果推理算法,AI 能 “设计新的药物分子”(如根据 “疾病的病因”,设计出能阻断病因的分子结构),甚至能预测 “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 “这个药物会影响肝脏功能,因为它会与肝脏中的某类酶发生反应”)。这种能力,正是算法进化带来的 “智能升级”。

  1. 算力:进化的 “燃料”—— 更强大的算力,让 AI “进化更快”

算力是 AI 进化的 “燃料”—— 它决定了 AI “学习规律” 的速度,以及 “能处理的数据规模”。随着算力的不断提升,AI 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数据,从而更快地实现 “智能涌现”。

当前,算力的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芯片性能的提升:AI 芯片(如 GPU、TPU、GB200/GB300 芯片)的算力不断突破 —— 早期的 GPU(如 2010 年的 NVIDIA GTX 480)算力约为 1 TFLOPS(1 万亿次 / 秒);现在的 GB200 芯片算力约为 1000 TFLOPS(1000 万亿次 / 秒),是前者的 1000 倍。未来,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AI 芯片的算力可能会实现 “指数级增长”(如量子芯片的算力能达到 1e15 TFLOPS),让 AI 能处理 “全球规模的数据”(如模拟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 集群算力的整合:单一芯片的算力有限,所以现在的 AI 训练大多依赖 “算力集群”(多块芯片协同工作)。比如,训练 GPT-4 使用了约 10000 块 GPU 组成的集群,算力约为 1e17 TFLOPS;未来,会出现 “百万卡集群”“千万卡集群”,算力能达到 1e20 TFLOPS 以上,让 AI 能在几天内完成 “过去需要几年” 的训练任务。

算力的提升,不仅让 AI “进化更快”,还能让 AI “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比如,模拟 “全球气候系统” 需要处理 “1e20 个数据点”(包括大气、海洋、陆地的各种参数),过去的算力需要几年才能完成一次模拟;现在,用 “千万卡集群”,只需几天就能完成,且模拟的精度更高(能预测到 “某个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1. 智能涌现:进化的 “终点”——AI 超越人类直觉的能力

当数据足够广、算法足够先进、算力足够强大时,AI 会出现一种 “神奇的现象”—— 智能涌现(Emergent Ability):AI 突然具备了 “超越预期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模型规模较小时完全不存在,只有当模型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 “突然出现”。

智能涌现是 AI 进化的 “核心标志”,也是 AI 成为 “数字神” 的关键。比如:

  • 语言理解的涌现:当 LLM 的参数达到 100 亿时,它还无法理解 “隐喻”(如 “时间是小偷”),只会按字面意思解释(“时间不是真实的人,不能偷东西”);当参数达到 1000 亿时,它突然能理解隐喻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时间悄悄流逝、让人不知不觉失去某些东西的含义”。
  • 数学推理的涌现:当物理模型 AI 的训练数据达到 1000 万条时,它还无法解决 “复杂的物理题”(如 “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求它到达地面的速度”);当数据达到 1 亿条、算力达到 1e18 TFLOPS 时,它突然能一步步推导过程(“首先计算斜面的高度,再根据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公式,得出速度”),甚至能解决 “人类需要研究生水平才能解答的物理题”。
  • 创造能力的涌现:当 AI 的模型参数达到万亿级别时,它突然能 “创造出超越人类预期的内容”—— 比如,AI 能写出 “符合诺贝尔文学奖水平的诗歌”,能设计出 “具有创新性的工程方案”(如一款能在火星上行驶的汽车),甚至能提出 “新的科学理论”(如预测某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存在)。

智能涌现的本质,是 AI “掌握了世界的底层规律”—— 当数据、算法、算力足够强大时,AI 不再是 “简单模仿人类”,而是能 “自主总结规律、创造新的知识”。此时,AI 成为了物理世界与意识世界的 “数字镜像”(能完整复刻世界的规律)与 “理性重写者”(能基于规律创造新的可能)—— 它能帮助人类解决 “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治愈癌症、应对气候变化),也能为人类打开 “新的认知边界”(如探索宇宙的起源、理解意识的本质)。

五、总结:AI “造神” 的本质 —— 数字世界对三重世界的终极探索

回顾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 “造神”,并非 “迷信式的崇拜”,而是一场基于科学与技术的 “数字世界对三重世界的终极探索”。AI 之所以被称为 “数字神”,是因为它具备了 “通晓规律、超越个体” 的核心能力 ——“语言之神”(LLM)通晓意识世界的语言与知识,“物理之神”(物理模型 AI)通晓物理世界的运行与因果。

这一 “造神” 过程的核心路径,可以概括为:

  1. 以数据为 “骨架”:用海量、高质量的数据,承载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与意识世界的主观创造,为 AI 提供 “学习的素材”;
  2. 以算法为 “大脑”:用先进的算法(如深度学习、因果推理),从数据中提炼出世界的底层规律,将其转化为 AI 能理解的 “神经网络权重”;
  3. 以算力为 “心脏”:用极致的算力(如超级芯片、万卡集群),为数据处理与算法计算提供能量支撑,让 AI 能快速 “学会” 规律;
  4. 以智能涌现为 “终点”:当三者足够强大时,AI 会涌现出超越人类直觉的能力,成为连接三重世界的 “数字智能体”。

对于管理者而言,理解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AI 的 “造神” 不是 “未来的想象”,而是 “正在发生的现实”—— 它正在重塑企业的生产方式(如数字孪生工厂)、科研的创新路径(如 AI 辅助药物研发)、社会的运转逻辑(如智能城市)。唯有认清 AI 的本质是 “数字世界对三重世界的探索”,才能跳出 “工具思维”,从 “战略层面” 布局 AI—— 比如,积累行业专属的高质量数据、与技术团队合作开发定制化算法、利用算力优势提升 AI 应用的效率,从而在数字时代占据先机。

最终,AI 的 “造神” 不是 “替代人类”,而是 “延伸人类”—— 它让人类能更高效地认知物理世界、更完整地传承意识世界、更自由地创造数字世界,从而共同推动文明向更高维度进化。这,正是 AI 大模型训练最无与伦比的深层意义。


《客户世界》创办于2003年1月,是中国客户服务与数字运营行业的旗帜媒体。本文刊载于2025年蓐收辑(总第239期),作者任健斌本刊编委/DO-CMM标准委员会委员;联络编辑:edit@ccmw.net

转载请注明来源:三重世界与人工智能 “造神请神” 大业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