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让岗位期望错位成为我们的痛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80

客户世界|金种子|2008-08-22

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圈内的朋友,经常会与我谈到他们在曾经的招聘中遇到的困惑。在诸多困惑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面试关。

用“知人知面不知心”来形容面试,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但“不知心”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仅凭“一面之缘”怎能洞察“心机”?

在短暂的“交锋”中,企业往往不能慧眼尽识“千里马”,人才也不能肯定眼前的那位是否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伯乐”。这种企业和人才不能在岗位方面达成有效沟通的现象,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双方岗位期望错位。

小丽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在她刚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广告公司都在招“记者”,于是她就选择了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去应聘。工作开展了一个星期之后,小丽发现此“记者”非彼“记者”,这家广告公司的给她提供的职位实质上是广告业务员,希望她做的是:自己去发掘有广告意向的企业,再撰写有关企业介绍的软文。对于这份工作她开始感到不能胜任,甚至有被“欺骗”的感觉。于是,小丽辞职了。

这便是典型的岗位期望错位引发的后果,不仅耽误了人才的时间和发展空间,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秩序混乱,所以既是人才的痛,更是企业的痛。

“既来之则安之”的“安”之难

要想解决面试的弊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在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让能适应岗位的人进一步适应,让有可能适应岗位的人尽快适应,让不能适应岗位的人“趁早出局”,纠正已经形成或潜在中的岗位错位现象。

但不幸的是,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方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经验,无法将其需求提炼成科学的课程体系。诚然,企业毕竟不是学校,在中国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中,能把“心思”放在培养新人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不“为他人做嫁衣裳”,资金“捉襟见肘”,“得不偿失”才是他们不愿意花经历培养新人的隐痛。但,不“象征性”的“教育”一下新人也是不行的。于是,师父带徒弟式“传帮带”,就堂而皇之的从旧作坊走进了现代企业的高楼大厦。这种方式确实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但是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所谓正规化的人才培养,思远理解为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经过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快速适应工作;另一方面是训练的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让培训出来的人才能快速适应相关类似岗位工作,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

避免岗位错位要从根源入手

为了使企业实践与学校实践更好的结合,为了保证思远人才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同步发展,思远人才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与用人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这一模式将从根本上杜绝岗位错位现象——金种子计划。企业只须向我们提供岗位需求,我们就会在众多人才中初选出贴近企业需求的人才,组成“金种子”班,严格按照企业的用人方向进行培养,最后由企业在从中甄选出合适的人才。

为了更好的接近企业需求,针对每一个合作项目,思远都会派出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项目调研。在调研中,思远的调研老师首先会与合作企业用人部门的直接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用人部门对于新人的技能要求。其次,向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员工的关键考核点、学员就业岗位的组织结构,他们在企业中将会面临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我们还会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

在思远的调研老师眼中,企业调研是一个深入企业一线的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时候,老师们会像合作企业中的一名普通员工站在工作岗位第一线。在设身处地中了解学员即将走上的那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需求,工作规范。我们将根据这些第一手的资料,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将已有的课程进行置换或加强,及时补充未涉及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为合作企业度身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迫切的期待通过招聘方式的变革使岗位期望错位之痛越来越少。

责编:bjxadb01

转载请注明来源:不要再让岗位期望错位成为我们的痛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