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并购在大革命前夜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367

||2004-12-21


    甲骨文:并购在大革命前夜
              <!–







–>                                             
  美国当地时间1 2月13日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的公司总部宣布与仁科公司(Peoplesoft)以每股26.50美元(总价值约103亿美元)的价格签署了最终并购协议。
  
  从2003年6月甲骨文宣布对仁科进行恶意收购开始,在经历了仁科反收购的“毒丸计划”、美国司法部对甲骨文的反托拉斯诉讼以及“白衣骑士”IBM的短暂现身等多轮高潮后,这起历时18个月的全球软件业第一大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收购完成后,甲骨文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企业应用软件制造商,仅次于德国的SAP。而就在消息公布的当天,甲骨文公司的股票攀升了9.1%,而仁科的股票也相应上涨了10.3%。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令华尔街欢呼雀跃的并购,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场并购的对于全球软件产业格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拉开了全球软件业大洗牌的序幕。


  势在必行的收购


  2003年6月2日,就在仁科以17亿美元收购了竞争对手J.D.Edwards公司数日后,甲骨文便“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宣布对仁科进行收购。甲骨文从最初每股16美元(总值约51亿美元) 的出价,到最后成交的每股26.50美元(总价值约103亿美元),甲骨文总裁埃利森收购仁科的决心可以说是非常坚定的。
  
  “在收购仁科前,企业软件市场格局对甲骨文是非常不利的。”业界普遍认为,甲骨文这两年在企业软件的市场份额在下降,而SAP的增长却非常迅速。在仁科并购J.D.Edwards之后,27亿美圆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甲骨文20亿美圆(只统计软件与服务不包括甲骨文的数据库业务)。“要继续在企业软件市场与SAP抗衡,并购是势在必行的。”此次收购完成后,甲骨文的企业应用软件客户会增长一倍,企业应用软件销售额会更会提高57%。


    “事实上,即使这次收购仁科不成功,它也会再收购像BEA这样的公司。”来自硅谷的软件资深分析人士汪须忠表示,虽然企业应用软件是甲骨文目前发展最快的业务,但它目前的主营业务仍然是数据库。“在数据库方面,技术上定义比较狭窄,没有太大的扩展余地,要拓展只能从市场规模上做。”目前用甲骨文数据库的都是大型的企业应用。而SAP的用户已经85%是用甲骨文数据库的。“如果能将仁科和JD Edwards的企业软件客户更多的转到甲骨文数据库上的话,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据了解收购前甲骨文在企业软件市场有12000多家客户,仁科有11000多家,收购后他们的用户规模将达到23000多家,而目前SAP的用户数为21000家左右。
           
   分析人士也认为“LARRY ELLISON在企业软件这一行这么多年,他很明白技术的整合是个几乎不可能的行为,所以,无论后来局势如何转变和有什么样的辩解,LARRY的“BUY IT, KILL IT”的“司马昭之心,人皆知之””。据了解,为了留住仁科的客户,甲骨文必须承诺支持仁科产品10年,“但一个不发展的软件产品又有什么意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仁科在HR等方面很有优势,但两家公司的应用产品线几乎是重叠的,所以,甲骨文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技术,也不是为了“应用软件”,而是为了买客户,以此来推动其数据库和中间件的销售和本身已有的企业应用的销售”。记者采访的其他分析人士也认同, 甲骨文对仁科的收购更应理解为“一个最大的数据库公司买了一家做企业应用软件公司”,而非“一家企业软件公司买了另一家企业软件公司。”
  
     “大型应用软件企业的并购,鲜有成功的例子”,对于这起并购,业内也有声音认为“两个不同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的整合非常难,最终将导致客户的流失”。华尔街的分析文章也表示“整合对于甲骨文这样一家缺少并购经验的公司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更有分析师指出“26.5美圆的出价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也有资深人士表示甲骨文还是一个“一言堂”的公司,“LARRY将有能力决定将仁科一些好的业务解决方案完全移到甲骨文的技术平台和现有应用上来。并且LARRY很明确,新客户都是用甲骨文已有的应用,这样就不需要产品的整合,解决了技术和产品的整合难的通病”。汪须忠也表示即使有一定的PEOPLEOSFT应用客户的流失,这种损失完全可以从仁科客户增加甲骨文数据库的使用份额上得到弥补。
?


为何不是IBM?


     尽管本周IBM方面尚未出面对甲骨文于仁科的并购发表讲话,但没有人会忽略掉IBM在这场收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今年9月,IBM给仁科的一份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让人们一度认为IBM会以“白衣骑士”身份出现,帮助仁科抗击甲骨文的恶意收购。一方面IBM不可能放任竞争对手甲骨文实力增强,另一方面,更有分析人士认为IBM的这一举动是为了制衡微软可能对SAP的收购,甚至有内部人士透露,IBM其实有机会自己收购仁科。
    
     然而IBM最终还是没有介入收购战。许多分析人士认为IBM不介入的理由在于当时这场收购战的前途未卜,而收购了仁科可能面临失去SAP支持的危险,所以从IBM自身的定位来看,它更愿意看到仁科继续保持独立。
    
    华尔街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甲骨文此次收购的成功,将对IBM和微软的数据库和中间件销售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而在此前一个星期,IBM刚与联想签定了转让自己全线PC业务的协议,并明确将新的业务重点转向了软件和服务。虽然市场普遍认可甲骨文对仁科的收购只是时间问题,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之时IBM肯定还是会感到些许失落,毕竟甲骨文是它在数据库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
   而记者认为,IBM在未来“应用软件小型化”和“按需打造的服务”两种软件业发展趋势上更看重后者,这一判断也可从他收购RATIONAL和做BPM公司的一系列动作中得到佐证。许多资深分析人士也认为“现阶段IBM的主要目标是在中间件层面的整合,这个层面成功后,才就有可能再去整合业务层面。”这或许是IBM最终放弃“拯救仁科”的又一个深层次背景。


  尽管如此,从接下来的发展看,IBM收购处于困境的BEA或SUN,甚至目前发展良好的SAP,都不会是什么令人吃惊的新闻了。
  


SAP的尴尬境地


  就在甲骨文成功收购仁科后不久,SAP的发言人就表示:“我不认为我们的情况会变得更糟,对我们来说,事情将变得更为简单。我们现在只需注将意力集中在一个公司身上了,这种情况比分散精力对付两个公司要好处理的多。”
  
  许多业界分析人士表示,即使合并后甲骨文在企业应用软件的营业规模增加了一倍多,从原来的20亿到现在的47亿,但与SAP目前的87亿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人们普遍认为,从短期来说,这场并购的受益者就是SAP,而事实上,在过去的18个月的中它的受益已经有所表现。而合并后的甲骨文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对SAP形成影响,反而有一些客户会转向SAP。但有分析人士业认为“从长期来说,SAP的境地将会变得比较尴尬”。
  
  “虽然甲骨文目前在企业应用软件的市场份额只有SAP的一半,可甲骨文加上其主营业务数据库,就比SAP大多了(甲骨文会有130-140亿美金营业额,而SAP会有80亿的营业额)。而且SAP的85%客户使用的也是甲骨文数据库”。但对于SAP这样的没有系统软件产品,而只是专注应用软件层面的公司来看,像甲骨文这样做产业链纵向拓展的可能性很小。“SAP是一家德国公司,相对美国公司而言要保守许多,主动收购的可能性比较小。”未来SAP的命运会怎样?是否也难逃被收购的宿命?
  
未来的三足鼎立


   “未来的软件产业将是IBM,微软和甲骨文三家公司的天下。”虽然软件产业大洗牌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但人们对最终形成的格局都有着普遍的共识:这三家公司将提供从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一系列软件,围绕着他们来形成整个软件产业链。


  “从业务层次看,企业应用已经走向高价位的市场饱和状态。”汪须忠认为目前竞争的主要焦点已经从技术转向成本,要解决成本的问题有两种手段,“一种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更大规模的生产,以降低成本。另一种是通过技术和工艺的革新降低成本。”甲骨文对仁科的收购就是第一种降低成本的方式,“在这个产业阶段,洗牌是必然的过程”。


  对IBM、微软和甲骨文,业界人士对记者作了一个有趣的比较:甲骨文和微软都是喜欢“一站式采购One Stop Shopping”的模式,而IBM则是认可”Best of Breeds”各有所精的路线;IBM的优势是“创新能力强”、 微软的优势是“产品易用性好”、而甲骨文的传统弱势就是“创新能力弱”,“产品易用性差”。鉴于此,许多分析人士也认为“未来软件业的发展方向将由IBM和微软来把握,甲骨文很难成为“制定方向”的角色,但由于和IBM在技术路线相似(都是J2EE这条线),他们之间可能会有更多合作,以共同对抗微软。
 
     在卖掉PC业务后,业界普遍认为“IBM将系统软件,中间件和软件工具上要和微软干到底了”。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的软件市场上,IBM将更有优势。虽然目前在企业应用上,甲骨文和SAP这样的大而全的软件会有规模优势和一站式采购和服务所带来的方便,但从长远来看,可组件化的服务和随需应变等企业应用的天然需求,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业界人士也表示“随着技术和工艺的革新,我们还是看好以IBM为中心的各有所精的软件生态环境”。


   微软近来企业市场的动作也非常大。尤其是它将做操作系统的手法移植到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大规模、标准化的做ERP”的野心非常大,而其酝酿已久的MBF能否成功推广将成为未来与IBM竞争的最大变数(记者在《企业软件市场:难成微软霸业》一文中有详细分析)。分析人士也表示IBM是做企业市场出身,微软则是做个人市场出身;IBM经过多次转型,能浴火重生,而微软基本上还没有经历过核心市场消失的磨难,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IBM的“组织”力量更能经受考验。


并购化生存


  就在甲骨文宣布成功收购仁科后不久,拥有诺顿系统安全产品和维护产品制造商赛门铁克宣布,关于收购从事数据备份和存储业务(该业务市场规模约为130亿)的Veritas软件商的谈判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的一周此并购也会尘埃落定。
  
  “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整个硅谷又开始到处蔓延着并购的气氛。”易观咨询的CEO于杨向记者介绍,“不仅是大公司,一些二、三线的品牌也在做整合,主要领域集中在网络安全、IT服务、外包等。” 于杨表示“在安然(Enron)、世界通信(WorldCom)等公司的财务丑文暴发后,美国企业的投资并购行为一度减少,企业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控制监管风险,提升自身利润水平上;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舒、股市的调升,投资者愿意接受高风险的增长,而企业的关注重心也从监管风险转为竞争风险,通过扩大规模来抵抗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选择。”
?
    从全球企业应用软件市场来看,这种并购的驱动力还不止来自华尔街。“近年来这个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企业的只有一位数的增长速度,甚至负增长,这种背景下,许多企业都是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用友软件产品总监郑雨林向记者介绍:“目前排名全球第四的企业应用软件企业SAG就是靠并购的方式得以每年保持近30%的增长速度。”


    据了解,SAG是一家总部在英国的公司,它2004财年的收入达到10亿欧元。在过去这个财年29%的增长中,23%来自于并购,只有6%是自身业务发展带来的,而它近5年都保持着这样的发展比率。目前这家公司友100多个ERP产品,遍布于欧洲和北美市场。记者了解到,总部位于底特律的infor公司,也是依靠这种并购实现扩张和高增长的,这家公司三年前的营业额是1亿美圆,现在达到了3.7亿美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荷兰著名的ERP公司EXACT身上。


   “面对这种全球化的并购浪潮,中国公司不可能置身事外。”于杨也向记者透露,目前一起美国公司收购国内重要渠道商的并购谈判正在进行中;郑雨林也表示,目前SAG公司的战略重点已经转移到亚洲市场,而通过并购当地企业或建立合资公司将是它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策略。


计算机世界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软件产业并购在大革命前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