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取共赢:微软中国的企业公民战略核心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79

||2009-02-08

公民们就正在谱写以信息技术脱贫致富的新篇章,而这得益于微软中国的企业公民战略。

芹泉村处于太行山环抱之中,人均不足一亩耕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2004年12月,微软在左权县成立了社区学习中心,培训当地农民,让他们把从网络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树木管理当中。

其中,芹泉村村民杨宏斌的核桃园经过他的精心打理,在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两亩核桃树产量100多公斤,收入2000元,他说:“如果加强管理,几年后每亩核桃收入能有三五千元。”

当地服务社主任张云德感慨:“开始的时候,我们告诉农民电脑里边有什么东西,可以查什么资料并打印出来,可农民就是不相信。但是这几年来,微软的‘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正影响着贫困老区的人民,让他们获得机会,利用机会,接触信息技术,走向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像芹泉村这样的例子,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目前,微软“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已经在全国14个省(市)建立了30家社区学习中心,为无法接触并学习信息技术的人们提供技能培训。据悉,该项目至今已直接培训15000余人,有超过16万人受惠。

除“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外,微软还与信产部合作实施了农村信息化项目,与教育部合作开展了针对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陈然峰说:“这些项目实际上是微软企业公民活动当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诸多跨国公司将一笔笔的资金投入到包括科普、教育、环保等多项中国本土的公益事业中时,微软为什么把企业公民战略重点放在中国农民身上?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呢?

2008年1月8日,《IT时代周刊》走进位于北京东三环汽车大厦19层的微软中国,刚刚荣升为微软大中华区企业形象及企业公民事务总经理的陈然峰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一个真正的企业公民首先必须是成功的企业,否则你的项目都没法持续,所以最重要的是双赢和共赢。

制订企业公民战略的原则

“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应当利用自身资源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公民,我们的承诺和责任建立在公司使命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要利用整个公司的资源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各地的经济增长,并通过创新技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强调的理念,“微软是全球性的企业公民。”

现在,微软不仅将这种意识体现在了公司的策略中,更切实地将它付诸实践。微软的员工每天都在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这种责任。

在中国,微软企业公民战略呈现着两个特点:在一整套完备而清晰的企业公民行为实践中,其行为都是基于微软对于政府政策和商业环境的精准判断;基本上保持着与其行业的高度相关性,换句话说,微软为中国所做的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都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核心来进行。

“最开始我在医院是打扫卫生的,后来我参加了社区技术培训,能够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了。 现在我们科的电脑录入工作都由我来做,我还帮助护士长做演示文档, 护士长把内容告诉我,我帮她排版。甚至连护士长出去讲课用的都是我做的演示文档。此外, 我还可以帮助医生做简单的化验工作。”北京北大医院护士助理颜慧所提及的免费培训就来自2004年6月微软在北京启动的“西城社区学习中心”。

2004年,微软中国宣布开启“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这也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在城市和农村建立一系列社区学习中心的开端。

据了解,该项目是参照微软全球的做法,但针对的人群却不一样。在美国,微软更多针对的是创业人群;而在中国,他们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农村入城的务工者和留守农村地区的农民。通过努力来缩小数字鸿沟,让弱势人群学习IT技术并从中受益。这是微软作为企业公民回报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

后来,微软又把目光落在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面临的发展问题上。微软认为,可以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在离开家乡前获得信息的途径相对闭塞,因此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培训可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转变思维,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在城市中生活的适应力。”陈然峰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这些培训甚至延伸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培训。微软每年给员工的三天“志愿者”假期也开始被考虑和利用起来,更多地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关于微软做农村信息化项目,陈然峰介绍说一开始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不知道什么样的项目是最合适农民,最适合乡村的,但不管结局如何,在实施农村信息化项目时,微软一直奉行3个原则。”陈然峰说。

第1个原则是Affordability(买得起、用得起),要确保农民朋友们买得起电脑,用得起电脑;第2个原则是Accessibility(接触得到),如果农民不知道怎么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也不知道怎么上网,那效果也出不来。也就是说要确保你能够接触得到这些技术,能够使用这些技术;第3个原则是Relevency(相关性)。如果农民上网,你提供的都是豪华轿车的网页,那样意义不是很大。所以他能够接触得到的信息是要与其密切相关的,例如农村医疗健康、农村养殖技术等等,相关性也很重要。

到农村去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能表现在方方面面,但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应当对本地的经济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无论是从就业的角度或者创造税收,或者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或者说在技术创新方面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陈然峰介绍说。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当谈及企业公民或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时,很多人却觉得捐一点款或者是做一些慈善事业就代表这个企业的企业公民做得很好了。陈然峰说,“其实做慈善活动也好,社会公益活动也好,这都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应该做的。”

“一个企业的企业公民行为要真正做得好,实际上要从战略上考虑,能够体现整个企业在商业策略、行动,或者说成为企业DNA的一部分。”陈然峰说,“对微软来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帮助人们发掘他们的潜力。这个使命里面最能体现我们企业公民的理念。而农村市场,是最能诠释这一个理念的地点。”

现在,信息技术革命已经给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都已经开始拥有电脑,或者很多人已经从信息技术革命中获得收益。但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真正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创新成果中获得好处。

“能够使这些人受益,这是微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陈然峰告诉《IT时代周刊》,目前,微软已在全国范围内的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和山东等5省进行了试点,使当地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生产生活,踏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有一次,我到河南的信息大篷车参观,发现那里的场景很感人!”陈然峰说,“很多农民都是第一次用电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电脑,看到鼠标还不敢摸。但是农民用了之后就觉得鼠标这个东西其实不是那么神秘,挺容易用的。慢慢地,农民通过这个感觉到电脑里面有更多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可以比较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使得农民朋友的致富思路更广。”

双赢

微软投入资金提升农村信息化,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帮助农民富起来,而是为了打造一个完整的软件生态链,谋取双赢的局面。

自2003年底以来,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偏远地区建了100间计算机教室。4年多来,已经有全国范围内的8万多名在农村的计算机教师接受了培训。 微软计划在2010年底,使10万名农村计算机教师获得培训。

“在微软中国的企业公民实践里,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支持本地的软件企业合作伙伴,为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因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公民首先必须是成功的企业,否则项目没法持续。所以最重要的是实现双赢和共赢。”陈然峰介绍道。

微软在中国为缩小数字鸿沟所实施的这些项目,显然都是为了达到共赢和双赢。“软件产业是一张饼,饼做大了,微软的收益也会跟着壮大。但是如果只想着做自己这张饼,就永远做不大。特别是作为一个平台企业,整个产业链做大了,微软自然也能够从中获益。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一定离不开大的宏观环境。整个宏观环境好了,就会反作用于企业。”

IDC最近有一个调查指出,微软在中国市场上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整个跟微软相关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16块8毛9的整体收益。

“一个成功的企业,是要学习怎么能够建立起生态系统,达到大家共赢,这才是真正能够成功的企业,而且是真正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陈然峰说,“其实,一个成功的公司,它的存在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就跟人生一样,与其只是想着自己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不如多去考虑如何帮助别人,人生才会变得更加有价值。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只想着自身发展,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那这个企业可能也很难长久。”

微软之所以能成为IT界的巨头,显然深谙其中之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谋取共赢:微软中国的企业公民战略核心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