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利转为薄利” 电视购物市场可望达千亿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966

||2009-02-08

上周五,不少市民发现,在数字电视的“黄金地段”中多了一个频道———宜和购物频道。这是深圳首家电视购物频道。尽管在深圳地区是新鲜事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面对四面开花的购物频道,宜和购物同样要面临市民曾经对其他同行“诚信”的质疑。

电视人转型从事商品零售

上周有网友爆出,在全国的多个购物频道出现一款明星李嘉欣代言的“黄金叶坠”产品,价格为400多元,但经过鉴定却发现所谓“黄金”只不过是普通黄铜。此事引发争议一片,“诚信”再次成为购物频道的软肋。

近年来,部分购物频道出现质量、价格等问题,甚至被一些市民误认为是“欺骗”的代名词。对此宜和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电视购物界目前还处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此前的电视购物公司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尽管宜和并没有销售这款产品,但建立信赖也将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据介绍,深圳推出的这台购物频道所售的商品均为精选的品牌商品,一件商品在购物频道这一平台出售必须经过层层筛选。目前,已经有众多知名品牌与其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提供品质保障。

记者了解到,一些购物频道则只负责提供渠道资源,在内容、经营等方面则是委托给专业公司和商业企业,而目前宜和购物频道的工作人员,则全部由深圳广电集团人马转型而来。对于从原来的“电视人”、“媒体人”到商人的身份转变,宜和购物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广电行业“跨界”到商品零售业,是业务模式和思维观念的重大转型。为了适应这种“转型”,宜和在硬件和软件资源上均进行了准备。除了出身广电体系的媒体人外,宜和也引进了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中的实战人才。

尽管刚刚出现在数字电视频道,但该频道的筹备已经有相当的时间。记者了解到,广电集团已经就产业调研、投资分析、频道呼号申请以及运营系统集成等多项工作进行筹备。

品牌建设成竞争力之本

早期的电视购物,往往被打上“暴利”的标签。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中国最早的电视购物节目诞生于1992年,电视购物最初的模式就是由电视台直接主办,而非电视购物公司向电视台购买时段的形式。而在近些年电视购物的发展风潮中,国内大量涌现的电视购物频道,绝大部分有各大电视台的参与。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最早的一批电视购物通过从国外进口晾衣架等“稀奇”产品进行销售,由于国内没有同类产品,价格往往定得较高,这满足了当时刚刚暴富起来的一批阶层的“炫富”心理和需求,尽管价格较高,但相对而言产品质量也比较过硬。不过进入2000年之后,电视购物出现泥沙俱下的局面,而被市民诟病的“神奇减肥茶”等产品,也开始充斥电视画面,产品质量低劣,电视购物的诚信度受到较大冲击。2006年下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其中对于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一律暂停。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购物频道已经无法重现当年的暴利现象。除了政府部门的整顿外,竞争的加剧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各大购物频道的产品已经很难像当年一样出现“垄断”,最多只是型号有所差异,消费者可以与商场同类产品价位相互比较。而与普通商场相比,购物频道由于省掉了场地等费用,成本也更低。据介绍,目前包括湖南等在内的全国大型购物频道,纷纷转为品牌建设,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来争夺市场份额。

电视购物市场可望达千亿

尽管刚刚起步,而且面临国内众多购物频道的激烈竞争,但对于市场前景,宜和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好。据预计,到2010年电视购物在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占到1%至2%.2004年,中国内地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4万亿元,2005年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万亿元,其中电视购物仅占73亿元,不到0.11%,而将来电视购物将有机会占2%,这将是不少于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目前国内现行的电视购物公司一般采用购物专家以广告形式提前录播,并在电视台相关频道播出的方式,也有一些购物公司采用专家和厂家代表一起主持、可实时调整卖点的现场直播形式播出。而对于今后的商业模式,宜和频道负责人表示将打造电子传媒互动平台,将来发展成为“B-2-C”(企业对个人),也可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模式”的“B-2-B”(企业对企业)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从”暴利转为薄利” 电视购物市场可望达千亿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