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商圈跳过”养商期” 消费气氛更成熟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73

||2009-02-08

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关村与北京其他商圈发展的活跃、高速相比,其消费模式显得过于单一。从2006年开始,这一局面得到了改观。诸多商业项目迅速崛起,正在引领中关村走出消费模式的“单行道”。而即将投入运营的10号线和在建的4号线将为中关村商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客流。

潜力

村里人无奈出村消费

提起中关村,满眼看到的都是电子产品,IT早已成为中关村的代名词。事实上,与中关村的科技气氛蓬勃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该区域商业气氛的长期缺失,这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关村被诟病的话题。数字显示,中关村的大众商业设施面积与人口密度之比一度仅为1比30,而一般的区域应为1比8左右。在这一区域,以IT从业者为主体的消费人群其收入普遍高于北京平均水平,旺盛的消费热情只能无可奈何地投射在了别处。中关村汇集了几十栋写字楼、五六家电子市场,却没有一家档次和体量与之相当的百货店。不光是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在中关村也一直是稀缺资源。“村里人”面对的是“海淀挣钱朝阳花”的窘境。据了解,在城东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办卡的消费者有一半来自海淀。

经营

几乎未经历养商期

如今,这些已经成了老皇历。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新中关购物中心、第三极等几个商业项目为“村里人”带来了总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率先在中关村新商圈开业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包括了家乐福亚洲旗舰店、精品购物区、高档影院、商业步行街以及津乐汇五大部分,五种业态使顾客有了“一站式”购物及休闲的可能。

一般新开业的商场,都需要一段培育期来聚集人气。而业内观点普遍认为,中关村商业的养成期不会太长。新中关购物中心提供的数字对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该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业一年之后,新中关就到了收支平衡,商业项目要经历的“养商期”新中关几乎没有经历过。

记者观察

百米之内同一品牌开俩店

由于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引进了津乐汇这一主力百货店,所以有些品牌在津乐汇和精品购物中心内均设有专卖店。记者注意到,分别属于这两家的VERO MODA店处于两条平行相邻的大道,距离不过百米。如果再加上位于家乐福的专卖店,在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里,部分品牌甚至开设了3家店。记者粗算了一下,在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至少拥有2家店的品牌包括ONLY、veromoda、法文箱子、欧时力、colour eighteen、酷、magicbox、Esprite、JACK JONES、百丽、斯加图等十余个。其中一家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家店的货基本上是一样的。

不光品牌重合,中关村还同时扎进了3家影院: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的美嘉国际影院、新中关购物中心的金逸国际影城、海淀黄庄附近的海淀剧院。而此地距离著名的华星国际影城不过两三站地。

这种情况透露出目前商家面临的窘境:商家对潜在竞争对手的了解存在很大困难,知道区域内的市场有多大,却不知道有多少人与自己分摊这块市场。同一区域的商业要尽可能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定位及招商的阶段就应该考虑差异化经营,这样才有助于区域内商业实现良性的互补,互相提升。

逛购物中心如同走迷宫

在中关村居住的刘女士表示,尽管家门口就能购物的便利让她很欣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比如品牌重合度高。她告诉记者,中关村购物中心建在地下,像个大迷宫一样,出口很多,地形复杂,每次逛都会迷路。记者在调查中对这一情况也印象颇深。由于购物中心里并非所有的路都是横平竖直,而且常有扇面形的区域出现,记者数次在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又回到了原地。

聚合度不高,商气限于局部

距中关村最近的两家商场——双安、当代商场,是相邻区域的代表商业。而它们与以海龙大厦为中心的中关村核心商业区域有两三站地的距离,普通消费者购物大多会在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新中关购物中心与当代商城、双安商场之间二选一,而不会两者兼顾。这样的局面容易导致客源分散,不利于商圈聚集效应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关村商圈跳过”养商期” 消费气氛更成熟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