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湖科技园闭门座谈 台商乐观投资大陆松绑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13

||2009-02-08

两岸关系的暖风,让台湾高科技产业人士重新燃起了投资大陆的希望。

记者近日从台湾“经济部”证实,台湾相关行政部门已经初步拟定方案,考虑取消台湾企业40%的赴大陆投资上限。同时,有关方面还计划松绑部分产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包括半导体制造、封测、IC设计、TFT-LCD、轻油裂解等产业将有望“有条件由禁止类改为准许类”。

由于担心技术外流带来的所谓产业空心化及失业等问题,一直以来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奉行“管制”政策,特别是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半导体、TFT-LCD等的投资审核更为严格。

不过,这种情况也许很快会得到改变,原因之一在于,台湾新任领导人马英九上任前后曾多次许诺考虑开放两岸政策。

“目前一切都在研究阶段,没有最终结果,外界的所有说法都是猜测。”6月6日,台湾“经济部”新闻科苏科长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言语谨慎。

而一位台资企业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台湾工商界人士普遍对此持乐观态度,“开放政策一旦落实,高科技企业必定会加快在大陆的产业布局”。

台高科巨头六项建议

尽管截至目前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措出台,但精明的台湾商人们最近还是嗅出了一些不同的味道。

在台湾高科技企业圈内,最近一则关于马英九拜会八大科技集团的消息广为流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4月底,马英九曾经协同他的主要智囊,专程前往台湾内湖科技园与台湾几大主要科技集团负责人座谈。

该人士说,受到邀请的都是台湾科技产业内的重量级企业,包括光宝科技董事长宋恭源、宏碁董事长王振堂、友达广电董事长李焜耀、华硕集团董事施崇棠、神达董事长苗丰强、华新科董事长焦佑钧、台达电董事长郑崇华、仁宝电脑董事长许胜雄等。

据介绍,马英九花了近2小时闭门听取他们的建言,座谈时间超过原先计划。在该闭门会议中,几大科技集团就投资大陆的40%上限、台湾税务改革等问题与马英九交流了意见。

科技巨头们提出了六项建议,包括尽快出台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产业升级条例、开放大陆人才来台湾、松绑部分产业投资项目、尽快落实“三通”、引导台商回台上市,以及环保节能要与国际接轨等。

其中,就松绑产业投资项目部分,科技巨头们建议,可以全面开放8英寸晶圆厂以及封装测试厂至大陆投资,以形成上下游配套,12英寸晶圆厂与封测厂则留在台湾发展。此外,也应该开放TFT-LCD面板的后段制程赴大陆投资。

上述人士称,马英九在座谈会的最后承诺,未来将对企业实行“轻税简政”政策,而对于投资项目解禁、40%投资上限问题,则将列为上任后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外,马英九还鼓励台商回台投资,也希望吸引外资来台湾投资,期盼未来的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研发总部,以及外商的两岸营运总部。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最近‘经济部’在开放问题的讨论上空前活跃。”上述台资企业高管说,台湾新行政部门多次在大大小小的公开场合表示会考虑开放投资政策,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在该人士看来,如果放宽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能够迎合工商界的口味,继而吸引他们更好地留在台湾、更多地投资台湾,并且帮助台湾从外界引入新的投资。无论如何,这种姿态可以促进两岸进行更多的策略联盟,有利于与台湾产业进行更好的全球布局。

曲折“西进”路

“开放一定是大势所趋。”专注于两岸经济政策研究的上海宇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宏烈说,台商们已经等得太辛苦。

过去20年,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主轴在制造业领域。一波波的台湾制造企业向大陆转移,推动了台商赴大陆投资迭掀高潮。与此同时,在大陆投资台资企业所需要的原料、设备等需要从台湾进口,这又带动了两岸贸易。

两岸贸易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形态。有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台商累计赴大陆投资金额为457.6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对外投资地区,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比重高达近70%。

然而,就是在这种密切的贸易合作往来的形势下,台湾有关行政部门在过去10年却推行“戒急用忍”的政策,台商一直无法回避该政策所设置的种种投资限制,比如,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即40%投资上限政策);资产在50亿至100亿元新台币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资产的30%,资产在1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不得超过20%等。而在高科技领域,由于担心技术外流带来的产业空心化以及失业等问题,包括半导体产业、TFT-LCD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均被限制投资大陆。

上述台企高管说,台商赴大陆投资必须得到台“经济部投审会”、“陆委会”的批准,而这些部门的审批规定很多都是命令或行政裁量,对于是否开放的标准尺度拿捏带有一定随意性,特别是大型高科技企业投资案,常常因此受到阻挠。

台商为避免投资受到困扰,经常采用“绕路”方式规避台湾当局的管制。最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第三地成立挂名公司,再辗转前往大陆投资;另一种是规避公司投资,改以个人名义赴大陆投资。这些绕路投资方式会产生许多弊端。

管制的最直接结果是影响到台湾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目前台湾地区半导体业处于国际先进地位:IC设计业居全球第二,代工和封装业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总产值已超过韩国居全球第三。但是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有先天性缺陷,比如市场小、人才短缺、电力不足、地震多等,阻碍其进一步成长。目前不少半导体企业都有意愿到大陆投资建厂,不过由于政策阻碍,一直不顺畅。这已间接造成了台湾企业在大陆半导体制造市场的落后局面,引起了有意赴大陆投资台企的不满。轰动一时的“联电投资和舰案”、“张汝京退出台湾籍”等事件,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开放是大势所趋”

“台湾对大陆高科技的投资政策,从来都是四平八稳的。”一位大陆半导体业内人士说,该来的都来了,高端不开放的仍然是不开放,所以调整高科技产业投资项目政策,对大陆高端科技制造产业并不会形成很大影响。

该人士认为,政策调整从来都是慢于市场的发展。目前大家仍在讨论解禁8英寸晶圆进大陆的政策,但事实上有意来大陆投资8英寸工厂的企业,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在大陆进行了投资。而对于代表目前最先进制造技术的12英寸晶圆厂,目前是绝不可能放行投资大陆的。再以TFT-LCD为例,尽管目前仍然没有解禁,但几乎所有主要的代工厂已经在大陆设立了后段模组生产工厂。所以,台湾高科技项目对大陆投资解禁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只是对现实的一个补充,不会对产业转移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近来台湾制造业的外移比例迅速升高,到2007年制造业的外移比重已高达45%左右,外移动能相对减缓,近几年台商赴大陆投资实际金额出现下滑态势,两岸贸易增幅也有所放缓。

陈宏烈认为,关于高科技产业投资政策解禁是否会形成新一波产业转移的问题,除了要进行政策方面的考量外,更需要从台湾产业与企业本身发展生存的角度来看。比如,台湾的几大晶圆代工厂投资12英寸晶圆厂的时间不长,很多工厂仍然处于折旧阶段,产能远未饱和,在此情况下,一味希望高端技术产业转移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商业逻辑。

“与高科技项目投资解禁相比,我认为两岸‘三通’、调整40%投资上限等其他方面的意义更大。”上述台企人士说,目前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投资都很大,以前受制于资金外流限制,不少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如果取消了投资上限的限制,相信会有更多的台湾企业追加对大陆的投资。而“三通”以后,两岸科技界人才交流往来可以更加频繁,这也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

陈宏烈表示,在开放的大趋势下,两岸需要更多地思考一些积极的可操作的配套措施,比如,推出鼓励特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在税收方面,是否可以考虑改变税制及畅通资金流通渠道。目前两岸在税制上却是反其道而行,台商将大陆盈余汇出会征税,盈余汇回台湾又会再被征一次税,造成目前各厂商将盈余汇回的情况不多,或是以其它财务操作方式减少自身的税务负担。

转载请注明来源:内湖科技园闭门座谈 台商乐观投资大陆松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