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监管新规给视频网站指明了方向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29

||2009-02-11

对话语录: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在互联网爆发增长十几年当中,应该留下自己的足迹,去做一些事情。

第一次创业成功以后,后面的经历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人生也是这样,刚开始迈起来有点难度,但是一旦走上轨道就变得很顺利。

我们把公司卖给清华同方(96年),我们自己在同方更大平台看到更多的东西,就跟爬山一样,到某一个位置才能看到这样的风景。

不后悔第一次创业的退出

本报记者:2004年的时候,你开始接触视频会议这个领域,后来又开始转做网络电视,那时候怎么认为这个行业有发展前景?

李竹:当时都想低成本在网上传输视频,主要从商业模式考虑,我们觉得在互联网上P2P用户群更多,所以视频会议在中国卖系统其实不太挣钱,也可能一年能赚点钱,但是做不大。所以我们当时就想把这个技术改造一下,服务广大网民,这样可能有更大的效益。我们做出这个转型其实还是基于对市场的判断。

本报记者:九十年代初你开始第一次创业,2004年开始第二次创业,两次创业心态有什么不一样?

李竹:应该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在选择上比较随机,当时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学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当时我们就做软件开发。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已经有了更好的判断力,对什么东西符合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思考比较多。有过第一次创业的经历之后,这次创业我的管理能力、执行力都比第一次强,毕竟有更多的人脉,技术上更加驾轻就熟,包括融资时对投资人都有比较好的说服力。

本报记者:那么顺利地吸引两次风险投资,是不是跟你本人做过投资人有关系?

李竹:有关系,因为我知道投资人需要了解什么,这样我可以知道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再去融资。我们融资的时候都是把问题想得比较清楚,准备做得也很充分,这样就比较顺利。比如商业模式,从我们第一次融资到现在,商业模式没有大的调整,这样投资人就很相信我们悠视网。如果一个企业在两三年前对市场的看法与现在没有大的偏差,投资人的认可度就会很高。

本报记者:96年你把自己亲手创业的小公司卖给清华同方,现在回过头来看,有没有后悔,也许那时候不卖,一个伟大的软件公司会诞生?

李竹: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后悔,我们把公司卖给清华同方,我们自己在同方更大平台看到更多的东西,就跟爬山一样,到某一个位置才能看到这样的风景。我们在同方受益匪浅,管理能力、人脉、经验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我们真的做下去也可能做得不错,也可能会做成很大的软件公司。但是也有不确定性,你看现在,国内做软件的还没有特别大的公司。因为软件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受整个市场的限制,中国对软件认识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现在想起来做悠视网并不后悔,觉得是一次挺好的选择。

中国视频网站世界领先

本报记者:国内视频网站和国外视频网站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有没有特别明显的因素影响不同国家视频网站的发展速度?

李竹:技术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像国外网络传输视频,对技术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中国运营商对技术渴求比较强烈。网络电视领域,中国的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本报记者:目前国内视频网站是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李竹:主流大概有两类,一个网络电视、另一个就是视频分享。这两类采用的是不同的模式。网络电视这类的,传播主要是长尾前端的内容;而视频分享传播长尾后端的内容。网络电视需要购买版权,在传播上网络电视必须要控制成本;视频分享内容比较分散,一般只用传统方式做传输。双方成本不一样,商业模式也不一样。很多知名的海外公司也是属于视频分享类网站,还没有做到完全赢利。现在视频分享类网站在流量方面比较成功,但是怎么从流量中产生赢利,最后能够做成真正的视频媒体,还需要看进一步的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视频电视行业从技术角度说,中国是领先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视频网站没有美国的youtube发展快,你分析过是什么原因吗?

李竹:youtube是属于视频分享这一类的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目前还是国外走在国内前面。而网络电视不同,是中国走在世界前面,p2p技术传输主流文化内容,包括电视、体育比赛、电影传播这些内容,在这一块美国相应的公司是Joost,用户数、集合内容数量我觉得比我们差一些。

本报记者:youtube以1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Google,假如同样的钱你会考虑把悠视网卖出吗?

李竹:现在还没有考虑,而且这个假设目前也不太容易成立,跨国并购涉及很多敏感问题,这种并购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自己也没有考虑这方面,只是想扎扎实实把现在做好一个新媒体有很多用户,能够产生利润,这样才会考虑下一步运作。

本报记者:目前,很多视频网资金链出现断裂,风投对互联网投资热情并不是很高,但是悠视网连着两次融资都很成功,原因是什么?

李竹:我觉得悠视网主要的优势就是商业模式清晰。我们通过广告、网吧能够直接产生收入,同时公司资金链比较强。这样风投机构就愿意和悠视网合作。不管网络电视企业还是视频分享类网站中,我们的收入都是排在第一的,在把流量转化为现金方面我们做的最好。

本报记者:网络电视和视频分享电视,这两类视频网站未来市场前景会怎么样?

李竹:从现在情况来看,网络电视的市场前景比较明确。网络电视媒体现在的融资和估值相对都比较高,也都得到一些VC认可。网络电视的商业模式和版权都比较清晰,我们通过购买版权内容销售广告、增值业务和其他服务得到收入。至于视频分享网站,他们现在的商业模式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一家实现大的收入,所以他们也在摸索。因为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基本是在照搬youtube模式,播出成本很高,广告收入能不能赚钱也不确定。

本报记者:目前央视网站,新浪、搜狐都有视频内容,而且他们有更强势的品牌,流量又很大,有没有感到竞争的压力?

李竹:CCTV以自己媒体内容为主,而我们不光有电视节目,还有电影、体育等各种各样的其他节目。新浪是以播客(视频分享)为主,跟我们定位不一样,所有做视频网站的,不管门户还是电视台自己建网站,定位上跟我们都是有差异的。其实,现在我们做得比较全面,我们就是希望在互联网上通过低成本传输技术,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传输流畅的视频。我们专注做这个事情,他们只是把网站视频化,增加内容。最后肯定是像悠视网这样以视频为主的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规给视频网站指明方向

本报记者:有人说在中国开一家视频网站比较麻烦。不是内容有问题就是对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体会?

李竹:在中国做跟媒体相关的业务,我个人认为应该与政府和社会进行比较正面的沟通。在这一点上悠视网是比较注意的,我们没有感觉到太多压力,因为我们公司的定位是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内容,也比较注意自身的形象维护,所以到目前还没有感觉到有类似其他网络视频网站的压力。

本报记者:去年广电总局和信产部出台新规,这是不是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国家在视频监管方面更加严格,准入门槛也会更高?

李竹:肯定是这样,新的规定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提高准入门槛首先是从政策层面,第二从资金这个层面。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调整。所有网络视频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融资,有了政策方面的规定和限制,企业的融资行为就需要相应的牌照。

本报记者:在你看来为什么规定中提出“必须有国有资本控股”?

李竹:经营互联网和视频的企业其实类似于一个媒体,媒体本身就会对公众有影响力,目前,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国家对这个行业的预期。因此,《规定》及细则的出台,让国有资本进入到新的媒体平台里,一方面便于监管,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媒体影响力的掌控。

其实这次规定明确以后,反而给了行业中的公司一个明确说法。过去没有牌照大家也在做,经常会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给出了一个明确说法,国有控股可以拿到牌照,原来一些民营企业也可以进行重新登记。这说明原来运营民营企业只要没有违背国家相关规定,就能得到批准,并不一定必须国有控股。

本报记者:国有控股的企业进入网络视频行业会不会对民营企业有冲击?

李竹:国有控股想进入企业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我个人认为民营企业通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政府的沟通、不断加强企业本身的自律,给社会、给观众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这样的企业一样会得到政府的认可、观众的支持,当然也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行业牌照。

本报记者:你曾经说2008年是网络电视赢利年,新规出台以后,对视频网站赢利会有什么影响?

李竹:我认为从商业角度来说不会有太直接的影响。但是,对公司资本层面会有影响。刚才已经说到企业在创业时期需要融资把公司做大。新规出台,牌照是其中一个条件。至于公司正常的运营,只要播放有版权内容、合乎国家主流文化标准,广告主还是支持的。

本报记者:2008年是个奥运年,这能给悠视网等视频网站带来什么机遇?

李竹:我们肯定希望积极参与进去。我觉得从悠视网来说,央视春晚网络直播已经创造一个又一个记录,直播春节晚会从开始几万观众到现在的几百万观众,我们的技术经受过考验。而奥运对悠视网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对于媒体来说,也是新的挑战。我们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展示我们平台的稳定性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这对我们塑造品牌有好处。

技术型总裁在管理中的优劣势

本报记者:回顾一下过去,你觉得四十来年,最为得意事是什么,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

李竹:我比较高兴是在团队方面。从我们第一次创业到同方,到后来自己创业,总有一批非常好的团队,大家一块做事情,包括现在悠视网的团队中也有我们第一次创业的伙伴。有一帮人一直在一起合作,这是我比较宽慰的事情。

本报记者:让你觉得比较困难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李竹:最困难的其实就是第一次创业刚开始,那时候没有资金,也没有产品,我们凑了四万块钱,租房子苦熬了半年,但是因为那时候年轻,所以也没有感觉到是在受苦,我觉得这是创业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对于我们来讲,第一次创业成功以后,后面的经历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人生也是这样,刚开始迈起来有点难度,但是一旦走上轨道就变得很顺利。

本报记者:你反复强调视频网站的技术,它跟你个人是技术型总裁是不是有很大关系?

李竹:我觉得有一定关系,这个公司从技术起家。因为互联网公司多少都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可能是你自己的技术,也可能是你的模式或者你的产品,这两方面我觉得有时候是密不可分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自己技术或者产品方面非常注意,我们是技术出身,表现出来就是网络电视产品,这样就会容易获得市场。

本报记者:技术型的总裁在企业管理中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李竹:我觉得这种优势在于对技术、产品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更容易、准确一些。劣势可能就是做产品追求完美,这样可能会延迟产品推出的速度,毕竟互联网很讲速度的。

喜欢和大家分享成功 

本报记者:你现在做的是你理想中的事业吗,对未来有什么新的预期?

李竹:现在做的事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是我愿意付出更多精力的事情,我比较满意。赶上这个时间点对我们这批人来说是比较幸运的事情,将来做这件事也许不是为了生活,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为网络电视这个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赚钱而做。

本报记者: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者IT企业家,你对目前国内IT企业家群体有什么评价,你比较欣赏的企业家是谁?

李竹:我觉得国内IT企业家总的来说,都非常敬业,他们也有很多创新,也出现很多出类拔萃人物。我从这些成功企业家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像柳传志,当年我们在中关村的时候看到了联想怎么起来,怎么一步一步成长为国际化公司,我觉得他们在做企业时非常专注,他们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执行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本报记者:IT行业一般竞争压力非常大,对此你的体会是什么?

李竹:我觉得竞争压力还是挺大的,像我们这个年纪正好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时期,同时又有一些经验,所以就努力去把事情做好。也许将来等这个公司模式成熟了,我们会找更年轻的团队运作这个企业。

本报记者:那么将来可能你会选择去享受生活?

李竹:我觉得将来肯定需要找更年轻的人来做,当然这是在企业发展方向非常清楚的时候,作为新媒体来说,方向的把握非常重要。目前,整个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没有清晰,我们也都还是在往前走,所以就需要创始人全力工作。一旦方向确定了,商业模式成型了,公司开始持续盈利,这时候就可以找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做,让他们发挥作用,同时分享这个企业成功带来的财富。

本报记者:你现在减压的方式是什么?

李竹:我这人比较乐观,我愿意和团队成员多交流,也喜欢周末去游泳、爬山,不仅锻炼身体,有时候也可以在过程中思考一些事情,身体同时也可以得到放松。另外就是和家人在一起享受亲情的温馨,这也是很好的减压方式。

本报记者:刘小枫写过一本书《我们这代人爱和恨》,你们这一代人理想和恐惧是什么?

李竹: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在互联网爆发增长十几年当中,应该留下自己的足迹,去做一些事情。互联网90年代末爆发一直到现在,包括将来二三十年可能是互联网发展最重要的时候,我们这代人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自己愿意做、同时也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有利的事情。我觉得目前没有太多可以恐惧的事情,我经历过成功,也喜欢和大家分享成功。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觉得相对来说会从容镇定一些,不会急于求成,这样我们走的也会比较踏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李竹:监管新规给视频网站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