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鹏掌新亚太 强化执行需杨元庆更国际化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60

||2009-02-11

始于2008年末的关于联想集团人事变动的种种传言在2009年初落下尘埃。在新的战略布局之下,这家中国本土最大的PC企业开始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艰难的2009年寒冬之旅

  新领军人陈绍鹏能否力挽狂澜,这成为联想集团在2009年的最大看点。

  2009年1月7日,联想集团作出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占收入比例为11%的亚太区与大中华和俄罗斯区合并为“亚太和俄罗斯区”,陈绍鹏担任总负责人,现任亚太区总裁麦大伟将离职,现任副总裁夏立将接替陈绍鹏出任联想大中华区总裁,并向后者负责。

  紧接着上述组织架构的调整,联想还宣布了最新一项资源调整计划,其中涉及全球裁员2500人,占员工总数的11%,占联想海外员工总数的35%。据悉,裁员不涉及大中华区。

  面对2008年变坏的业绩,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毫不掩饰地指出“董事会对此非常失望”。此后,在经历停购巴西PC企业事件后,坊间突然有了给杨元庆算总账的氛围,一直头顶成功光环的“联想并购IBMPC案”被认为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杨元庆即将转往联想手机,柳传志可能重新出山”等消息也同时出笼。

  业界一致认为,联想的架构重组和裁员显然是应对时下寒冬的重要举措。但是,重组后的联想能否经受住考验?

  新亚太区战略

  受此次架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联想亚太区。

  联想的全球市场原来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区域:大中华区和俄罗斯区,美洲区,大中华区之外的亚太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区。现在四变三,合并之后的新亚太区将包括联想超过一半收入的业务,成为最为重要的业务区域。原来统管大中华区及俄罗斯区的陈绍鹏被寄予厚望,将成为扩军后新业务部门的领军人物,肩上的责任可谓重大。

  对此,业界有观点认为,联想集团来年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陈绍鹏的表现。

  联想最新一期的财报显示,2008/2009财年的第二季度,原亚太区的营业收入为4.67亿美元,同比下降13%,仅占联想集团销售总额的10.8%,其中印度和日本地区是主要的下降地区。此前,这些区域的业务是由现任亚太区总裁麦大伟(DavidD.Miller)直接负责,他将在过渡期后离职。

  在联想全球业务下滑的同时,陈绍鹏领导的大中华及俄罗斯区域的收入却一枝独秀,达到了19亿美元,占到联想总收入的44%,同比增长11%;PC销量增长了12%;运营利润实现了1.08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形下,去年7至9月的季度内,联想在俄罗斯的PC销量就迅速增长达189%,这种增长速度是俄罗斯当地PC行业平均增速的数倍。

  对于这种格局,业界观察家认为,在发达国家遭受经济危机重创之时,大中华区域仍然是联想的最主要支柱。这样的情形并非杨元庆想要。事实上,他一直希望能够在印度和东南亚等亚太区市场打开局面,也只有这些市场能带动联想全局性的发展。因此,把合并后的亚太地区交给未尝败绩的陈绍鹏,正是体现出联想将该区域市场视为整个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不过,摆在陈绍鹏面前的2009年之路也绝非坦途。前途难测的经济形势和需求不振的市场,对谁而言都是巨大难题。因此,虽国家将投入的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以及“电脑下乡”等项目为联想提供了新的机会,但这些希望难以减轻陈绍鹏肩上的巨大压力。

  按照中期业绩公布的财务数据,联想新的亚太及俄罗斯区的收入加起来占联想营收比例为55%,是联想绝大部分的利润来源。新合并的整个亚太地区目前还处于亏损的状态,要想重新达到盈利状态,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实现。

  另外,这一区域的国家情况普遍相差较大,如印度、中国和日本市场的差别都很大,要想出色地统领这些区域绝非易事。

  裁员2500人

  联想的目标是跻身世界PC厂商的前两名。在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看来,在这个行业里面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现在戴尔和惠普的市场规模差不多是联想的两倍,但是杨元庆依然不乏信心。一直以来,他就对将“联想优异的消费业务模式拷贝到全球消费市场”寄于厚望。毕竟在中国市场上联想的规模最大,其国际化的策略一直在顶着阻力不断推进。

  2004年完成对IBMPC业务的收购后,联想也正式走上国际化路线,但是近几年联想的海外业务主要继承IBM原来在海外的业务,海外市场的份额尚低且盈亏状况也不稳定,国际化道路并不顺畅。

  2008年2月,宏基抢先一步并购了欧洲PC制造商PackardBell,由此踩着联想坐上了全球PC的“第三把交椅”;去年12月中旬,联想以“当前的经济风暴和不确定性”为由表示放弃收购巴西最大电脑制造商PositivoInformatica的计划。也就是说,杨元庆期盼中的2008年国际化步伐几无进展。

  欧美等发达市场是经济危机的重灾区,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其重要性也逐渐变弱。因此,此次重组中的裁员计划也将矛头直指欧美地区。2500人的裁员主要集中于欧美等人力成本较高的大区。

  去年10月18日,联想集团已经裁减了美国全球总部约50名员工。那时联想就曾经明确表示,如果经济形式进一步恶化,裁员仍将继续。现在看来,联想当时已为最新的裁员行动向外界下了“毛毛雨”。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未来业绩不佳,或许联想新财年开始后还会宣布新的变动,其中不排除包括大中华区在内的裁员计划。

  强化执行力

  在财报会议上,杨元庆将业绩的下滑归咎于战略执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联想的组织架构必须重组,为战略执行注入强心针。除了裁员措施以外,联想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效率、降低费用和提升执行力,比如,进行流程重组提升端到端的运营效率、压缩部门费用等等。联想2009年高管薪酬福利将降低30%至50%,行政职能费用将进一步削减,位于多伦多的呼叫中心也将迁至北美的主要运营地北卡罗莱纳州。

  与联想削弱亚太区的步骤相一致的是,据国外媒体报道,联想全球资源重组计划将亚太总部从新加坡搬迁至。联想还将裁减部分新加坡员工,并委任新的区域总监,但是联想尚未透露裁员的具体人数。

  而在陈绍鹏领衔新亚太区后,大中华区的高管也将随之进行调整。陈绍鹏将不直接负责大中华区,目前分管联想集团大中华区销售的副总裁夏立,将出任联想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和夏立在大中华区市场一直是很好的搭档,前者更多从宏观策略对大中华市场负责,后者则具体执行。

  此次重组中,由中国高管统领整个亚太区的业务是联想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以前,联想通常的做法是派出大量中国员工向海外业务渗透,但由于文化隔阂,与海外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后,派出了不少中国员工试图了解IBM的渠道,但是IBM的PC部门原来最大的市场来自于各国的政府采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经销商在当地的政府和人脉等各种关系。然而,渠道的策略无法跨国复制,无法像原IBM员工那样完全地接收IBM的原有渠道,IBM市场的部分流失几乎不可避免。

  因此,联想索性改变战略,直接让中国高管掌权海外业务。

  对于管理高层来说,战略执行不到位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杨元庆对此毫不隐晦,公开批评了印度和日本市场的战略执行不到位。这两个国家都是亚太区的重点市场,但这两个市场的业绩根本没有体现出其重要性。而直接让陈绍鹏执掌亚太区指挥棒,就是希望大力提升执行力,实现联想集团在当地的业务增长和品牌提升。

  除此之外,杨元庆还需要做好的是2009年的国际化工作,这也是联想的最大出路。

  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欧美市场拓展乏力的情况下,联想一方面要力保本土市场不能丢失,另一方面还应该着力发展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以及中东等新兴市场。

  从宏基带来的惨痛教训来看,联想集团要摆脱单枪匹马战斗的习惯,迅速展开实质性的跨国并购以迅速占领当地市场,否则,联想只有被惠普、戴尔和宏基在全球市场上越甩越远。

  强化执行力,不仅要看陈绍鹏,更要看杨元庆的国际化步伐。

转载请注明来源:陈绍鹏掌新亚太 强化执行需杨元庆更国际化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