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产业:撬动城市经济的绿色杠杆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983

||2010-03-20

前不久,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品牌,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和大型主题公园等内容。随着两会的召开,社会各界热烈讨论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等问题,而回归奥运后的中国高尔夫将如何发展?新形势下,高尔夫产业将为城市经济、体育经济等方面带来哪些利好?面临哪些挑战?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第一人、北京新自然高尔夫集团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余钢,听取了他的观点以及他的高尔夫球场设计理念。

国际竞争格局下的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

“大国崛起需要自主创新,我国在不同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著名世界品牌,高尔夫球场设计也要与之同步,这是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余钢开门见山的说道,“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更应加强树立高尔夫民族品牌的信心。”自高尔夫入奥以后,高尔夫球产业将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成长态势,一些国外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已开始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切分这块大蛋糕,著名的Jack Nicklaus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副总裁Paul Stringer透露,2010年公司签订的新合同多数涉及中国项目。

国际高尔夫设计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是因为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截止到2009年,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仅为500多家,余钢先生预计,中国需要建设2,000座高尔夫球场。实际上,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曾表示表示,即使中国建成2,000座高尔夫球场,也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中国目前有300万人打高尔夫,打球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0023%,无疑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球场建设是一种刚性需求,巨大的球场需求空缺是高尔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的最大机遇。”余钢总结道,但同时他又指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只有克服一系列障碍,中国高尔夫产业才能实现健康蓬勃发展。

余钢指出,现在高尔夫运动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尔夫球场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处在成本高与收入低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有些球场选址、用地并没有完全利用荒地,离近城市中心,土地成本偏高,此外,有的球场仅会所建设就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规划不合理,建设成本高。第三是人员成本高,服务人员过多,而国内专业管理人员太少,很多是采用外聘,人力成本高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为高尔夫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谈到高尔夫球场设计领域目前面临的最紧要问题时,余钢认为,“中国的高尔夫发展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而接轨的方式并不单单是粗放的服务方式对接,而是要在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土人文地理、建筑风格等状况,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这也是新自然一直在坚持的。

高尔夫球场:展示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高尔夫运动在我国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但社会各界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入,一些人认为高尔夫只是亮丽的景观、奢侈的消费、财富的专属。实际上,高尔夫这种融合了健康、环保、低碳、高雅的运动,它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余钢认为,高尔夫球场不仅能够完备城市的配套设施,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旅游和房地产的开发,更可以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岗位,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特殊名片。

余钢指出,高尔夫球场建设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首先旅游城市大都是环境、气候、人文较好的地方,本身为建设球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城市旅游要快速发展就需要有人来消费。而据统计,高尔夫消费人群到一个城市的出差或旅游的消费是普通游客的十倍左右。世界各地很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高尔夫运动的发展都非常好,比如泰国;在国内,云南、海南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两个城市的高尔夫发展也十分不错。

此外,传统的风景名胜游、城市风光游对经常商务外出的人群的吸引力正在衰退,要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就要发展特色旅游。高尔夫以其健康优美的环境、阳光和谐的运动氛围正在施展其独特魅力,目前,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在城市旅游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了解,每年到深圳各高尔夫俱乐部打球的日籍人士就占深圳口岸入境日籍人士的15%左右,可以说他们是专为打球而来。

“由高尔夫球场建设逐步形成的高尔夫产业链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欧美高尔夫运动较为普及的国家,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尔夫产业,这就是国际趋势,中国也将如此。”余钢谈到,高尔夫球场设计建造、高尔夫专业设备生产、高尔夫地产营销、球场会籍交换、餐饮、健身等等,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这条紧密联动的链条正渐渐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绿色杠杆。

在谈及高尔夫球场与土地资源利用这一问题时,余钢表示,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有特色。我国的高尔夫发展承载着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要在兼顾资源、环境、市场的大前提下发展高尔夫产业。比如,有的城市靠海,有的城市多山,有的城市沼泽多,有的城市荒地多,这就要求每个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色等因素设计、建造高尔夫球场,把海滩、沙漠、戈壁、沼泽、荒地、干涸河床废地、垃圾堆放地等荒废地利用起来创造价值、美化城市。

我国高尔夫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谈到高尔夫运动与休闲及体育经济的关系时,余钢讲了一个例子来表明他的观点:《新财富》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地区的GDP和当地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与质量呈正比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纪人才不多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O.57%,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5%水平相比较,我国的整体水平还十分落后。而谈到高尔夫产业的贡献率,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高达20%~30%,而我国却不足0.5%。”余钢同时指出:“这是差距,也是中国高尔夫产业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余钢断言,高尔夫作为世界第三大体育运动,随着其回归奥运,高尔夫运动必然在中国迎来迸发式的发展,这也必将对我国的体育经济产生巨大推动力。另外,随着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不断增加,以及这一运动的加速普及,高尔夫在中国将日益朝着平民化的趋势发展,未来,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消费人群将非常可观。

突破人才瓶颈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谈到高尔夫球场设计人才培养与国外的差距的问题上,余钢的表情显得有些许严肃:“设计师是高尔夫球场的灵魂,而人才因素正是制约中国高尔夫发展的一大问题。高尔夫设计在中国慢慢崛起,这期间设计人员也在不断在成长。高尔夫球场设计在中国没有学院,没有文化根源。目前的球场设计师大部分都是在高尔夫球场各个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其中有做草坪管理,有给外国设计师做翻译的,也有像我一样从事建筑设计的,还有高尔夫球员等,这些人在高尔夫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从不同行业和职业接触高尔夫后转向球场设计。”

这是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崛起的过程,但是由于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整个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和观念都不成熟,未来对中国设计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余钢很有信心,他认为中国人聪明、勤奋、智慧,对中国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都比较了解,中国设计师想追上世界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设计理念、管理思想,充实建造等方面的知识,提升高尔夫发展背景与文化素养,做到本土化和专业化相结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设计师会迎头赶上,与国外设计师同台竞技,中国的高球设计企业会站在高尔夫设计的国际舞台上,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自然:打造高尔夫行业全程供应商

在问及新自然高尔夫集团今后发展战略时,余钢告诉记者:新自然是一个以高尔夫球场设计为龙头,集投资、建造、管理于一身的全方位综合发展集团。十几年来,除了球场设计之外,公司一直在做球场建设,设计团队和建设团队的互相配合,让新自然的运作优势在业界脱颖而出。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新自然已在设计、投资、建造、管理各个环节全程介入,他希望通过综合发展,使其设计理念的贯彻更加彻底,服务更加全面和完善,把新自然高尔夫集团打造成高尔夫行业的全程供应商。

此外,新自然一直以开放式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与国外设计师合作,承接国内外高尔夫项目,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设计和建设人才,把国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整个团队中,打造一个既具有国际理念又具备本土特色的综合设计团队。

在与余钢先生的交流过程中,记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在新自然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企业脉络和企业战略的把握一直是这支“高尔夫设计航母”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而今,通过不断创新产业模式,新自然已逐渐锻造出自己特有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尔夫行业民族品牌。

转载请注明来源:高尔夫产业:撬动城市经济的绿色杠杆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