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万身价”折射出微博公私界限模糊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70

||2011-04-09

“当你40岁时,没有四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北师大教授董藩在微博上对其研究生提出要求,引发网络热议。董藩随后又在微博上发表声明称,“那仅是对我学生讲的励志话。”

“四千万身价”之所以成为热闻,就在于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表达,和此前马诺的“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一样,触动了社会共有价值理念、公共道德伦理的神经。事实上,这样的表达,和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表达有着紧密联系,人们所接受和容忍的尺度也大不一样。

可以说,如果这样的表达只是在非公共场合即在一定的私域内,都自有其表达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无可厚非,人们不宜过多指责。董藩这句话,对学生讲讲是可以的,马诺的“名言”在朋友之间谈谈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我们经常发现,人们在私下里还会说出很多很出格的话,说了也就说了,听了也就听了。但这些话在公共领域表达,就麻烦了。

类似这样的个性化表达,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在公共平台上传播,其所产生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就与原有私域完全不同了。毫无疑问,它们容易给社会带来不太适宜的价值导向,会被认为社会认同这种价值观,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行为的盲从。正因如此,这样的个性化表达,也必然引来各方争议,价值观判官们也必然会作出价值评判。

和马诺完全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公开传播不同的是,董藩是在微博上发布这句话。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微博是公域还是私域?董藩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模糊了二者界限,其回应也验证了这一点。

应当承认,对于那些籍籍无名者来说,其微博基本只有他个人或朋友圈内人分享,一般社会公众不感兴趣,微博影响力基本等同于他个人在私域中的影响力。但是,微博有被人加“关注”和转发的功能,因而还潜伏着公域的属性,它会在某一个时点突然暴发,成为公共传播的平台。

微博成为公域,往往就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博主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个是话题有一定的关注度。这二者都是话题被转发传播的理由,都是使微博成为公共平台的原因。董藩作为博主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话题又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因而其微博就成事实上的公共平台。遗憾的是,董藩把微博当成了和学生课堂一样的私域,把对学生的私下讲话发到微博上,由此引起公众关注争议也就不可避免。

“四千万身价之争”告诉我们,公众人物不可把微博当成完全的私人领地而随心所欲。同时,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微博上的个性化表达,微博有多大的个性化表达空间,如何把握微博的公私界限,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千万身价”折射出微博公私界限模糊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