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助人方式:脑力全开领导力

    |     2017年7月14日   |   2017年   |     评论已关闭   |    1778

初春乍暖还寒的周末,一年一度的母校中欧GEMBA(EMBA国际班简称)校友返校日活动把我们吸引到美丽的校园。老同学相聚,格外亲切,新朋友相见,亦不陌生。因为学习而相遇的感觉,质朴,单纯,轻松,令人期待。

 

去年的返校日学校邀请IMD教授乔治·科尔里瑟教授主讲《安全港领导力》,触动了人性最深层的情感和信念,让那些柔软的真实情境浮现出来,巨大的凝聚力让人心彼此相连、产生共鸣。期间数次为看到和听到的饱含情感、充满人性力量的故事泪奔。

 

昨天一早,在石化厅走廊遇见老同学的同时也见到了今天的演讲嘉宾ScottHalford。他身材匀称而挺拔,面带灿烂的微笑,倾听和讲话时都非常专注和兴致勃勃。配带的眼镜框架混合着孔雀蓝和淡雅的紫色,领带则是金黄色打底配孔雀蓝小图点缀,看上去非常的优雅和帅气,时尚与学术范儿相得益彰。作为第一次来中国的畅销书作者,他有多重身份:艾美奖获奖作家和纪录片制片人,演说家以及商业咨询顾问。他是脑力全开领导力、创造卓越成就心理学,以及情商和思辨思维及影响力方面的专家。

 

好的演讲的重要标志是故事精彩、打动人心。在去年科尔里瑟教授高起点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对Scott的期望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的大脑究竟有多么神奇?大脑的能力与商业领导力有何关联?我们今天来参加学习后会有哪些收获?我今天会流泪吗?在开场前走入演讲大厅的那一小段路上,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

 

Scott果然不负众望,他幽默而生动的演讲风格引人入胜,让我们忽尔捧腹大笑,忽尔陷入沉思。他经常采用的互动方式是做游戏、讲故事以及提问。

 

我先转述两个听到的小故事,并使用第一人称。故事的信息准确度在90%左右,误差部分可能来自我自己在倾听过程中因为全身心的沉浸而忽略的一小部分,希望大家海涵。

 

故事一:我的写作老师

我在大一时选修了一门写作课程,同班皆为高年级同学,我对自己的表现有些忐忑。我们的教授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女老师。我们每周交作业后她都仔细阅读、批改,并附上对每个人的反馈和建议,但是她从来不在周作业中给我们打分(ABCD)。第一周作业交上去后我收到她的反馈,她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我的作业,并鼓励我说我有不错的天分,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新的进步。在她每周的鼓励下,我不断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她,希望在这门功课中收获好的成绩。直到学期末,她汇总了我们所有的作业,然后给出了每个人的成绩。我拿到的是“D”。

 

我几乎崩溃,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不敢把这个结果告诉父母,暗暗希望他们关注我的另外六位兄弟姐妹,不要问我这科的成绩。我去教务处希望与老师沟通,改变这个评估结果,不然我申请的奖学金极有可能会泡汤。由于她即将退休,我辗转周折终于找到她,敲响了她的门,希望去向她 “讨个说法”。

 

见到她后,我情绪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委屈和不爽,带着些许愤怒,而她则一直面带微笑,听我说完最后一个字后慢慢地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出了下面这番话:“我注意到你是这个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你在课堂上活跃、热情,每次交上来的作业都有进步,也有不错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给你的反馈都在欣赏你的才华,并鼓励你继续努力。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会给你一个‘A’。我注意到你每次都是在上课前的一个半小时赶着完成你的周作业,你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过得去的品质。但是,如果你更重视这门课程,稍微多花一些时间,用心去钻研和打磨你的作品,你的水平一定比现在高出很多。这就是你和那些获得‘A’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我希望你可以理解我对你的表现做出这样评估的理由,也希望你可以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学习的真谛。”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得到“D”的原因,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学习的初衷,究竟是为了完成作业获得老师的点赞,还是发自内心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是后者,我为什么不能更加投入,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学习和创作的空间呢?

 

从此,我放下纠结的情绪,开启了对学习的“敬畏模式”。N年之后,我参加了“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封信并读给TA听”的活动。我第一时间想到这位老师对我的影响,真诚地给她写了一封感谢信。当我想方设法找到早已退休的她的信息后,却得知她已经去世。我很遗憾,也很伤感,找到她的儿子,把这封信读给他听,希望他可以代表妈妈倾听我的心声。我在信中讲述了这段经历,她对我的影响,以及后来自己的转变,包括人生的改变,读罢这封信,我们两人都泪流满面。

 

故事二:我的父亲

我的妈妈和我们七个子女一辈子都努力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爸从“不苟言笑”变得更加情感外露和社交自如。然而这太艰难了,他天生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工程师,与人沟通时的回应常常是“嗯嗯,呵呵,是啊,不是啊”等等惜字如金的风格。

 

我的三个哥哥去读大学后,家里剩下我们四个小的,老爸的少言让我们终于忍无可忍,想到一个恶作剧的点子,悄悄地为他报名参加“年度最佳老爸”的评选活动。他当然对此一无所知,而我们也没指望他可以入围。

 

在提交参选者介绍时,我们这样介绍他:“我们的老爸收入普通,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没有给我们很多零花钱让我们大手大脚去消费,他甚至不苟言笑,在家里很少大笑,更不曾给我们讲各种幽默的段子和笑话。但是我们的老爸却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在五点半下班后回家陪我们吃晚餐,参加每个孩子的各种运动,陪我们外出,从不缺席我们在学校的各种重要活动,他每天都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觉得他是一位好爸爸!”

 

我们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当选了“年度最佳老爸”!我们没胆去告诉他这个消息,他一定会惊呆的,只好请主办单位的记者上门去告诉他。记者带着采访任务敲开我家的门时,老爸刚好小酌完一杯啤酒。老爸是不注重社交的,因此他也没有给人开门的习惯。记者敲门后我们去开门,带他进来,毫无悬念地,当记者向老爸宣布他获奖的消息时,他毫无表情,好像这件事是外星新闻一样。直到记者坚持要采访他,并请他说说自己的孩子们时,他才慢慢开始讲述他眼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我惊诧于他如此细腻而完整地再现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小事,那些连我们自己都几乎记不清的小事,在他的讲述中栩栩如生,历历在目,饱含深情。原来老爸一直以一种全程参与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无声地观察和记录了我们成长的分分秒秒。他默默无闻地陪伴我们,就是天底下最无私和伟大的父爱!

 

讲到这里,两行热泪已经从Scott脸上慢慢滑落下来,因为他的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在回忆这段珍贵的往事时,仿佛与在天堂的父亲又促膝相坐,安静地共享了几分钟温暖而无言的父子时光。这样的时光让他沐浴在美妙的父爱之中,这种感觉从来就没有离他而去过。坐在听众席中的我们也有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全情投入”的道理,那么第二个故事则是“全情陪伴”的榜样。我们在生活中每天多少次可以做到这样两个“全情”?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神奇,它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呵护,才可以真正做到“全情投入”地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并“全情陪伴”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两个故事分别是Scott在上午下课前和下午结束前讲述的,故事把我们的心紧密相连,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分享的兴致。以下是学习笔记中印象比较深刻,且有助于反思自己生活和习惯的要点,与朋友们共享。

 

人类的大脑在25岁才彻底完成发育,从30岁开始就逐渐退化。在30~39岁期间,大脑功能退化的速度很慢,偶尔出现小问题也容易很快恢复。在40~49岁期间,记忆力下降。50岁以后记忆力下降日渐严重,大脑明白需要不时地向外求助,于是人的性格渐渐变得温和友善,不再急功近利。

 

我们的大脑是具有社交能力的,人类通过互助而发展。大脑每天产生七万个念头,始终在专注于当下和警觉于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一心多用是效率低下的表现,在追求高品质结果的时候非常有害。长期的一心多用会影响智商水平(对男性尤为如此)。

 

神奇的大脑有五个层面的特点,简称五个“C”,它们自下而上依次为:

 

一、Certainty/Consistency: 确定性/一致性

大脑对确定性的和一致性的东西感到最为舒适,虽然大脑喜欢确定性,但它依然乐于在变化中通过学习求得发展。大脑坚信“行动大于语言”,也就是说当一位领导者没有践行自己的承诺时,很快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自己的信用。

 

二、Choice: 选择

大脑需要有选择的机会,才不会过度焦虑。希望一个正在玩玩具的四岁孩子准备睡觉,不是马上要求其放下玩具,而是提供几个选择:你想三分钟后,五分钟后,还是十分钟后睡觉呢?

 

三、Control: 掌控

大脑需要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优势,并对过程,关系,状态和结果有所掌控。

 

四、Completion: 完成

每完成一个任务或者项目,就打一个完成勾,大脑需要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五、Context;情境

大脑对体验式的经历印象深刻,而对纯粹的内容则容易淡忘。讲故事容易让人理解思想和观点,比方说当我们聊起巴黎这个话题时,去过的人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自己身处巴黎的情境和感受,而没去过的人则会依照听到别人描述的样子去想象各种场景。经历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经历中反思,并与他人分享,是大脑保持活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写下来的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写,远远比敲击键盘记录更加令大脑印象深刻。

 

既然大脑如此神奇,那么,如何保持它的活力和生命力,并有效地训练它成为高效能的生命指挥部呢?

 

Scott分享了五类基本的健康贴士:

 

一、充足的睡眠

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大脑恢复活力的保障,熬夜的习惯会让大脑处于僵化甚至机械的状态,因为得不到休息和恢复,大脑处于低能量状态,无法应对高级和复杂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成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的“机械脑”。

 

二、均衡的营养

大脑容易疲劳,而且注意力容易涣散,在清醒状态下,每一小时专注的状态对应四小时涣散状态。所以一天的宝贵时间很容易流逝,其中真正让大脑处于专注的时间更是有限。每一两个小时通过补充一些干果,苹果等小食可以解除疲劳,恢复清醒。苹果比咖啡更能提升大脑的活力。

 

三、适当的运动

运动是在大脑指挥下的全身活动方式,它有助于提升身体机能,让大脑感受兴奋和愉悦。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要过度,劳逸结合很重要。

 

四、足够的刺激

战略性思考,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培养一个新的爱好,解决一个复杂的难题,去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活等,都是刺激大脑应对新的挑战,不断思考和创造的机会。

 

五、合理的压力管理

大脑处于压力下的信号很明显,那就是情绪失控,感觉焦虑,易怒,失去耐心。经常放空大脑,在工作中及时小休,望着窗外发呆,有规律地冥想,大笑,切换状态,与人聊天互动等都会帮助大脑减轻压力。

 

Open Orders (未竟任务)是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启了任务,然而迟迟无法完成,比方说新年宏愿要开始运动,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比如工作项目铺天盖地,开启时雄心勃勃,过程中各种拖延,结果是难以如期交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脑都更愿意在“今日事,今日毕”,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的状态下工作。

 

那么,当生活中各种“烧脑”,“虐脑”的情况发生时,该如何应对,保护和善用大脑呢?

 

Scott提出了五个“D”的解决方案:

 

一、Do: 行动

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果断采取行动,如果任务太大,可以适当分解为可操作执行的阶段性小任务,达到完成和打勾的状态,及时给大脑胜利的信号和喜悦的鼓舞。

 

二、Delegate: 授权

针对自己无法亲自去做的事,可以通过授权或者合作,调动资源,让行动尽早发生。这一点在管理中尤为重要,特别是管理者面对各种未竟任务时,如果不能够信任和放手,无法调动有效资源去授权,所有重任自己扛,最终的结果是任务拖延或者失败,与此同时大脑在“被虐”中效能低下,怨声载道,更为严重的是大脑的疲劳会带来压力重重的心理焦虑,躯体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三、Delay: 延期

无法马上行动和授权的任务会被自然延期,延期的好处是可以重新调整之前不够现实的计划,重整资源和步骤,继续完成。延期的风险是没有期限,让一件重要的事无人认领,无法发生,影响大局。

 

四、Discard: 舍弃

“拖得过初一,拖不过十五”,未竟任务成为鸡肋,消耗资源,大脑欲罢不能,弃之可惜,一边焦虑,一边无奈,此时,是了断的时候了,舍弃未必是失败,重新规划,减少未竟任务的数量,提升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解放大脑,轻松地快步向前。

 

五、Dream: 梦想

对于那些向往着在未来发生的事,如果在前面的四步中都找不到北,那就说明当下这件事既无法实现,也不愿舍弃,也许移入梦想清单,让这个目标在未来依然有实现的可能。

 

五个“D”的思维方式帮助大脑聚焦于当下可以确定和掌控的事物中,让完成任务成为重要的驱动力和成就里程碑。于此同时,极大地解放了束缚大脑的各种无可奈何的桎梏和无法行动的借口。

 

这里,我想分享几个Scott在课堂上提出的反思型问题,送给各位朋友,看看你的大脑是否处在清醒、给力、活力充沛和创意饱满的状态。

 

反思一:你在工作中带来的最有价值感的一件事通常是什么?

 

反思二:你在工作中以及生活中最容易被惹怒的事件主要是哪些?请按照强烈程度打分(1~10分)

 

反思三:列出“未竟任务”清单,按照5“D”分类,并设计未来一周的行动计划。

 

反思四:找出一件事是你当下自己不想做,但是需要(不得不)做,并且你是唯一可以做这件事的人,看看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Scott在总结时特别强调一个好的高效有凝聚力的团队通常具备三个特点:成员之间彼此公开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故事;他们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社交互动活动;成员中男女比例比较均衡。

 

为彼此互相创造意义(Significance)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在职场中,生活中,人际关系中,婚姻和家庭中,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大脑“全情投入”和“全情陪伴”,当然,当大脑在张弛有度,充满爱和好奇的状态下,会更加自主地学习和保持活力。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中欧GEMBA带给我们的精彩返校课程,期待明年再次回母校与朋友们一起学习,给大脑充电,为母校加油,与朋友们共同进步!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7年4月刊;本文作者张琳,作者单位为高管教练和领导力发展顾问,ICF PCC

转载请注明来源:教练,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助人方式:脑力全开领导力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