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服务开始“向上漂移”:商业契约被治理逻辑挤压的隐形危机

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不被察觉的变形。原本以“服务”为本的行业——银行、运营商、第三方平台——悄然开始承担本不属于它们的角色:审查者、裁决者、行为管理者。
这种变化看似细小,却是现代服务文明结构性的退潮。它有一个专业名字:
服务职能向治理职能漂移(Service-to-Governance Drift)。
壹|银行不再只是银行,它正在变成一个“意图审查机构”
在契约世界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再简单不过:你托管资金,我提供支付。
你履约,我履约。但今天的现实变成:
•你取钱,要解释“用途是否合理”。
•你转账,要提供合同、发票、对方公司证明。
•你汇款给父母,可能被系统“风险拦截”。
•你正常经营的对公账户,被要求说明业务背景。
银行从“验证身份”,转变为“判断你的动机”。而判断动机,本质是一种治理权力——不是服务权力。
银行不是公安。银行也从未获得法律授权可以“裁量你的资金去向是否正当”。这种由“风控名义”衍生出的扩权,正是服务行业治理化的典型起点。
贰|运营商不再只是提供通信,它开始决定你是否有通信资格
运营商与客户的关系也极其明确:我付费,你提供网络;你提供网络,我自主使用。然而近年来:
•手机号因“涉诈异常”被停机。
•出国采访收到系统电话要求“解释意图”。
•从尼泊尔回国后,手机号被“保护性关停”。
•未经授权的“异常识别”可能导致全家号码冻结。
运营商的安全机制从“提醒”变成“裁决”:
你是否能通信,由我判断。
通信权是极其基础的现代权利,而运营商是商业机构,它不是行政主体,它没有执法资格,它应当无权开启“准入审查”。
当商业服务者开始掌握“公共裁量”,当风控算法开始替代程序正义,这是治理逻辑渗透服务体系的危险信号。
叁|互联网平台:从账户服务者变成用户行为的“数字法官”
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社交平台等第三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涉风险”即冻结账户,而不必举证原因;“可疑行为”即限制支付,而不说明规则;发布内容“不合规范”,但具体规范不公开;平台可以判定“严重违规”,但无需承担错判责任。
平台从技术服务者变成行为规范的裁定者。
它们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执行规则,
却没有任何外部的制衡机制。这种平台治理逻辑的扩张,正在压缩个人的合理自由。
肆|为什么说这三者正在共同形塑一种“治理化服务生态”?
因为它们有共同特征:1. 拥有对用户的“限制权”,但是缺乏“错判责任”:2. 可以对用户动作进行“意图审查”,但却不承担审查后的后果;3. 拥有触达用户生活核心系统的能力(钱、通信、账户),但并未获得足够的公权监督。
这本身就走向了未来最具风险的治理模式:以服务者的名义行使裁量权,以风控系统的算法代替程序正义。
伍|为什么必须重申:商业服务者不能管人
原因有三条,缺一不可:
① 服务是契约,不是治理。契约的边界是清晰的:我买服务,你交付服务;我承担风险,你不替我决定人生。
② 服务者不具备治理之“法定性”。治理权力只能属于法律明确授权的主体。银行、运营商、平台都不是行政机构,没有权力决定谁是风险人、谁应被限制。
③ 服务者不具备治理之“责任性”。审查权和承担责任必须对等。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服务者可以冻结、停机、拒绝;
但错冻、错停、错判,却无人负责。
这是最麻烦的制度结构:权力扩张 + 责任缺位。
陆|现代服务文明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
一句话概括:服务的温度可以上升,服务的权力不能膨胀。银行应提醒,不应审查;运营商应保护,不应裁定;平台应服务,不应裁判。
一旦服务行业集体滑向治理逻辑,整个社会就会从客户社会悄然滑向管控社会。而滑坡,往往就是从“善意”开始的。
结语|真正的文明,从克制开始
我们当然需要反诈、需要风控。但我们更需要清醒地看到:治理逻辑可以有边界,契约精神不能被牺牲。
服务行业的力量,来自技术,来自规模,来自触达深度。但它真正的文明厚度,来自于——克制。
《客户世界》创办于2003年1月,是中国客户服务与数字运营行业的旗帜媒体。本文作者袁道唯为本刊总编辑,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当服务开始“向上漂移”:商业契约被治理逻辑挤压的隐形危机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