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平台化革命”

    |     2019年5月30日   |   场景研究   |     评论已关闭   |    1581

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畅销书《平台革命》一书中指出。

一组数据也说明了平台经济的强大力量。目前全球15大互联网公司均采用平台模式运行,全球最大100家企业中,60家的主要收入模式也来自平台模式。德勤更是预计,中国平台经济的规模将会在2030年突破100万亿。

在这股浪潮中,银行业的平台化也渐行渐近:越来越多银行对经营模式进行改造,业务线上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一些先进的同业已经形成了平台化服务的能力。

这一次,平台革命会不会发生在银行业?哪类银行更容易胜出?

平台银行异军突起

  在互联网等领域,平台化的结果几乎等于“赢家通吃”。

放眼银行业的地盘,也被互联网巨头冲击着。如果银行不主动往平台化方向转型,结果就是“被颠覆”。

在行业大分化的背景下,不少银行开始运用平台理念转型,无论是“交易银行”“生态银行”“开放银行”等概念,背后都有平台的思维和理念。

也有银行明确提出打造平台银行。如早在2018年浙商银行就提出了“打造平台化服务银行”的目标,并在2019年进行了全面布局。

在银行业探索平台化的过程中,一些银行形态在慢慢消失,一些银行形态在进化,甚至异军突起,探索出更多的创新路径。

业内有将商业银行主流平台化服务模式总结为六大类

一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等对公业务的平台化服务模式。这方面,以交易银行的平台化为代表,如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都在布局平台化经营,其中浙商银行则除了公司板块更早采取平台化服务方式外,在大零售板块、同业金融市场板块也在运用平台思维加速业务模式转型。

二是基于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平台化服务模式。有的银行是全面合作,例如工农中建四大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展合作,有的是共建平台,如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发起百信银行。

三是基于外部平台联动的平台化服务模式,深度切入某细分场景。

四是基于API拓展的平台化服务模式,即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基于 API的平台化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同业尝试,让商业银行能连接更多的外部资源与场景。

五是基于自建平台的平台化服务模式,以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务”等为代表,商业银行建立自身的交易场景。

六是基于跨界生态圈的平台化服务模式,整合和盘活生态圈内资源。例如建信金科提出的服务金融同业,打造开放的共享平台,输出管理咨询、系统建设、平台运营能力。工银科技也希望将自身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加快向外扩展延伸。

从过去的独立运营、重线下,到现在的跨界、重视线上线下融合、建立生态圈,都需要银行建立平台化的思维。这既是银行吸收互联网的优势完善自身,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也是银行回归行业初心的一次自我进化。

平台化能带来什么?

   平台化服务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真银行”的实践:它不是简单的线上化,而是一个“科技+金融+行业+企业”的综合体,是对传统银行功能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平台化服务时代,银行的商业模式变得更丰富:不是单纯地给客户提供信贷资金,而是连接了资金方、需求方;银行的服务边界也延伸了,实现了增信、撮合、技术支持等服务的创新,拓展了盈利纵深空间。

浙商银行的易企银、应收款链等平台,即是银行平台化服务的典型案例。

先来看看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能做哪些:核心企业签发的区块链应收款在上下游商圈内流转,可随时对外支付和融资,实现圈内的“无资金”交易,减少产业链条上企业总体的外部资金需求。

有这样一家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富通集团有限公司,其光纤光缆产品产能规模位居细分行业前三、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主要供应商之一。不过,富通集团的上游企业主多为中小企业、较为分散,存在应收、应付账款两头多的难题。

该浙商银行的应收款链平台发挥作用了。

2018年末,浙商银行为富通集团创新设计了应收款链平台“H+M+m”专项授信业务模式。

第一步,根据中国移动 (H)与富通集团及其子公司(M)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浙商银行,来核定富通集团(M)可用的平台管控额度,用于为富通集团签发区块链应收款。

第二步跟富通集团认可的小企业服务商(m) 有关。以其中的杭州富春金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富通集团以付款人模式签发区块链应收款,由富春金泰进行承兑、富通集团提供企业保兑;富春金泰收到经富通集团保兑的应收款后,向浙商银行申请保兑,占用富春金泰(m)的专项授信额度,实现了该模式项下的首个小企业授信落地。

在上述业务模式中,富通集团(M)作为保兑人,占用富通集团平台管控额度;富春金泰作为用信人,占用“H+M+m”授信项下的专项授信额度。

该创新模式实现了多赢,引入了富通集团下游客户中国移动各省级公司的优质应收账款质押作为增信措施,盘活了核心企业富春集团的应收账款、增强了保兑能力,又创新“H+M”专项授信模式,帮助上游小企业m缓解了融资困难。

不难想象,这一服务模式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提升浙商银行的获客能力,获得更多中小企业的业务机会。也推动着浙商银行实现平台化服务上“能领先半个身位”的目标。

平台化革命的“道与术”

   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不应只拘泥于产品、服务等技术层面,理念、机制之“道”的长远构建,或是真正的挑战。

具体到商业银行的平台化转型,也是如此。商业银行平台化经营的实质,其实在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理想状态下,平台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各参与方既互为入口、互相赋能,也互利共生、各取所需,一站式地解决结算、融资、理财等共性和个性的金融需求。

这就要求平台的搭建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共享和利他精神,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真正嵌入构建平台的每个环节。一言以概之,只有帮助平台上的每个人都变得强大,平台本身才能强大。

比如在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核心企业(富通集团)通过“分享”自身的信用,既盘活了沉淀的金融资产,也理顺融通了供应链关系;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贡献了流量,收获了低成本的银行融资;而作为这一平台服务的免费提供商,浙商银行也极大提升了获客能力,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类似的平台化创新绝非易事。银行平台化服务的内生机制和良性循环,背后是一系列的制度化创新、流程再造、跨部门协同甚至利益重新分配。

此外,平台化服务,还需要银行业拥有互联网公司一样的速度,持续迭代创新。显然,这取决于银行在金融科技转型上的投入力度。先行者如平安银行近年来科技投入持续保持近20%的年均增长率,2018年其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98%,值得同行学习。

因此,无论是内生机制的构建还是真金白银的投入,都意味着银行的平台化革命最根本还是在于理念转变。只有把平台化服务提升到统领银行全部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将平台化理念贯穿于整个银行经营过程,而非流于某种普通的业务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轻金融认为,在银行的平台化角力中,理念、机制创新能力强,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的银行,更容易在行业分化中崭露头角。谁能从各种眼花缭乱的模式中找准方向并坚定推动,谁就有可能获得领先优势,蜕变成平台化时代的“真银行”。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转载请注明来源:银行业的“平台化革命”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