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的四次嬗变

    |     2019年6月10日   |   场景研究,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441

从萌芽到办公自动化, 从“三金工程”到政府上网, 从单向应用向全面发展, 从各自为政到统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之路。

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 网络执政成为彰显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电子政务不仅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战术工具, 更是夯实网络强国根基的战略举措。电子政务的概念是广泛且变化的, 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其主要内涵也不尽相同。我国电子政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 迄今为止经过了近40年的历程。纵观历史, 不难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领域基础设施普及到统筹全面推进的发展之路。

从萌芽到办公自动化 (1981年—1992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从事政府信息化的机构逐步建立发展, 相应的人才队伍逐步形成。1981年, “六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在政府管理中使用计算机。1983年, 原国家计委成立信息管理办公室, 负责国家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以及相关总体方案、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的研究工作。1985年,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自动化专业组, 开始拟定中国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规划。1986年, 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国家经济信息中心。

到“七五”时期, 我国建设了包括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十余个信息系统, 43个部委建立了信息中心, 中央政府安装的大中型计算机已经达到1300多台、微机超过3万台, 建设数据库约170个。此阶段“电子政务”的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来, 政府信息化多以“办公自动化”为表现形式, 旨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政府内部进行相应的政务工作, 提升政府机构自身信息分析能力, 这些为政府的电子化建设管理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从“三金工程”到政府上网 (1993年—2000年)

1993年, 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 我国启动了“三金工程”, 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的建设。1999年, 国家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 目标是争取在2000年实现80%的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163/169网上建有正式站点, 并提供信息服务和便民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管理处统计, 在“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之前, 国内登记注册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域名已有800多个, 其中已经投入使用的有200多个。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 不到2年的时间, 全国政府网站建设范围已经延伸到乡镇级政府, 并开始向社会发布政府部门信息, 有的还尝试提供在线服务, 极大推动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专网、业务系统建设开始逐渐铺开。2000年, 我国将“电子政务”列入“十五”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正式拉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大幕。

从单向应用向全面发展 (2000年—2013年)

自2000年以来, 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电子政务方面的建设, 政府网站在规划、内容建设、功能性、互动性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真正开始了政府网上办公的实质性应用。在这期间, 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几经更换, 相关制度文件相继出台, 业务应用日趋丰富多元。

我国电子政务的四次嬗变

图1 2002—2013年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政策文件日益完备

国信办的成立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2001年—2006年期间,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连续开了五次会议, 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 》、《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若干个重点文件, 涉及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安全、信息资源、信息化战略、电子政务网络和总体框架等。

这些重要文件的发布奠定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框架, 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日后推进电子政务发展起到了巨大指引作用。自2008年工信部承担国家电子政务推进工作以来, 推动印发了《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为电子政务工作扎根基层、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 工信部发布了首个《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提出了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主线, 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 引领电子政务走向了一条立足国情、讲求实效、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

业务应用日益成熟

这一时期, 我国电子政务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快速推进:启动了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全面推进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网站建设。启动了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开启了金关、金财、金盾、金审等“十二金”工程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市政管理、应急救灾、公共安全等业务主题, 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新技术应用情况比较显著。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 多数政府部门政府网站都推出了手机版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政务服务APP应用等。后期随着微信普及推广应用, 政务部门都纷纷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从各自为政到统筹推进 (2014年至今)

尽管工信部在负责全国电子政务推进期间做了大量工作, 但受限于全国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机制复杂性, 推进起来困难重重, 尤其是在统筹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落实实施方面缺乏有效抓手, 电子政务工作处于碎片化状态, 大多散落在各个垂直部门。2014年2月, 党中央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推进。此后, 与电子政务统筹推进相关职能从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划拨到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由该局负责统筹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发展工作。

自2014年以来, 中央网信办通过出台顶层设计方案、建立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等方式, 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推动全国电子政务发展和推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央网信办、中办、国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围绕电子政务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电子政务工作重点。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各级政府由“网络通”“数据通”向“业务通”方向转变。

截至2018年4月, 通过国家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建立了71个部门、31个地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摸清了71个部门、5000个信息系统的家底, 消除了2900个信息孤岛, 构建了涵盖53万多项目录的数据资源体系, 打通了42个垂直信息系统, 发布了508个数据服务接口, 初步疏通了20个重点领域的堵点问题, 支撑数据共享交换超过305亿条次, 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共享难问题得到有效改变。

图2 2016—2018年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整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办事服务由“群众跑”向“数据跑”转变。

国家针对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大力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推动线上线下集成融合, 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审批 (审查) 结果等信息, 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过程留痕, 并推动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 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据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8年12月, 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 占整体网民的47.5%。

电子政务走向何方:数字政府?

多年来,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条块分割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模式造成了网络分割和信息孤岛, 严重阻碍了各类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影响着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电子和政务融合深度不够, 电子政务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制约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三是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共建共享、集约建设的电子政务投资建设体系尚未形成。四是基础数据库、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基础配套资源服务滞后, 使得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受到众多条件制约。

为了解决地方电子政务管理机制不顺、信息系统整合不足、业务协同水平不高、政务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中央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 围绕建立统筹推进机制、提高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电子文件在重点领域规范应用五大方面共十三项具体任务进行重点探索, 力图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形成一批可借鉴的电子政务发展成果, 为统筹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积累经验。

数字政府成为电子政务发展新趋势。伴随着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数字中国建设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广东、广西、山东等地提出了建设数字政府的发展目标, 在项目管理、投资审批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归口管理, 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有的地方甚至将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主力军——政府信息中心全部撤销, 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组建属地公司, 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实施分离, 一方面提升政府对电子政务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电子政务落地实施能力。

未来,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深度应用, 数字政府将成为更多地方政府的建设目标, 以自动化实现秒批、以区块链实现数据可信交换、以智能机器人实现客服咨询将不仅仅只是某个政府的一个应用, 而是未来所有政府的标配, 推动电子政务逐步走向机制顺畅、数据融通、集约高效的发展轨道。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8年05期    作者:王伟玲

转载请注明来源:我国电子政务的四次嬗变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