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     2015年7月12日   |   2007年   |     评论已关闭   |    1559

客户世界|张佑佶|2007-06-05

排班系统的需求源自于运营规模扩大和便于座席代表管理的公平与公开,目的在于提升运营效能,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和提高座席代表工作满意度。在呼叫中心规模未达到50人之前,一定具备简单的班表,工作表单由人工排定,如果有换班或是优先选择的状况,都是经过班长和座席代表沟通协调之后,手工调整班表。至于是否公平,是否符合工作量或服务水平,答案仅仅存在于负责排班表的班长或是专责人员的脑海中,这在人员和绩效管理上容易出现问题。

排班系统并不是魔术盒,它不会自动告诉你该怎么设定不同时段的班别,每个班别又该有多少人,它只是一个工具,因为呼叫中心都是从小规模开始慢慢增长,经理人对于如何管理座席代表以及能够监控服务水平有其一定的经验累积,当规模扩大到50人以上的时候,已经不是做什么(WHAT)的问题,而是如何快速做好(HOW FAST)的问题。排班系统一般具有几个功能:

1. 预测呼叫量和人员总数
2. 设定运营管理规则
3. 班表排定以及发布
4. 实时监控人员与服务水平
5. 人员及报表管理

透过以上先进的技术能够协助经理人快速而且极佳的将50人以上规模呼叫中心的排班工作做到位。下面将逐一说明:

1、 第一项工作其实属于统计学范畴。预估未来最佳的方式就是了解过去,过去的呼叫量和平均通话时长数据越多、越细,未来的预估就越准确。最低要求必须有细分到每个小时的历史呼叫量和平均处理时长数据(注意,并非“通话”时长,否则会低估人力需求)。如果有根据不同被叫号的不同分组,最好能够分开。更好的系统能够预测到每一刻钟(15分钟)的呼叫量。如果历史数据存在不稳定性,出现间歇性的峰谷值,则可能在预估未来的时候会造成不准确,尤其是如果近期存在市场活动,经理人应该要随时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排班系统是工具的道理。对于需求的人员总量,也可以做一个初步预估,相对于现有人员数量可做比较,看是否相差太多。传统上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被应用在服务线是适当的,而使用所谓的“二郎”(Erlang C)或是其他的方法(CCS)没有太大差别,但是比较完善的设计还会包括多媒体接入的邮件处理量以及技能分组的人力配置,毕竟将近一百年前的“二郎”无法预知百年后呼叫中心可以同时处理多渠道以及配置多技能座席代表。分析历史数据可以运用高级统计方法,譬如探索式数据分析法(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可以建模区分长期趋势(Trend),季节性(Seasonality)以及随机变数(Random Variable),但是其限制条件为企业的成长和运营从过去到未来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否则建模就失去意义。还是回到那句老话,工具是要经理人善用的,不是万灵丹。

2、接下来,系统要从管理者得知这个企业的呼叫中心要如何运营管理。每个企业的文化和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将这些参数建立在系统当中,才能对症下药。譬如班表的天数是以月为单位还是以周为单位;是否24小时运营;每个班次的时段是8小时还是9小时;吃饭时间多长,大约在那个时段;茶歇时间是否算是上班时间,要多长,要分几段;开会、培训是否视为上班,以及每人每月最高小时数。还可以自定义其他活动类型,有几种不同的班别(隔一小时还是每15分钟),人员每周工时多少小时,连续上多少天的班要休息一天,休息日与周休日是否要重叠,怎么重叠,每个月要休息几天,是否自动计算应休的年休日,哪些人员只能上白天正常班(譬如说孕妇),哪些人员优先上大夜班(譬如说男性,家住近的),同组座席代表是否要赋予同一种的班别。多点运营的中心,可以设定权限给当地的专职人员看到当地的作息人员,但是设定权限给总部的经理人看到所有点的班次和人员。是否要让某些特定班别多几分种的溢出(譬如早上9点到下午6点,实际下线时间为6点8分,配合客户来电抓紧于刚刚下班的几分钟)。好的设计还会考虑是否呼入、呼出混合,如果在CTI中间件里面已经定义了座席代表的技能,可以通过接口直接汇入,这样,相关技能组的话务量就会直接计算落在这些人员的身上,以符合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服务水平的设定,人员和班别的配置将会依附于设定的服务水平而产生,直接将运营指标和生产环境挂钩,而不必依赖人为判断。

3、经过问题的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论述之后,能够将排班问题解决八成以上,最后还要经过班长或是专责人员反复的试排,直到得出一个最佳的组合,也就是利用最少的人力达到最大的服务水平,同时满足最多人员的班别需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满足所输入的班次人数和预估的最低需求人数,

解联立方程式S1a+S2a≧D1a
S1b+S2b≧D1b
S1a+S2a+S3a≧D2a
S2b+S3b+S4b≧D3b
 ┊

变数S1a=8:00-17:00VIP技能组的班次人数
S2a=9:00-18:00VIP技能组的班次人数
S1b=8:00-17:00WAP技能组的班次人数
S2b=9:00-18:00WAP技能组的班次人数
S3a=10:00-19:00VIP技能组的班次人数
 ┊

已知D1a=8:00-9:00预估VIP技能组最低需求人数
D1b=9:00-10:00预估WAP技能组最低需求人数
D2a=10:00-11:00预估VIP技能组最低需求人数
 ┊

即可获得每个技能组的班次最低限度需要安排多少人,这是单纯从数量上去解决,然后加入座席代表的各种上班需求和轮休要求,就得到供需平衡的一套班表。透过可视化图表和拖拉式移动人员,将话务量峰值极大化的覆盖,将话务量谷值尽可能的覆盖,这个功能强调于可视化的图形界面将每周、每天、每个小时的话务量和覆盖率呈现,便利经理人快速的调整,并视觉化的审阅调整的结果。并且定期的将班表透过企业网(Intranet)发布,如果有任何临时的调整,也可以实时的更新发布。个人也能够被通知看到属于自己的班表。透过分类色彩的可视化呈现各个班次、轮休、请休、开会、培训等等。组长也能够透过权限设置看到自己小组每个成员的班表。

4、通过与排队机和CTI中间件的数据连接,能够实现座席代表是否依照班表时间上线的实时监控(Adherence),还可以透过信息通知(Alert)的方式,随时告知经理人上线状况,是否需要做临时的人力调整。比较友善的设计是利用可视化图表和颜色标出异常状态,而且经理人可以自定义监控的条目以及满足异常状态的参数值包括延迟几分钟上线,几个人或是百分之几延迟上线,以及显示的标示颜色。更好的设计能提供设若(What if)功能,针对种种不同假设的前提条件(诸如服务水平低5%,或是座席代表少2个人,或是处理时长缩短10秒钟),进行虚拟试运行(Simulation),改变任何一个变数会对于整体运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作为回答企业在面临高度变化敏感的运营环境下,所因应可能得到的服务结果,更完善的提供经理人比较科学精准的先期规划数据。

5、换班及调班必须视为呼叫中心座席代表的一个常态需求,否则肯定会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好的设计应该具备工作流的观念和实现做法。从座席代表提出申请,相关座席代表的反馈,班长、组长或经理的审批,到回复通知申请与相关座席代表,自动更新班表并发布,必须环环相扣并且赋予时间的门槛限制实时反馈。针对调换或是班表需求冲突的情况,为了平衡运营效率和人性化管理,好的设计能够提供“调换需求冲突者,按年资排序”,甚且加上自定义的第二顺位排序标准,或是自定义排序顺位,因为企业以绩效挂帅的会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第一顺位排序。透过可视化设计以及企业内部网,可方便及友善地落实使用,不论对于更新系统版本或是班表版本,都能达到经济、实用、快速的商业目的。

排班的精髓其实在两句话,即“好排的班不好上,好上的班不好排“。笔者曾经管理过从12个人到1200人的呼叫中心,深切了解为何排班需要一个系统来操作。而系统就如同其他所有的软、硬件一样都只是让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就像开车一样,再好的车也得摸熟了才能发挥最佳效能,再差的车也有他自己的习性,都不是一坐上去就能轻轻松松的随心所至。功能上面,各厂家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却跟周边连接的排队机和CTI软件息息相关,尤其是如果想要达到上面第四个功能,得了解必须匹配的软硬件或接口是否已经在整套的解决方当中,否则还得要多花钱购买。另外,还要重视厂家能否提供足够的技术以及运营支持,特别是后者,因为产品在设计上大部分是以模块让运营者提供规则参数(好排),而班表是否符合大多数座席代表的需求(好上)则取决于规则参数设置的正确与否。必须要有实际运营经验的顾问,才能让这车好上路,又能够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排班系统在中国内地的应用还在起步初步,因为人力成本向来不是问题,尤其针对大型服务供应商而言,人员流动与招聘并不构成立即问题,但是随着WTO对外资金融业者的开放,将会引发下一波的人力流动,而呼叫中心向来是外资的强项,想必会对国内金融甚至电信移动业者资深且优秀的呼叫中心从业人员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量,大型服务供应商必须相对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配套的条件,而透过排班系统直接提供“好排又好上”的班表,对于企业以及呼叫中心人员不啻为双赢的途径。

排班系统在未来应该会朝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展,也就是将成本因素加入,例如加班规则和工资规定,如此即可将原有的工时、请/休假数据连同平衡计分卡一并计算,能够完整的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以最佳的成本达成企业对于客户的服务承诺。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07年5月刊;作者为亿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排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