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就业形势及其面临的问题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618

|杨鹏飞|2007-08-3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上比较强劲。先是由中国、印度、巴西的带动,然后是美国经济的恢复和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衰退,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从而为世界就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06年末,全世界15岁以上的适龄劳动人口中,工作人口达  
29亿,这一数字比2005年提高了1.6,比1996年提高了16.6(本文数据主要参考国际劳工组织2007年1月《Global Employment Trends》等资料)。在工作人群中,每天不足1美元的低收入者的份额从1996年的54.8降到了2006年的47.4,有力推动了世界反贫困工作。 
 
  在就业增长中,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最为突出。服务部门雇佣的人员数量,从1995年的34.5,增加到2006年40,第一次超过农业(2006年农业雇佣人口为38.7,工业为21.3),成为第一大就业部门。目前,在美国,服务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2/3,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服务部门也成为明星部门,吸纳了大量就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尤其是服务外包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会,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 
 
  但是,世界就业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失业数量依然庞大。虽然近年来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就业人口数量超出以往,但是,由于世界人口总数的增加和就业创造的不足,失业人数同样也为历史最高点,达到1.952亿人,全球失业率为6.3。 
 
  2、工作穷人现象依然严重。所谓工作穷人,是指从事全职工作,但家庭人均生活费每天低于2美元的人。目前全世界仍然有这样的工作穷人13.7亿。他们从事着低产出、低收入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体面、生产性的工作,就不能使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走出贫困。 
 
  3、特殊群体的失业现象严重,其中特别是青年和妇女两个群体。目前,全世界有8630万的青年失业,占2006年世界总失业的44,大规模的青年失业不仅对当下,而且对世界的未来留下隐忧。妇女的就业参与率1996年为49.6,2006年为48.9,远低于男性就业参与率为75.7(1996年),74.0(2006年),性别之间的差距明显。 
 
  4、就业的地区差异突出。在2005年至2006年间,世界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地区的失业率下降比较明显,平均失业率下降了0.6,2006年为6.2。2006年,东亚地区的失业率为3. 6,继续保持为世界最低水平;南亚地区失业率是5.2,而中东和南部非洲地区是12.2,为世界最高。 
 
  另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01年以来,世界所有地区,除了亚撒哈那非洲地区以外,每天生活费用1美元以下工作穷人的总数量持续下降。一天2美元以下工作穷人的数量,在非欧盟的中东欧地区、独联体地区和东亚地区也下降明显。其中最突出的是东亚地区,下降了6500万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下降。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动就业增长。上个10年,经济的增长主要反映为生产力增长,而非就业增长。世界生产力增长26,全球就业增长的数量仅有16.6。 
 
  2、劳动力市场机制问题。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歧视和不公正现象,特别是对青年、妇女的歧视,导致了供求之间的失调。以青年为例。近年来,青年就业状况日益艰难。一些企业往往以青年缺乏经验为理由,不愿意雇佣;而企业一旦有困难要裁员,又由于青年的解雇成本相对较低,首先裁掉的就是青年。 
 
  3、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之所以地区之间就业差距大,关键是因为各地的经济增长不平衡。例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过去10年就业情况没有多大起色,原因即在于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疲软和不稳定。而南部非洲地区的不少国家,就业水平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还与人口增加较快有关。 
 
  4、其他临时性原因,例如自然灾害(印度洋海啸对旅游业和沿海捕鱼业的影响)、地区冲突与战争(例如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中东地区的内部冲突等)、油价上涨(高油价导致许多航空公司倒闭,造成失业),都对近年来相关国家的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世界各地区的就业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些经验是共同的:以一定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提高增长的就业效应,生产出更多的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不公正。无疑,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就业促进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本文原载2007年8月2日《社会科学报》)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全球就业形势及其面临的问题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