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与东软合并流产主因外包回暖

    |     2015年7月12日   |   行业要闻   |     评论已关闭   |    1227

|高凌云|2009-03-04

在资本市场上,东软集团的股价前日牢牢封于跌停,昨日仍然没有多大起色,截至收盘,大跌7.64%,显示出投资者对此次并购流产的失望。

作为中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软件外包商,东软与华信的并购案被业界一致看好。然后,华信却在“结婚”前扮演“逃跑新娘”的角色,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由于华信拒绝东软抛出的并购“绣球”,这起本来有望成为中国软件业“并购第一案”的资产重组事项宣告流产。

直到目前,除了华信方面给出的语焉不详的解释外,双方并没有就并购流产的真正原因给出说明。

在资本市场上,东软集团的股价前日牢牢封于跌停,昨日仍然没有多大起色,截至收盘,大跌7.64%,显示出投资者对此次并购流产的失望。

外界知道东软和华信“联姻”,始于一份东软集团公告。

2月17日,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大连华信通过合并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东软表示,并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软件外包与服务业务领域的规模。

东软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2008年上半年占国内整个软件外包市场份额的7.5%.

华信也是一家以外包为主营业务的软件公司,连续3年位居国内外包企业的第二把交椅。

2007年,大连华信营业收入达6.68亿元,利润过亿元,目前约有5000名员工。2008年上半年,华信占我国软件外包市场份额为3.4%.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此前表示,合并后的东软集团2008年软件外包将达到约18亿元,收入高出紧随其后的厂商1倍以上。

一直以来,规模小、力量分散、集中度不高,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突出特点。对于东软与华信的并购,业界寄予很高期望。简柏特中国IT外包高级副总裁赵成表示,未来5年-10年,只要不出现什么差错,现在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成为大龙头企业的可能性更大。假设整合后的公司每年增长25%,这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增加5000人,规模效应很大。

赛迪顾问软件产业总经理牟淑慧也指出,国内外包企业整合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与印度外包巨头竞争。

然而,就在业界憧憬打造“中国外包航母”的时候,3月1日晚间,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东软集团接到华信的来函,华信认为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自身的业务有很大不确定性,提出终止本次合并事项。

华信“葫芦里卖什么药”?

自去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发展软件外包业十分重视。2月初,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考察服务外包产业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当前形势的变化,给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外包人才、扩大市场份额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东软并购华信,背后推手应该是大连市政府。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信在关键时刻的变脸,确实让业界大吃一惊。“华信以自身业务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由终止并购,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东软集团内部一高层对此不解。

华信这几年一直谋求上市。2006年,大连华信曾计划到日本上市,最后却无疾而终。

2008年4月,大连华信在国内A股上市的计划又未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核。上市无望,而产业趋势是规模为王,业界主流观点是华信选择投奔东软是最理想的选择。

国信证券分析师肖莉娟表示,合并终止的原因应该是双方合并价格没有谈拢,或者是东软集团方面的报价太低。

她认为,没有成交不了的交易,只有成交不了的价格。

此外,也不排除华信继续寻求上市的可能。据了解,大连华信2008年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该公司预计2009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大连海关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大连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仍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今年1月大连软件出口1299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6%,实现了开门红。

华信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现在还没有答案。

东软收购华信大事记

2008年东软集团整体上市计划完成

2008年2月东软与华信在政府牵线之下,开始了接触

2008年4月华信国内A股上市未能通过证监会审核,上市再次受阻

2009年2月17日东软发布重大事项及停牌公告,宣布拟并购华信

2009年3月1日东软发布公告,华信提出终止合并事项,并购宣布流产

转载请注明来源:华信与东软合并流产主因外包回暖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