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营销渠道变革策略分析

    |     2015年7月12日   |   会议会展   |     评论已关闭   |    1623

||2009-06-15

蒙牛正在寻找各种模式以拓宽其在全国的销售渠道。近日,蒙牛在北京的专卖店开出了第27家,预计到年底突破1000家。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向媒体透露,5年内建5000~1.5万家专卖店的设想已开始。

其实,从一开始,蒙牛全球招聘新总裁就是为蒙牛副总裁杨文俊内定的,蒙牛全球招聘新总裁就是一次“卖拐”。

进入实操。

为了加速开店进度,蒙牛已经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连锁,还在30多个城市设立连锁分公司。从今年起蒙牛放开了只允许蒙牛经销商加盟的要求,同步发展其他法人特许加盟商。

目前,国内乳业的主流模式还是通过经销商进入大卖场、超市等终端。令人费解的是现有的销售渠道已经能满足蒙牛产能需求,蒙牛何以要大费周折在全国开辟渠道?

卖场挤压?

与大多数生产企业一样,蒙牛在各地一般都通过当地经销商分销到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山西太原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超市的各种费用让我们日子难过。各项收费几乎和销售毛利差不多。如果再被拖欠货款,就赚不到钱了。

从格力到TCL,从茅台到五粮液。“渠道的挤压迫使中国不同领域的生产企业都尝试自建终端。”上海壹言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师汤志庆告诉记者。

“建立连锁专卖店,蒙牛主要是从品牌经营的角度考虑。”蒙牛连锁事业部总经理萧桂森表示,单一用大量的广告投入已难以打动消费者。而主流渠道也无法传达蒙牛独特的文化,只有建专卖店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能帮助蒙牛直接感知市场的变化。

自建渠道成本颇大
  
为了鼓励加盟,今年起允许蒙牛经销商以外的法人加盟,交纳2.5万元,包括加盟费、权利金、保证金在内的费用,另外再购买相关设备后就可以开店了。甚至蒙牛还能提供租金在5000元/月以内,30平方米左右的铺面,允许50%的商品为蒙牛以外的产品。商品价格可以比卖场平时价格略低。“开一家蒙牛专卖店已经没什么门槛。”太原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不过他并不认为做专卖店能帮他提升利润。

乳业与零售业同属于微利的行业,据汤志庆测算了开店的成本:在北京或上海的市区租1间2~30平方米的门面,每月至少要3000元,两名雇员一月薪水2400元,再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每月至少也需要六七千元的成本,而乳制品的平均毛利能到10%已经很不错了,一个月需要多少的销售额才能保证赢利?又如何确保加盟商的稳定收益?

同时商铺资源正变得日益稀缺,房租上涨,运营成本屡增不降。

伊利集团一位大区经理告诉记者,两年前,伊利也曾想过做专卖店,但是调研发现,各地区在地段、房租、合作模式上发现建店的费用比较大,而经销商也不愿单方面投入,最终放弃了专卖店的打算。

即使在去年,双汇,双汇 target=_blank》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创下了201亿元的历史新高,仍然难掩其在连锁经营上的尴尬。其年报分析:去年双汇商业连锁店实际投入1.39亿元,收益为-1476万元,由于商业经验不足,牵涉地域较广,对各地尤其是大城市的商超模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效益方面都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蒙牛的策略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分析,蒙牛推出的这种专卖店的业态,直接会与传统的零售渠道产生冲突。如果管理不好,有可能两败俱伤。

“虽然北京已有超过50个加盟申请,但是,目前国内便利店整体赢利状况不理想,缺乏店铺资源,都是限制开店速度的原因。”一位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

而且其专卖店仍然要依靠原有的经销商配送体系,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国统一配送。而不同的分销渠道,如何维持正常的价格体系?如何有效跨区域管理?

对于蒙牛的动机,汤志庆认为:“渠道越多元化,对销量的增长越有利。”乳业销售的一个要件是铺设销售网络,无论专卖店未来如何经营,都能更好地对终端进行控制。

未来,蒙牛专卖店能够在原有的主流渠道覆盖之外,辐射一个新的区域,在自己控制的分销渠道中,整合蒙牛的系列产品,从而在相对饱和的渠道之外,建立一个新的市场。

蒙牛深圳沉浮

低温市场被公认为是乳业的新亮点,近几年整体行业增长率平均为30%,而在众多品牌中,蒙牛的低温市场增长率是同行业的5倍。然而,正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笔者仅以深圳市场为例,讲述蒙牛品牌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收缩

2003年8月,蒙牛正式启动距北京2600公里之遥的华南市场。华南市场超长的酷热期,以及2600公里长途运程中低温产品要经受的考验,加之为此付出的高额运费,都是其他任何厂家所不愿面对的。所以,之前的华南市场以广州达能为主导,地方品牌为依托,整个市场波澜不惊也就不足为怪了。

全面撒网到重点收缩

鉴于蒙牛常温产品在华南的销售状况,低温销售部对华南的开发信心十足。由于当地经销商热情和其完善的网络资源,蒙牛低温销售部在华南首个启动的市场选在了深圳,随后的两个月当中,又先后启动了广州、中山、珠海、佛山等市场,到当年12月份,蒙牛把酸奶卖到了海口的超市中。
  
然而,网虽然迅速撒开了,市场的反馈却和最初预计大相径庭。

当时,蒙牛采用的的运输方式是汽运,产品从设在北京的工厂到广州要走48小时,再从经销商库房运到卖场,这时已经是产品出厂的第3天了。对于只有14天保质期的产品而言,在未上架之前已经过了3天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经销商开始怨声四起。

蒙牛在低温产品操作上的专业欠缺让自己跌了第一个跟头。原来,当时蒙牛低温销售部刚成立不久,而负责人原先是在伊利做奶粉业务的,保质期1年的产品突然换成半个月的了,显然会在指导上缺乏经验。另外,蒙牛的经销商原先也全都是做常温奶利乐砖的,这些人习惯了8个月的运作周期,习惯了压货冲量,对于14天保质期、冷链的概念几乎是零,有的只是对蒙牛的忠诚和对一个高利润产品(相对常温产品)的过度追捧。正是这种偏执的热情,让蒙牛与经销商在华南市场启动期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鉴于经销商的强烈反应和市场出现萎缩的态势,蒙牛决定收缩市场,确定了深圳、广州作为重点开发市场,其他市场暂停运作。

深广联手解决物流瓶颈

起初,深、广两个市场的经销商各自为营,三四天进一次货,产品新鲜度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恰在此时,光明(广州产)开始宣传产品新鲜度问题,这样的宣传对蒙牛无疑是致命的。

在这种背景下,深广联合运输被提上日程,这样就可以解决起运量(9吨)的限制,而且可以接近每天1车的运量了,产品日期问题得到初步缓解。2004年9月中旬,在北京储运部的协调下,蒙牛的运输方式由汽运改为火车运输,由此又节约了整整24小时的产品在途时间。

就这样,在利用促销处理完陈货之后,蒙牛的产品日期终于与光明的基本一致,市场上再也看不到蒙牛早于光明一个星期的产品了。

沉浮

2003年到2004年,深圳市场蒙牛的低温产品一直销售疲软,单月销售额徘徊在100万元上下。

买赠

深圳低温市场上,蒙牛产品的买赠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从“8送1”甚至到“8送8”,蒙牛都尝试过了。之所以会如此,存在这样几个因素:

1.刚刚进入市场时就做“8送2”的见面礼活动,而当时蒙牛的产品又是和达能看齐定位为中高端的,这在深圳可是新鲜事,于是操作的第一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50万元。然而虽然尝到了甜头,造成的后果却是一旦停止买赠活动,销量就明显下滑,所以买赠就一直没敢停过。

2.经销商坚决不做价格让利。可以做“l赠1”,但就是不做特价,经销商对价格的固执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操作灵活性。买赠活动的时间长了,力度小已经刺激不了消费者,只好一次次加大力度,“1赠1”的景观司空见惯。

同时,深圳市场的总经销制定分销的价格,而在有大日期产品时,总经销就先在自己直供的零售店里做买赠促销,却不给分销商优惠政策,这样保证了总经销自己的毛利空间,但分销商的拿货价格却高出了经销商直供店的零售价格。由于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分销商难以为继,分销网络在总经销的买赠压迫下纷纷解散……

高退货率

蒙牛低温产品在深圳的销售,主要体现在KA商超(由总经销直供),各店的促销员以及负责的业务员掌握着退货大权。业务员和促销员为了完成业绩目标(目标很高,每月增长50%),拼命向卖场压货,卖不掉就退出来做买赠(所以即使公司不配赠品,卖场仍有“1赠1”的产品在销售),同时因为对退货没有相应的考核措施,导致退货率高达25%。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怎么会有利润,而没有利润的经销商又能维持多久呢? 人浮于事

在那段时间,不管生意好坏,只要是卖场就会有蒙牛低温产品的促销员,促销员多达200人。人员多加上管理不完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情况出现了,业务员开始“电话遥控”,一个月不在终端露面的大有人在。

冒 进

到了2004年“五一”期间,针对当时的状况深圳市场做出紧急调整方案:

1.退货率:促销员不得私自退货,业务员拥有10件以下的产品退货权,业务主管权限为20件,经理权限为50件,退货超过50件上报老总批准。业务员退货率不得超过7%,此项考核占当月工资的20%。

2.买赠:周一至周四不做买赠,周五至周日做“8赠2”,终端最多做“8赠4”,否则罚款。

3.促销员:销售额达到2.5万元的卖场可以派驻场促销员,达到4.5万元以上可上2名促销员,没有达到的一律裁减。

这些举措本身没有错,但是当时正值“五一”黄金周,人心浮动,而这些举措没有经过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企图直接把市场压缩到所谓的理想状态,这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运作规律的冒进举措,结果导致当月的销售业绩沉人谷底,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

突破

只有打造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才能赢得市场竞争。2005年伊始,针对深圳市场发展状况,市场人员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最后决定在几个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变革,由此开始了由月销售100万元到如今350万元的市场突破。
  
产品定位

在华南市场上,达能是10余年的老品牌,而蒙牛低温产品的定位向达能看齐,在没有任何广告策应的前提下,显然是不周全的。然而,中高端市场就这样舍弃了吗?

此时,“味全”在深圳的登陆让蒙牛意识到,舍弃是完全错误的。“味全”的产品定位于中高端,而从其在华东市场的成功操作来看,它是不会轻易选择一个城市的。“味全”在进入之前,一定对深圳市场进行过周密的调研,深圳中高端市场一定存在着操作空间。

于是,在市场人员的要求下,市场部推出了全新的和丹麦汉森公司的合作产品——“LABS益生菌”酸奶,口味与老普杯产品完全重叠,卖点优势是产品所含4种益生菌(达能是3种菌),加上独特的包装形式。蒙牛对产品作出明确定位:“LABS益生菌”酸奶走中高档路线,与达能竞争;原普杯价格下调,与光明直接竞争,打击光明销售势头,争夺客源,建立品牌忠诚度。光明有一种125g的饮品是打价格战的主力,因为消费者真正留意的是包装形式而不是净含量,蒙牛就生产了一种lOOg的酸奶,由于减少了25g的成本,用来短兵相接很有效。

产品组合

有了冲量的产品(100g酸奶),有了竞价产品(老普杯),有了形象产品(“LABS益生菌”),加上原有的复合型果粒酸奶、屋顶包酸奶,蒙牛低温产品阵容强大。此外,蒙牛又推 出了一些独有的产品——大果粒酸(内含整块果肉)、特品酸奶(制造工艺及内含物独特)、桶装酸奶(2000g大包装),缺少了可比的产品,蒙牛和经销商一道赚了个钵溢盆满。

促销创新

在南方,消费者对酸奶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人没有喝过酸奶,而且酸奶的第一口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同时,酸奶又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一旦消费了一种产品,消费者就很难再接受其他的口味。那么,如何让消费者尝到蒙牛的酸奶呢?

只靠试饮显然是不够的,常规的促销不能吸引更多的未尝试过酸奶的消费者。蒙牛借鉴了统一做新品推广的一个方法——换购,就是在超市里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任何商品,在场外(这样不影响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体系)加1元钱就可以换购1杯蒙牛酸奶。这种促销方式在深圳的几个卖场操作得异常火爆,销量增长水到渠成。

渠道整合

由于销量节节攀升,蒙牛开始接触某地产品牌的终端网络,对方几个做得比较大的经销商被发展成了蒙牛的分销商,并得到了特殊的政策支持,一直让蒙牛垂涎的家庭配送随即也提上了日程。凭借这些分销商的强大实力,在零店等新渠道的开发上蒙牛又有了一次成功的突破。与此同时,蒙牛把触角伸向了周边的惠州以及东莞,酒店经销商也正式开始运作。深圳市场的渠道第一次表现出这样的活跃。

物流管理

由于经销商对自有运输队伍管理不到位,工作效率异常低下,有的月份竟然有50%的订单未送达,而低温产品受物流的影响相当严重,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蒙牛决定利用第三方物流,让专业的人去处理专业的问题,从而使一直阻碍市场发展的物流问题得以根本解决。这样一来,也使业务员和促销员的工作从“到货”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销售当中。

一系列专业化改造,使深圳市场实现了各环节配合上的流程化、各岗位的责任化,在一季度的陈列评比中全国排名第二,并在2005年4月份被评为蒙牛的样板市场。在深圳,蒙牛低温产品已经建设了一个全新的销售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蒙牛的营销渠道变革策略分析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