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二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49

||2010-09-21

9月20日,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获悉,在科技部刚刚公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列全国55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第4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全国第二,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这次国家高新区评价工作是科技部火炬中心依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年度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55个单位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的。评价结果认为:“成都高新区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发展“两端”产业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成都高新区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经过20多年的培育发展,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方面,成都高新区已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形成新的一极,聚集了英特尔、友尼森、美国芯源、成芯半导体等80多家IC企业,拥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吸引了莫仕、BOC、林德、梅塞尔、联华、空气化工等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IC产业链,产业规模和水平居中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在IC设计方面,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IC设计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1.5亿元,增长30%以上,聚集企业60余家,业务方向涉及射频(RF)IC、通信、视频消费电子、智能家电、信息安全、功率半导体、IP核、形式验证等。目前,全球IC设计前30强中已有美国赛灵思、台湾晨星、美国升特、美国科胜讯等4家落户成都高新区。

在光电显示方面,充分发挥成都在科技实力、人才储备、市场容量、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产业基础的综合优势,通过近年来积极的产业引导和配套建设,使成都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聚集区,光电显示产业呈现出加速聚集发展的势头,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新的一极。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功聚集了2条4.5代TFT-LCD生产线及代表下一代发展方向的主动式OLED项目,以及相关的模组代工及LED封装、液晶玻璃基板、液晶电视等上下游项目,在中小尺寸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项目包括,总投资27亿元的中建材液晶玻璃基板、总投资31亿元的京东方4.5代TFT-LCD、总投资30亿元的深天马4.5代TFT-LCD、总投资7亿元的虹视OLED等项目。2010年,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在软件及服务外包方面,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企业600余家,2009年软件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9%;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在成都高新区落户;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整数关口。目前,在全国享有声誉的天府软件园入园企业突破100家,达到118家;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和依托,成都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11个软件类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位居中国各大城市之冠;成为中国第二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和中西部3G通信企业聚集度最高、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整体产业规模和水平排在中国前六位。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聚集区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工作,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成都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既表现在成都高新区目前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也表现在其始终坚持科技的产业规划定位,始终围绕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抓服务,一切从产业出发,一切服从于产业,一切服务于产业,而产业创新能力的背后则是其良好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成都高新区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及孵化培育工作,已建成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骨干、包括24家孵化器在内的、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等11个国家级专业基地,国家人事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首个留学生创业园,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欧盟委员会在中国设立的唯一项目孵化中心,以及“1+5”的软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体系和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成都)等一系列生物医药平台。2009年,成都高新区的专利申请量达到5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20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通过验收,并成为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形成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信息安全产业联盟、成都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成都软件外包技术联盟、RFID产业技术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提升了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成都高新区始终把体制创新作为高新区发展的巨大动力,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管理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着力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境。在政务服务方面,围绕项目引进、建设、生产经营三个关键环节,构建了全新的“三段式”服务体系,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立了“962000”企业呼叫服务中心,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建立了专业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投资公司等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行业分析咨询等增值服务,着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而且配套了创业辅导、风险投资、廉租公寓等服务措施,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的“梯形融资”体系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示范作用。另外,成都高新区也特别重视培育本土的大企业、大集团,每年锁定一批重点企业,从市场开拓、上市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内培服务措施,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在科技部开展此次评价工作中,科技部对成都高新区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高新区要根据本次评价结果,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在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光电显示等领域率先突破;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园区人才素质;面向国际,重点扶持数字新媒体、航空电子、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按照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发展“两端”产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的奋斗目标,明确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集群率先实现跨越的努力方向。在路径措施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瞄准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整合能力的龙头项目,加快推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集群化发展,确保有限的资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中,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的历史机遇,主动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域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投资促进活动,锁定一些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进行招商,锁定IT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招商,特别是加强对产业链上目标企业的研究与推进,积极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继续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提升经济实力,努力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的研究,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等产业的培育和推进,加强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关注和跟踪,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悉,9月9日在厦门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度发布了“2010经济园区投资潜力评价报告”,并揭晓了2010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成都高新区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排名全国第三位,居中西部开发区之首。评委会给成都高新区的评价是,20年来,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新坐标”。

责编:foxnn-1100

转载请注明来源:成都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二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