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是银行信息化下的必然趋势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21

|潘竑|2008-08-20

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也随之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进一步为银行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奠定了基础。面对更深层次的改革,我国银行信息化将如何发展,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静。

记者:数据大集中为银行的改革与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您怎样看待数据大集中后出现的新问题?

陈静(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由于我们完成数据处理集中的时间还不长,全国性超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管理、灾难备份机制及应急处置等业务连续管理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系统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对电力、通信等外部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高,抗程度风险的能力薄弱;关键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由少数国外厂商垄断等。过去一年中,个别银行或服务提供商由于信息系统故障而导致全国大面积、较长时间业务中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其教训已引起银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银行监管部门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将加快建设金融同城数据中心和异地灾难备份中心等,积极利用社会第三方的灾难备份服务,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记者:目前,银行都在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这种转变中,银行信息化面临着何种挑战?

陈静:过去,银行长期以“产品为中心”,如今,全面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银行迅猛发展的中间服务产品,都力求以客户为中心。

应当看到,目前国内银行仍不完全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要求。银行的储蓄、本币外币、借记卡、信用卡、理财以及各种中间服务产品仍不能在统一客户界面下处理,与之紧密相关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水平还比较低。

另外,要全面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首先涉及业务及流程的变革和规范、已有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等。实践证明这是很难、很复杂的工作。同时,银行中间服务产品发展迅速,要真正全面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绝非易事。再者,业务的发展也不断对“以客户为中心”提出新的要求。如混业经营的必然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期货、贵金属交易等业务的融合,也为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带来了困难。

因此,“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服务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潜在风险?

陈静: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特征之一是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强化建设与管理机制的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探索与实施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向国内外相关IT企业开放外包服务。国内的一些银行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和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首先是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如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可否外包给外资企业、可否放置境外等,也都缺乏明确的、严谨的法律、监管规定。日本、韩国等国家就明确规定其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不能放置境外。同时,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或运维管理外包后,如何切实依法加强对承包商的协调与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银行将进一步重视如何切实保证IT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如何切实保证银行核心数据和敏感资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将进一步从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一方面积极支持银行这方面的改革,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切实加强监管,防范产生新的风险。

记者:近年来,在线金融服务发展很迅速,如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在这方面银行作出了哪些努力?

陈静:网上银行是互联网在银行业务上的重要应用,是当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竞争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对网上支付的要求越来越高。

网上银行使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在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互联网上新的、多元化的安全威胁手段与途径不断出现,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事前防范病毒、黑客、自助设备作案等的发生,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高度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应用与信息的安全性、隐私性永远是矛盾的,不能幻想“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从1995年网上银行诞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都一直致力于解决网上银行的信息安全问题。我国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包括数字证书、USB Key等的应用,构建了网上银行的安全保障平台,促进了我国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如何在我国网上银行如此众多的客户中,采取更加有效、方便、经济合理的信息安全防范手段,将是我国银行长期面临的管理、技术挑战。

另外,手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产品之一。手机通信是我国发展最快的通讯领域,其用户已达5亿以上,超过了固定电话的装机数。手机通信无可替代的方便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将迅速应用于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的相关商业银行正积极开拓手机银行业务,采取全系统全程端到端数据加密等方式确保其信息安全性。应看到,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与网上银行一样,面临着应用的方便性与安全性相矛盾的难题。

相关部门和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安全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与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提出适应包括跨行业务在内的系统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处理好相关各参与方的责权利问题。我国银行业必将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据了解,我国很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自行设计核心业务系统,这是否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重叠?

陈静:当前,我国各家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及大部分服务产品的信息系统都是各家银行自行组织单独设计、开发的,个别银行整体引进了国外系统,即每家银行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定制的,非商品化的。这种趋势甚至扩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必然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高,开发周期长,运行维护难等问题。如果全国性大银行还能承受,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就难以承受了。与此同时,这也需要承担相关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或提供系统软件的IT厂商长期提供定制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导致国内外的IT厂商也报怨产业化程度低、效率低,难以在国内形成产业化规模,难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而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标准化工作不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要求。各家银行的业务规范、管理规范都不一致,包括金融业务的基础数据元、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元等都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相关的业务管理流程等更不规范。在此基础上只有各行自己单独设计开发应用系统,而无法采用商品化、成熟的、经过客户化后即可转化为自己的应用系统。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将进一步重视金融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力量认真总结信息化的经验与教训,协同攻关,高瞻远瞩地解决好这些影响深远和整体效益息息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银行信息化下一个发展重点是什么?

陈静: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有的银行在建设新一代业务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时已注意到今后混业经营的需求,这是很有远见的。混业经营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要实现业务信息共享,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关的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十分复杂,而我们又缺乏经验。同时,为混业经营的风险防范和监管提供现代化手段也十分重要,这必将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谁动手早,准备充分,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可能占据先机。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是银行信息化下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