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招聘70%股权换1.1亿美元巨额融资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2221

||2009-02-07

“在看得见的未来,这笔钱足够花了。”智联招聘CEO刘浩说。

  刘浩说的“这笔钱”,是7月初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大的招聘网站SEEK(SEK.AU)和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的投资——1.1亿美元,是国内网络招聘行业近年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刘浩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智联招聘70%的股权——现在,SEEK、麦格理及智联招聘其他股东的股权结构是4∶3∶3。

  但怎么花这笔钱,却成了一个难题。1.1亿美元,对于刘浩来说,也许仅仅是个开始。

  关键的1000万美元

  智联招聘的融资历程始于1999年,美国兰馨的600万美元投资,成了智联招聘融资之路的奠基;2004年,欧洲一家金融公司投给智联招聘200多万美元;2005年6月,联想与宏 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给刘浩投资了1000万美元,并成为智联招聘的财务投资者;2006年10月,来自澳大利亚的同行SEEK给智联招聘投资了2000万美元,并成为智联的战略投资者;今年7月,智联招聘获得的1.1亿美元的融资中,4500万美元来自SEEK,6500万美元来自麦格理。麦格理也曾是SEEK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在SEEK上市后获利颇丰。

  实际上,刘浩在智联招聘的角色是从投资人到CEO。1999年,美国兰馨决定投资智联招聘时,刘浩是兰馨的主要合伙人。可以说,这笔钱大部分是从刘浩的“腰包”里掏出来的。但到2002年,智联招聘的情况仍然不见起色。“当时公司的现金只能维持公司运转三个月。”刘浩决定亲自下海操刀。2002年11月,刘浩成为智联招聘的首席执行官。

  2005年,同为招聘网站的中华英才网和前程无忧(JOBS.US)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而智联招聘却刚刚从一家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商转型从事网络招聘,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小本经营”。2005年,前程无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炮走红,中华英才网则被美国在线招聘服务公司Monster看好。2005年2月,Monster斥资5000万美元买下中华英才网40%的股份。

  也许正是中华英才和前程无忧出尽风头,才使智联招聘在2005年获得1000万美元融资后,更加坚定了做专业招聘网站的想法。刘浩后来承认,来自联想的1000万美元“大胆”投资,使智联招聘有了转机。

  三年后,刘浩再次面对投资人时已经有了充足的底气:“我们不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司,但是我们是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00%的公司。”

  花掉1.1亿 很难

  知情人士透露,从洽谈融资到最后敲定,总共只用了两个月。之所以能够顺利达成融资意向,除了业绩之外,最主要原因是此前智联招聘的大部分股权为刘浩所持有,他掌握着话语权和决定权。而有法学和金融双重学历背景的刘浩,最大的优势是“从华尔街归来,与投资人的沟通会更顺畅。”

  “花掉100万美元很容易,花掉1.1亿美元,难度大大增加。” 刘浩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目前的平台是投资人共同搭建的,投资人希望能获取高于这一平台的超额回报。“投资人希望得到的回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基于中国潜在市场的每年丰厚的回报。”

  刘浩透露,他希望从三个方面下手花掉这一大笔钱:首先用于队伍扩编。目前智联招聘拥有员工2400多人,在刘浩看来,这些人远远不够;其次是产品研发和网站产品改善,包括加强客户体验、完善简历中心、加强搜索引擎等等;第三是继续加大市场推广。“第三笔钱的用量最大。”刘浩说。

  “所以我们并不急于上市,这也不是投资人希望尽快看到的结果,即使是海外上市。他们希望智联招聘能尽快做成规模最大的行业领先者,希望我们目前的增长速度能得以持续,能领先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刘浩认为,要做到这些,智联招聘目前最重要的是坚持本土化独立运作,做好团队建设工作。“一个成功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必须有充分的本土经验,以及本土人的管理和经营,这恰好是智联招聘的优势。”

  从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身上,刘浩看到了一个他要规避的弱项:前程无忧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反而业务放缓,而中华英才在股权售让后几乎成为外资Monster的全资子公司,业务也不见起色。“原因是他们渐渐脱离了本土市场,管理团队不再了解中国市场。而我们要走的路是一定要用一批本土人才扩充中国市场。这也是我们两家外资股东SEEK和麦格理和我达成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智联招聘70%股权换1.1亿美元巨额融资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