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却步基础电信?

    |     2015年7月12日   |   会员服务   |     评论已关闭   |    1185

||2004-12-31

  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海外电信巨头当然不甘心,但目前合资方式的欠缺和市场环境的复杂令他们选择了暂时观望

  中国电信市场的开放终于进展到了核心阶段。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12月11日起,基础电信运营业务将向外资开放: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将允许海外资本进入这一市场,持股比例最高可达到25%;重庆、大连、青岛、武汉等城市则将在两年内允许外资拥有相关企业最高35%的股权;到2007年,地域限制将彻底取消,外资企业最高可拥有中国基础电信企业49%的股权。

  然而面对错综复杂的中国电信市场,海外电信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谨慎观望。目前在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AT&T、英国BT、法国电信和日本NTT DoCoMo等公司均表示,尚无进入中国基础电信市场的实质性动作。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来自美国的电信企业已经向相关部门递交了申请,但名称尚不便宣布。外商面对这一“利好”消息表现出的集体冷淡足以令人深思,中国电信市场的开放究竟欠缺在哪里?

  对于“合资”,外资电信企业并不陌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开放后的基础电信市场他们也只能以“合资”的形式参与运营。

  2004年7月,首个外资参股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深大电话悄然宣告解体,其中原因错综复杂,而体制问题则首当其冲。实际上深大电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退回到了原有的“国营”体制,英国参股方大东电报在重新签订协议后退出了经营管理,不参与董事会、不分担风险,而是以每年定额分红的方式来获取此前的全部投资回报。这个外资参与基础电信运营的例子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这种“不介入经营管理、只持股分红”的合资形式会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外资进入的主流呢?

  再来看看早于基础电信开放的增值电信市场,迄今为止两家经常被引为范例的企业是SK电讯与中国联通合资的联通时科,以及AT&T和中国电信合资的上海信天。联通时科从开始申请到真正获得牌照花了将近2年时间,而AT&T进入上海则花了8年时间,其持股25%的上海信天在成立后的2年多里业务进展也远比预想的缓慢,直到2002年才取得了突破。

  至今,外资在整个电信市场所占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成立合资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外企的经营管理注入,还存着不小的疑问。在此情况下,不少外商改直接投资为业务合作,先把产品和服务推销给中国用户,这样风险更小,资金回收周期也更短。

  比起企业经营上的微观问题,更令外资企业琢磨不透的是中国电信市场复杂的宏观环境。一部耗费多年仍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电信法》令大多数人怀疑这个市场是否真正进入了法制化轨道,甚至有投资者担心,信产部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监管者”履行职责,而不再重复过去的“人治”。上海信天总裁Rick Luk曾公开表示,目前的政策对外资电信公司而言帮助并不大,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进入市场的平等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现有的几大电信运营商也面临重组风险。2004年以来,关于电信重组的传言出现了多个版本,而不久前三大运营商的高层互换也证实了电信业重组的确处于高层掌控中。此外,中国3G牌照尚未发放,技术标准选择也未有定论,这使得未来的基础电信市场充满了变数,无论是固网还是移动运营商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基础电信运营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投资规模巨大、回收期长,因此,外资电信企业必然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之后,才会进入这个市场。有专家预测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高潮将在2005年到来,因为到那时,无论是电信法还是中国3G都应该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信息了。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外资却步基础电信?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