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尧:以政府名义尊重民意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75

||2009-03-31

新闻发言人并不是一个技巧十足的职业,如何诚实地面对记者,谦卑地面对公众,绝不是通过培训所能解决的,政府必须充分地体现和尊重民意

□ 《市民》记者 李红梅 发自北京

曹清尧最近有点“闲”,这样的生活将持续一年。

上课、下课,成了曹清尧最新生活的主要内容。相对他五年如一日的新闻发言人生涯,现在似乎过上了从容的日子。

自2004年起,曹清尧担任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今年3月1日离任到中共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一年。5年新闻发言人的经历让他伴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一路走来。

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真正建立并推广,来自于这个国家2003年9一场突如其来的叫“非典”的灾难,政府将通过新闻公布信息作为一个非常时期的常态。

也就在这个时候,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不断聚集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上,众人对养熊取胆、动物福利等问题的不理解不断升温。国家林业局为正面介绍这些舆论和公众关心的情况,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支持下,决定建立例行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曹清尧,就这样走上了新闻发布会的讲台,并与几个第一批建立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的中央部门发言人一起,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新闻发言人。

此后,中央政府把推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举办例行新闻发布当作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并逐步推广到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行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从当初的不开口、很难开口到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和这个国家的“信息透明”、“阳光行政”、“服务政府”等字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边是政府一边是民众

“常言道‘侯门深似海’,老百姓和官员沟通的机会十分有限,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恰恰为官民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曹清尧告诉《市民》记者。

自主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国家林业局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最初新闻办公室的同志曾有顾虑,讨论新闻发布制度到底做不做。”曹清尧说,当时部门有人担心揽一堆责任,引发种种非议。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成为了国家林业局自主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一个契机。

第一件事是国家林业局把批准有组织、有目标的狩猎保护野生动物向社会公开。

这种批准原来一直是采取内部文件形式,本想公开政府行政许可,可经个别媒体不全面的披露,一下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经批准,曹清尧迅速主持召开国家林业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中国狩猎的政策规定、批准狩猎的动物种类范围,才算被公众理解和接纳。

另一件事发生在2004年春天,中国北方发生了几次沙尘暴,周边国家与中国一样也受到了沙尘暴的影响。

境外个别媒体借此大加炒作,诋毁中国政府的形象,甚至主张索赔。为了让境外媒体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政府防沙治沙的决心和成效,2005年春,国家林业局和外交部共同邀请外国记者赴河北张家口沙区现场参观采访,70多家媒体参加。曹清尧向他们介绍了沙尘暴发生的机理、中国政府和民众治沙的决心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记者纷纷发出了正面的声音,得到国内外的好评。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发现,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好的机制。”曹清尧表示,当时贾治邦多次要求要利用好新闻发布这个平台,不断提高所发布新闻的质量。新闻发布制度就这样在国家林业局成长起来。

目前在中国,很多部门没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一般都是相应部门领导兼职。曹清尧认为这个体系有必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逐步健全完善起来,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制度和定位。

“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和民众进行沟通的一个桥梁。”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张晓峰认为,新闻发言人需要了解民众关注的问题,同时上情下达。而且新闻发言人必须真实客观地发布老百姓想知道的信息,这不同于一般的宣传部门宣传自己的政策理念。

既做代言人又做知心人

信息公开,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个开端。在担任新闻发言人的5年里,曹清尧对这个工作岗位有自己的体会。

“新闻发言人这个岗位可以这样概括:喉舌、形象、桥梁。”曹清尧解释,喉舌是代表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时把政府的信息、政策,政府正在做什么以及将要做些什么等信息传达出去。在他看来,新闻发言人还是部门和政府的形象,要更多地向世界来说明中国,更好地说明本部门本行业;同时,新闻发言人还应该是一个桥梁,要及时收集民情,并把各种声音及时汇合起来,供政府或部门的领导决策和思考。

托管造林,一时间曾在中国许多城市流行。

“一些以造林为幌子而行欺诈之实的人,把造林收益无限放大,诱导许多群众,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集资。”曹清尧说,国家林业局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讲明这种投资的风险,介绍正确经营林业的做法。一些犯罪分子对此曾多次给他打电话,甚至威胁他和家人的安全。

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在曹清尧眼里有点像“走钢丝绳”或“在刀尖上跳舞”。岗位的挑战性,时刻在考验着新闻发言人。特别是遇到很多敏感性问题或是突发事件,更是让新闻发言人如临战场。

“过去是保密为主,公开是特例,现在是开放为主,保密是特例。”曹清尧说,这是政府工作充分透明的一个转变。在他看来,这种政府工作透明转变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非典”事件和“5·12”地震事件,他们加快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

而在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电话,这被外界认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信号。

“新闻发言人制度将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张晓峰表示,这对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新闻发言人作为“透明政府”的代言人,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

模拟上百个预想提问

在大多数人眼里,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无比风光的职业。媒体聚焦,经常生活在镁光灯下,荧屏之上。但是一般人不会想到为了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得事先准备100多个预想的提问进行模拟回答。

“做了5年新闻发言人,工作一直是高度紧张的。”曹清尧说,很多文件可能两三天内研究完了就可以,但是媒体的时效性很强,需要及时准确,新闻稿有时候10分钟都不能耽误。

每天早上七点以前,曹清尧是肯定要到办公室的。这时单位同事还没开始上班,他会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浏览一下网络、了解一下民情。看看网络、报纸对本部门的相关报道,及时把握方方面面的信息,然后把东西汇总。用他的话讲: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仓里。

“掌握了熟悉的情况后,才能准确地把它说出去。”曹清尧说,国家林业局领导很支持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政策研究他都会参与,这样他就可以及时跟媒体沟通,把这些政策给传递出去。“而一般晚上是没有十一点前回家的。”

“这些年来我欠家人很多,但他们都很理解我、支持我。”曹清尧说,由于工作需要,通常每天都处于非常紧张和忙碌的状态,个人基本没有业余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对曹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掌握更快、更全、更准的信息。他认为只有新闻发言人的刻苦工作,政府和媒体、公众沟通的渠道才更加通畅。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关键。”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建刚表示,新闻发言人可以让大道畅通起来,同时避免小道消息的散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曹清尧:以政府名义尊重民意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