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人才之惑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226

客户世界|程亮|2009-06-09

人才缺吗

人才培养链脱节,

是制约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瓶颈。
 
“你有办法找到IBM大型机人才吗?”听说记者来自《人才市场报》,上海华钦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辉忙不迭地问记者。

上海华钦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银行信用卡系统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他们目前正在招聘有过IBM大型机培训或操作经验的人员,招聘广告已经打出去3个多月,依然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急得林明辉不放过任何一个他新近结识的人。“公司成立5年,多数时间都是有业务没人才,人才缺乏极大地困扰着我们。”

尽管林明辉这样的先行者在不断哀叹人才缺乏,但服务外包产业的后来者无不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作为自己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海辉软件董事长孙振耀就曾经表示,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有二:第一个是专业。这个产业需要大量人才,中国现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全球其他国家很难提供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但相对来说成本低的人才;第二个是规模。因为做外包,不超过一万、两万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专业和规模两项加起来,目前看只有中国和印度具备这样的条件。

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李波也告诉记者,中国大学生整体供应量是印度的2-3倍,并且我们的这个优势是可持续的,而印度的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印度已经遇到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我们还没有遇到。同时,那些人力成本比我们的低的国家,不可能持续供应如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

“但仅仅从近阶段看,印度的人力资源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超过我国。比如印度企业在竞标时,往往会附上厚厚的一叠简历,表示做这个项目的人已经完全到位了,这一点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无法做到。”林明辉对记者说。

人才培养链脱节是制约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当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实践偏少等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软件行业大量而迫切的人才需求。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趋向“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也非常稀少,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度膨胀,几乎所有的正规软件院校都在培养这个阶层的人,但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那么大。最终导致一边是大量找不着工作的软件专业毕业生,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软件企业。

“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些软件蓝领,这些人员其实并不难培训,理工科专业生毕业的大学生经过二三个月的培训,马上就能掌握。”林明辉说。

培养难吗

如果按岗位特点进行培训,将非常容易;

对某些岗位来说,不懂技术的文科生经2个月的培训就能胜任。

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市场部经理徐雨清回顾说:“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IT外包人才的培养早在数年前就广泛展开,但到今天,人才缺乏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除了人才需求增长太快,培训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徐雨清分析说,大学培养的是通才,企业对人才却有不同的个性需求,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不好,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同样,社会培训也沿袭了这个弊病,“他们不是基于证书,就是基于自制标准,这些培训课程往往是大而全,但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却是小而精。”

普华永道咨询总监权秀洁表示,根据普华永道为世界500强企业服务的经验,服务能力通常是其寻求供应商最关注的因素。她举了个亲历实例,原来供职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印度塔塔公司服务外包开始合作时,一次想开个小会、提几个问题,谁料塔塔公司非常重视,硬是开成了视频会,七八个人参加会议,个个很活跃,不断提问题,正是这种热情和客户管理方式给合作成功加了分。“外包人才的培训不仅有技能培训,还应该包括一些文化、职场方面的培训。”林明辉也说:“国内IT人才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培训。”他举例说,印度的外语培训方式就非常值得学习:他们把一个软件工程师在工作场合可能需要用到的英语编成那么几十句话,让他们迅速掌握,上岗后差不多够用。

人们通常认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不那么容易,然而根据林明辉的说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并不困难。徐雨清解释说:“这并不矛盾。我们以前的培训没有针对企业岗位特点来设置,所以造成培训双方的浪费。反之,如果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特点进行培训,那么将非常容易。对某些岗位来说,完全不懂技术的文科生经过2个月的培训,就能胜任岗位。”

如今,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与上海华钦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根据公司岗位的特点来共同培养大型机人才,他们把原来苛刻的招生要求降低到“大专生、理工科、英语流利”,下一步他们在培养测试人才时,计划将招生要求降低到“中专生、英语流利”,“既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降低我们的用工成本。”

前途好吗

一个人的职业前景,

与他的个人努力息息相关。

张欣欣2005年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了一家软件公司,“公司是专门为外国的软件公司做测试的,我应聘的是测试员,进去之后先脱产培训了两个月,培训完之后就做黑盒测试,主要任务就是每天运行软件,然后不断地瞎点。”这样一干就是3年,“公司对我也没有其他安排,3年时间我没有积累任何有用的经验,所以我辞了职。”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的张欣欣并不后悔,“要不然我就只能一辈子干那个。”

张欣欣这样的抱怨在服务外包企业里并不少见。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立雄就对记者说:“我们产业园大量的都是银行业客服人员,他们平常也会抱怨职业前途不光明,对工作缺乏信心。”林明辉也承认,他们公司人员流动率高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岗位工作职能单一,员工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不得不跳槽。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服务外包产业异常发达的印度,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年均离职率已达35%。

不过,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包腾飞2006年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工厂,3个月干下来,他觉得太累,辞职准备换个工作。刚巧,他的同学进了一家软件公司,不断向他描绘那里的“光辉前景”。于是,他参加了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的软件测试班,“课程很紧凑,不过我这个门外汉完全能听得懂,课程中有很多操作性的东西,工作之后才明白,这些东西非常实用。”读完课程后,他被推荐到上海浦东软件平台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测试工程师,负责性能、安全测试,“两年工作下来,我感觉自己学到了许多的东西,目前我正想多学几门计算机语言,努力成为一名高级测试工程师。”

张欣欣与包腾飞,谁代表了服务外包人才真实的生存环境?

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院长徐俊认为,两种情况都是真实的,“平心而论,一个人的职业前景有时候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与公司。行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膨胀,那么早入行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吃香,公司规模大,职业通道规划完善,那么你在企业中的发展也就很顺畅。反之,你可能就要走弯路。”

已经在行业里干了10多年的林明辉则评论说,一个人的职业前景与他的个人努力息息相关———生在香港,又是新加坡人的他也是从技术人员做起,一干就是10多年,然后因为IT外包快速发展而进入管理层,最终自己创业成为总经理。他说:“在什么职位上都可以学习,哪怕你只是做最简单的黑盒测试,你也可以和同事多历练自己的外语能力,多学几个计算机语言,多看人家怎么规划一个完整的黑盒测试,这些点滴努力,最终都有可能将在某个时候散发出光芒。”

转载请注明来源:服务外包:人才之惑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