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拿奖 岂可“自娱自乐”?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971

||2011-02-11

岁末年初,各大行业拉开了各色各样“评奖盛典”的大幕,成为其掘金的“大餐”。

对于“腰缠万贯”的金融机构来说,自然成为评奖方争夺的对象,许多机构拿奖拿到了“手软”。对于每年都要面对的各色评奖,金融机构可谓是“只为荣誉不差钱”,但是这些评奖的“含金量”,可谓千差万别。

如何避免金融机构拿奖“自娱自乐”,让百姓心目中优秀的金融机构浮出水面,这一共识不仅是市场所需要的,也是金融机构在评选中思维方式最需转变的一个课题。

年度评奖:好坏都要说 不能“自娱自乐”

每年岁末至春节期间,各家媒体、公司纷纷推出针对金融机构各种各样的评选。作为对金融机构的一年总结和表彰,这些数目繁多“奖项”的从评选流程规则设计、奖项设置等方面各有千秋。从评选流程和规则上,有些“评奖”采用专业人士打分的模式,参评的金融机构需要报名参加,提交企业的部分经营数据,最终由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打分产生排名。

然而出于各种因素,各种评选均广设奖项,几乎囊括所有参选金融机构,而对于百姓关注的金融机构存在的各种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尽管有着各种评选指标,但这些年终评选中,每个评选都设立数十个奖项,往往一次颁奖典礼同一个机构可以拿到多个奖项。一些并不那么优秀的金融机构往往每年也能“收获颇丰”、“拿奖拿到手软”。这些评奖多为综合性评奖,评选对象几乎囊括了所有金融机构,还有许多评选是针对单独行业的,这些评选奖项设置数量同样不少。

金融机构评奖多、奖项多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除了总结一年的得失外,一方面是主办方希望借此扩大影响力,巩固行业地位;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也能借此提升公司的形象。但是林林总总的奖项评选也并非没有问题,一些评选存在着直接用户参与度不够,客观性不足等问题。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评奖使自身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和口碑”,但仍要面对上一年度服务的种种不足进行改正,更需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修炼好内功。而对于评测机构来说,只有避免只说好,不说坏,多采信用户自身的评价,才能让评测更加公正、公平。

日前,国内首个以用户体验为主要评价基础的金融理财榜单——“2010年中国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口碑榜”在京揭晓,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平安寿险等机构分别获得了相关行业的最佳口碑大奖。在林林总总的金融机构评奖中,只有以用户亲身体验打分为主,才能回归评奖的本身意义。

网络舆情: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

2010年是网络新兴媒体突飞猛进的一年,一群相对“保守”的企业——金融机构正在面临着来自这种“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冲击。

日前,“2010年中国金融机构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正式发布,盘点和总结了2010年金融机构的十大舆情事件及金融机构的应对能力。综合来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坎”,而许多金融机构却暴露出了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个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舆情应对能力年度榜单,是对金融机构年度舆情应对能力的综合评价,本次年度榜单共计有新华人寿管理失控事件、华夏基金王亚伟信任“危机”、招行系列理财产品巨亏事件、宝盈基金“四重门”事件、中国人寿交通意外保险卡“忽悠人”事件、景顺长城基金“老鼠仓”事件、招商信诺“黑客门”事件、民生银行黄金爆仓事件、华泰基金“举报门”事件等2010年发生的十个金融机构网络舆情事件。

作为一种新崛起的媒体类别,网络媒体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金融机构的观念正在产生冲击和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处理措施,在网络上的作用变得并不明显,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分析人士表示,网络舆情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危”“机”并存的“坎”,只有合理、正确、具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舆情应对办法,才能够化“危”为“机”,实现品牌形象的综合提升。

无论是老的评选形式,还是新的评选形式,都是寄希望于通过一个“榜单”的形式总结一年的得失和进步,激励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近几年的评选同时也展示出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参与评选的重心正在向直接用户倾斜,“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不断强化,评价的主体正在回归“本源”。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机构拿奖 岂可“自娱自乐”?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