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枢作用 赋能客服中心发展 —— 客服中心后援考核探讨

    |     2022年2月22日   |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850

客服中心作为规模化作业的组织,其本身运转犹如一台机器,各岗位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任务达成。相较前台,后援岗位人员数量虽少,却是客服中心的关键中枢,对政策的落地执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客服中心后援考核方式包括月度沟通、季度校准和年度评价等。各种方式均存在一定合理性,也存在岗位工作量化难、岗位间横向对比难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衡量手段,容易产生“大锅饭”,进而影响员工干事热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调动后援效能,提升客服中心运转效率。

一、后援定位及其对客服中心的重要性

前台是躯干,后援是大脑,一个负责标准化作业,一个负责制定规则、指挥调度,二者协作保障了客服中心的稳定运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章法的乱指挥一气必然影响目标达成。后援岗位同事往往是在前台工作多年,脱颖而出选拔进入后援岗位的。因此,不仅后援各岗位很重要,后援员工也是客服中心内部的绝对骨干,如何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将宝藏挖掘好,这依赖于完善良好的管理考核机制。

二、客服中心后援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是量化考核难。如综合行政岗、投诉管理岗等后援岗位,日常一些工作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再如质检、培训岗位,虽可对质检话务量、培训课时进行量化统计,然而对执行过程难以客观全面地追溯检验。二是横向对比难。前台一千名员工,年度考核一张绩效统计表就可以进行分类评价,且数据客观,而后援不同岗位间的工作难以进行横向对比,如质检多少通话务的价值和培训一课时的价值相同、日常系统维护和转办事件单哪项工作更有价值?这就导致后援无法完全依靠定量或定性进行衡量评价。

对此,部分客服中心管理者采取的方式是搞“平均主义”,即给每个岗位分配大致相同的优秀、良好比例,由岗位经理进行再分配。这种方式避免了矛盾,但对于表现突出的岗位经理和岗位员工不甚公平,再优秀也是平分,多名优秀同事在一个岗位内也会受到名额限制,会打击真正干事者的热情。

此外,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弊端。后援岗位员工是从前台业务骨干中选拔的,岗位经理是从优秀岗位员工中选拔的,无疑有其过人之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已经在后援的经理和员工是否能保持如初的热情和能力,未在后援相关岗位的优秀员工是否还有调动晋升机会,这是一个组织要解决的活力问题。一些客服中心管理队伍常年不换,所谓轮岗也只是象征性调整,老面孔是否能适应新形势,带来新活力,这些都存在问号。

三、构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新型后援考核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提升谋划布局水平,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抓住管理的“牛鼻子”。管理的关键是用人,管理者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是用好人,即将合适的员工放置在合适的岗位,并进行监督指导。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工作的关键。如果将客服中心队伍比作金字塔,决策者是塔尖,管理者位于塔的上部,中部是兵头将尾的引领者,占据底部最大面积的是具体执行者。要时常由上至下进行反思,一个目标或一项任务没有达成,直接问题出在决策者,其次是管理者,以此类推。决策者要有气度、有格局、有担当,选对人、用好人、培养人作为常态化思考实践的课题。过分强调稳定,借“团结、和谐”为名行懒政之实,对一个组织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想要做好后援乃至电话中心的考核,充分调动生产力,决策者和管理者首当其冲要树立正确思想、躬身入局的了解客服中心的方方面面。企业要设计对决策者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也要避免过于频繁的更换客服中心当家人。

资源配套到位,向业务骨干倾斜。客服中心作为规模化作业中心,一定要将优质资源向业务骨干倾斜。很多客服中心每年会统计对比分析员工离职率,但相较该指标,更应看重的是业务骨干流失率。企业依靠制度流程机制运转,但这些都是人搭建起来的,也要靠人去不断更新完善。目前各金融企业客服中心密集分布在一些二线城市,有的企业间客服中心甚至就在临街。培养一个人需要多年时间和精力,跳槽只需过个马路。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和业务骨干是客服中心的定海神针,必须加以重视。

重点工作项目制管理,量化考核目标。前面提到,决策者要有制定战略规划的能力。同样,中层管理者要有将战略分解成若干重点项目,并规划项目目标和时间节点的能力,基层的管理者要有理解落实目标的能力,各级思路清晰,跟进抓落实不放松。这样纲举目张,管理战略被充分舒展执行,目标完成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管理者要以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将项目目标、检验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明确到位,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跟踪到位,作为后援岗位经理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优秀岗位的优秀员工,要提高优秀名额分配比例。

常规工作时效要明确。相对重点工作以项目为抓手,常规工作则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率,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如客服中心行业质检比例约为1‰,如何从海量话务中选出这1‰进行抽检。完全依靠随机,这样既达不到风险管控的目的,也无法客观展现客服代表的真实业务水平,安排规模质检员做这样的工作就是无效的。再如各岗位常规工作是否已将可系统化的全部系统化,还是墨守成规的人工重复作业,这是效率问题。实用性和效率梳理不清楚,浪费了大量人力不说,还造成了相当的风险隐患。因此,常规工作要侧重对实用性和效率的考核,发挥好引导作用。

主动创造增量,以发展促改善。《亮剑》里有这样一段,李云龙让老兵抓训练,并交待训练出一个班就让你当班长,训练一个排就让你当排长。同理,客服中心发展的根本也在于创造增量。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例,有很多领域可以细分,如智能回访,搭建基础设备架构后,就是对模型的开发和训练。很多保险公司的普通回访是依靠人工拨打的,而且分散在各级机构作业,成本高效率低,标准化程度难以保障。客服中心可以利用技术优势,与前台渠道部门充分沟通,了解离司回访、催缴回访、贷款催收等回访内容,再协调IT部门,评估转化为模型需求,跟进开发测试,并通过试点推广的方式将上述普访转化为智能回访,再通过系统埋点、报表统计等手段对结果转化进行量化分析,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的同时,为公司带来不菲的规模效益。模型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随之而来的训练优化任务逐步增多。智能回访团队也由需求扩张带动了队伍扩张,发展成为客服中心的一股新生力量。这就是创造需求做增量的意义。一味内卷只能加剧内耗降低效率,只有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想办法,在客服中心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许多存量矛盾问题将迎刃而解。

明确考核进退规则。稳定是把双刃剑,相对稳定的岗位、待遇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过于稳定则有可能导致岗位人员安于现状、产生惰性。一成不变的人员架构也会阻碍血液更新,打击干事者的热情。在明确了项目制为主、日常工作为辅的考核规则之后,要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进退规则,作为执行落实的保障动力。可以采用积分制,将阶段考核、完成项目、创新成果或个人获得公司级荣誉奖励作为积分项目,给予不同权重,向在考核周期内积分排名靠前的管理者和员工倾斜资源,获得评优晋级优先资格。相反,对考核周期内积分垫底的管理者和员工,予以降级、调岗、降薪等。如此,后援岗位流动性可得到有效加强。

KPI与KCI考核相结合。后援员工在一个大团队中,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分工协作。在周期考核中,除上述考核标准外,可以引入360°评价,丰富考核维度,更加全面地反映后援岗位经理、员工的整体工作质效。

后援考核是一项很考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工作,既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又要向员工做好政策传导,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明确方向、说清情况、顶住压力。需要管理者具备开拓进取的工作意识、专业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以上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受篇幅所限未对具体指标详尽展开,仅作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行业大咖不吝指正。

 

作者:牛健喜;就职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客户资源管理部。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22年1-2月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充分发挥中枢作用 赋能客服中心发展 —— 客服中心后援考核探讨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