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科龙:科龙业绩下滑 添变海信科龙重组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30

||2009-02-07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921)近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50.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8%;净利润7066.8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9.79%。

对于利润的下滑,ST科龙在半年报中表示,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大幅上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生产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制冷产品的市场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空调行业,出现了行业性的同比大幅度下滑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ST科龙业绩下滑,将使海信科龙资产重组滞后,凭添变数。

而对于重组问题科龙副总裁张明表示:“肯定重组,但无法确定是3个月还是5个月以后。”

重组障碍源于整合“阵痛”

2005年9月,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下称海信)完成对ST科龙的收购之后,马上提出了重组双方白电资产的大白电构想。随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2007年6月,海信宣布将在10个月内完成重组。12月,ST科龙公布了定向增发融资25.4亿元收购海信白电资产的初步方案。今年3月,证监会将此方案否决。5月28日,海信与ST科龙在证监会建议下修改海信白电资产作价,将海信资产的作价调低至16亿元,但再次宣布“暂停”。

张明解释此次暂停重组时说,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使海信和科龙对面临的重组风险看不清楚。“都要稳定一下,等事态相对明朗再作决定。”他把海信和科龙看做买卖双方,双方都在评估现在的形势。

科龙的公告也显示,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及境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行业经营环境急剧恶化。这些正是科龙担心的不确定因素。

不过,相关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股市融资能力下降幅度超出海信空调的预计是真正原因。“这样低迷的股市,海信将不得不再次调低资产价格,这不能让海信满意。”她说。

而家电专家刘步尘则指出,海信从没有在根本上整合过科龙。“因为某些因素,海信派往科龙的人员更换频繁,部分科龙管理人员的流失,导致科龙管理和生产都比较困难。”他认为,海信正经历整合“阵痛”。

张明回应《华夏时报》记者称,从没有看到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在3-5年内整合好另一家公司。“从宣布并购,到2006年12月,科龙完成了股权转移。海信和科龙真正整合的时间还仅仅一年多,现在谈整合效果有些过早。”

在张明看来,海信和科龙因为分属不同,利益主体有别,造成了财务、人员等不能真正整合。

据记者了解,海信和科龙同属于白电二线品牌,在市场环境恶劣的时候,重组的不确定因素被逆向放大,害怕出现“困难+困难=更困难”的局面。

双方“默契”合作

整合的关键方海信其实对科龙持正面态度。海信集团的一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今年整体行业萎靡的行情下,科龙上半年仍实现净利润7066.88万元,“海信对其比较满意”。

据记者了解,在科龙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空调业务占公司总营业额43.6%,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0.3%;冰箱业务占总营业额46%,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5%。都处于微增情况,略好于同水平企业。

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行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对1-7月份空调市场终端零售量的统计中发现,科龙增长了9.3%,占5%的市场份额,居于行业第五位。“是二线品牌表现较好的品牌,如果加上海信,整体市场份额将超过10%。”

海信酝酿近3年的大白电战略并没有放弃,整合科龙也是早晚之间的事情。据张明介绍,海信与科龙在白电方面有很多耦合点,“从生产基地的布局到销售市场的定位,实现了对国内市场的全覆盖。科龙占据了南方二三线市场,海信集中在北方一线市场,这种补充作用非常明显”。

张明表示,当前,双方作为不同的经营主体,还是以“默契”进行合作。在销售环节的营销和品牌管理上,这种默契一直在持续。

刘步尘认为,海信和科龙的重组需要尽快完成,“拖得越久越不利”。

不过,明年3月,我国将实行新的能效标准,禁止低于2级能效标准的空调产品销售。国内最早提出变频空调的海信,将有市场机会。

张明把它形容为“重大机遇”,这一机遇属于海信和科龙。他同时指出,“这是从未遇到的情况,还要看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影响的深度不好预测”。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信科龙:科龙业绩下滑 添变海信科龙重组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