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从导师到天使:对价值观和志趣的遵从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163

||2009-09-10

5岁那年,他决定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在那之后,几乎在每一次选择的转折点上,李开复都采取了主动。2009年9月,由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到前途未知的创业者,他再次完成一次重要的转身。其与此前的若干次转身一脉相承的,就是对自己价值观和志趣的遵从

2009年9月6日下午,刚刚宣布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职务总裁3天的李开复,面带微笑坐在位于北京东三环长虹桥西盈科中心IBM大厦8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之前,他刚刚送走前一拨记者,随后喝了一口水,又重新精神饱满地坐下,等待与媒体的对话。这是他三天来的主要生活方式。

在过去刚刚宣布辞职的3天里,李开复几乎没有睡觉和休息。一方面,他要处理各种疑问,包括应对媒体对他为何离开谷歌的猜测;一方面,他要趁着目前的高关注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媒体连续不断的采访,并释放他刚刚创业的“创新工场”公司的各种信息。

李开复的新闻事务负责人王肇辉说,李开复的精力是过人的。在王肇辉更早时间成为李开复的同事之时,王肇辉就经常接到李开复半夜发来的邮件,第一封显示的时间是凌晨2点,第二封是凌晨4点,第三封是早上6点。当他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办公室时,同事们的敬意之中常常暗含惊疑:这个人不是晚上整夜没有睡觉?

这一次也是一样。李开复语调平和疏朗,表达既有理性又不乏激情,看不到一丝倦怠。记者开玩笑说,你太可怜了(指连续接受媒体轰炸),他笑笑说,很好呀,我一点也没觉得可怜呀。

“听从内心的召唤”

作为全球华人最杰出的科技精英和管理者之一,48岁的李开复,走到了他认为又一次该主动抉择的关头。

同样在这个年龄段,他的第三任上司、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选择了慈善;同样出色的高校演讲者、他的朋友、新东方科技教育公司的董事长俞敏洪,则想去做最好的大学。很多人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孔夫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的时候,开始思考余生该如何度过的问题。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李开复则在思考,也许离开谷歌,开创自己新事业的时候到了。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价值更值得捍卫,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挡住李开复“选择的权利”。当公民李开复还在5岁的时候,某一天,他厌倦了幼儿园单调和没有什么内容的学习,于是他咨询妈妈,可不可以上小学?最终,试试之后,“李开复”三个字贴到了一年级的招生名单上。 而在那之后,几乎在每一次选择的转折点上,李开复都采取了主动: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放弃学了一年多的法律专业而转投计算机系,还是在29岁之时,选择离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职到苹果公司去做技术以“改变和影响真实的世界”,还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苹果公司到SGI公司,从SGI公司再到微软,以至于后来的从微软到Google惊心动魄的“一跳”。 今年以来,虽然谷歌中国的事业渐入佳境,但也遇到一些不小的麻烦。

在他已经想好准备辞职的今年6月,央视突然曝光谷歌色情搜索事件,使得他没有精力再向总部提辞职的事情。他必须要冷静地先应对现实,处理好这个棘手的事件。

等到谷歌“搜索门”喧嚣过后,已经是7月底。但谷歌的工作却不再带给他更多的激情。当年加盟谷歌之时,李开复开创的谷歌中国,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搜索专家和杰出管理者的才能。像他在1998年加盟微软之后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时一样,欣赏、选拔和培养出色的年轻人,并把他们带往自己向往的境界,一直是李开复乐于从事的工作。

今年6月的某一天,当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他可以工作到65岁退休的话,那么,他的职业生涯还有15年多点的时间。那么,这最后的工作时间他将要“如何度过”?

“如何度过”这个词汇,是作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在写给青年大学生的信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时,突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没有想到的是,这两篇文章就此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由于传统的断裂和转型期价值观的模糊,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并不像出生在台湾、生长在美国的李开复这么明朗和清晰。但无论如何,去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工作,几乎成为这些年轻人的共同梦想。而李开复这个既熟悉西方价值观、又掌握计算机语音识别和搜索等最in技术,同时又具有儒家教育背景的“熟悉的陌生人”,显然具备这种致命影响力。

从2000年到2009年8月,李开复先后发出了给中国学生的7封信,告诫他们“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如何做到成功,自信以及快乐、如何实现“选择的权利”、如何从优秀到卓越等等。 李开复没有想到的是,写这些信,以及回复青年人的信,成了李开复在微软担任全球副总裁,以及后来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职务间,最重要的业余工作内容之一。 为此,他甚至注册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网站我学网(www.5xue.com)。“我学网”的主要内容,都是与中国学生进行的交流和谈心。目前,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是50万。另外,还有与李开复同样热忱的差不多50个同样的“青年导师”,活跃在这个网站上,与他一起解答青年人的问题。

由于日常工作的忙碌,李开复常常来不及回信,吃早餐的时间,就成了李开复给大学生们回信的时间。有一次,女儿在去美国读大学之前的机场上问李开复,“爸爸,你是什么样的人?”李开复随口答,“我是写E-mail、回E-mail的人。” 虽然李开复还没有最后确定这次选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但很显然,这次的选择,跟年轻人有关。

2009年9月4日,他写下了《再见,谷歌》一文,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作为结束:“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这一次,他决心从心所欲,听从“内心真正的召唤”。

做“中国天使”

2009年9月6日下午两点,在北京东三环长虹桥西盈科中心IBM大厦一层的星巴克咖啡,两个1970年代出生的大陆年轻人正在进行一场对话。

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7月31日刚刚从某个知名门户网站主编之职离职、正在寻求天使投资(Angel equity)的创业者刘长宁,一个是某知名国际投行的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者、同时用自己的钱兼做天使投资。刘长宁想做某一类型的门户网站,为此在辞职后的一个多月里,分别带着不同版本(一期融资200万、300万和500万人民币)的商业计划书,寻找了四位天使投资,这天见的正是第四位。与前三位对风险评估得出“不确定性”不同的是,最后这位兼职天使,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创业者“最好”拿出50万左右的钱投入这个项目,并且在看到这个网站微有盈利(“重要的并不是盈利多少,而是要通过考察这个项目具有拿到订单的能力,也就是这个创业者能够证明自己有掌控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他,或者他建议,他的同行就会投资。

刚刚辞职的刘长宁感到与前一次不同内容的沮丧。如果说前面的三个谈判,主要是为了说服天使投资人相信这个网站能够具有盈利能力的话,这次的谈判让他觉得,这甚至是对他能力的一种全面怀疑,虽然这样的怀疑不无道理。可是,如果他投入了一笔钱(或者说他有钱投入),而他的网站能够实现订单或者利润的话,如此之高的时间成本用来克服的资金困难和盈利压力都去掉了,他还来寻求解决时间成本的天使投资干什么?

所谓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一种。天使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有限,所以一般专注于初级种子阶段的创业公司。天使投资是支持美国早期创业和创新的主要支柱。美国目前的天使投资,一般占风险投资的40%至50%。

转载请注明来源:李开复从导师到天使:对价值观和志趣的遵从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