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东莞高调叫卖杂志 光脚演讲显率真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910

||2010-07-20

18日,胡舒立出现在东莞的一次经济高峰论坛上,纵论新时期外企开拓内销市场,列席的政商学界精英满怀期望。

胡舒立东莞高调叫卖杂志 光脚演讲显率真
6月18日,胡舒立在广东省第二届外博会上演讲 本报记者 王欢 摄

  姓名:胡舒立

  年龄:57岁

  关注理由:她号称“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是财经媒体旗帜性的传奇人物。她被西方同行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上周五,她参加了在东莞厚街举办的政商学界精英聚集的高峰论坛,让与会者对她的观点满怀期待。  

  上周五,东莞厚街举办了政商学界精英聚集的高峰论坛,讨论着一个老话题:新时期外企如何开拓内销市场。

  头顶众多光环的“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胡舒立驾到,人们对这样一位财经媒体旗帜性的传奇人物充满期待,希望听到她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数十年来,她一直以“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的身份,站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立场,忠实记录和助推着中国转型与经济腾飞。

  胡舒立创办并任主编11年的《财经》杂志,因揭露中国共同基金的经理人串通起来操作股市的“基金黑幕”,曝光“银广夏陷阱”和“庄家吕梁”而轰动一时,西方同行——美国《商业周刊》称胡舒立是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纽约时报》则称她为中国最强有力的财经媒体主编。

  2009年11月,胡舒立与她的团队集体选择离开了由她亲手创办的双周刊《财经》,尽管这本被视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出版物”影响力与日俱增,但现年57岁的胡舒立选择重新出发,受命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带领原班团队创办财新传媒,并从财经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引发外界重新关注。

  在这个代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会议场合,带着众多光环被寄予厚望的胡舒立却因为表现不佳而失分,同时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一个真实的胡舒立。

  感性的一面

  平淡开场高调叫卖杂志

  6月18日,胡舒立出现在厚街会展中心。作为嘉宾的她,先起身鞠躬致意,随后甩了甩她标志性的短发。

  当天的胡舒立戴细框眼镜,穿蓝色碎花裙,与衣裙相配的是一只手镯和一串珍珠项链。

  身高1.58米,身材苗条的胡舒立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公胡仲持是知名的翻译家,《申报》国际版主笔。叔祖父胡愈之在文革前曾是文化部副部长;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父亲早年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来成为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后在工会任中级职务。

  在《财经》杂志社,胡舒立曾找来一个裁缝,为自己的高层编辑们置了一身新衣服,那时的她说,“想想电影里的007,嗯,就要那样的”。

  胡舒立在担任《工人日报》国际新闻编辑和记者时,曾前往位于明尼苏达的世界新闻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进行过五个月的研究,后于1994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

  当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介绍“欢迎受人尊敬的传媒人胡舒立演讲”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伴随高跟凉鞋敲出的一串急切脚步声,胡舒立站到了讲台上,现场的摄影记者纷纷架好摄像机和照相机。

  “有机会到东莞参加外博会,是我的一次学习机会。关于‘新时期外企如何开拓内销市场’的话题,我不是专门做研究的,其观点不能跟在座的专家、学者相比,只是受命于组织者做这个演讲,只能基于这么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胡舒立的开场白,不同于她以往的犀利。

  随后,胡舒立更像一位推销员,在讲台上极力宣传由她创办的财新传媒以及旗下的杂志,多次在演讲中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强调其创办媒体的网址。讲台下,胡舒立团队的人正在派发杂志。

  据悉,自3月25日宣布创办新的平台后,胡舒立已经在多个演讲场合打广告,期望更多人了解她致力于的领域。

  一名与会人士说:“我怎么感觉像是来卖杂志的?”然而,坐在前台的政府高官及商界人士,仍然试图从大屏幕上胡舒立制作的PPT内容中,找寻到她不同凡响的观点。

  真实的一面

  提醒别对人口红利持续长久抱幻想

  胡舒立的演讲主题是从肯定东莞的成功开始的:东莞是一个奇迹。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的缩影。我只想说,东莞在2008年能成为总产值7200亿元的大型工业城市,与七八年前相比增长了1000多倍,这在高速增长的中国,东莞的增长可以称为是奇迹中的奇迹。

  接着,胡舒立提出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展开演讲:在这么多年中,像东莞这样的城市,政策和机制的优势正在消失。如富士康的涨薪冲击波,也是对珠三角这种以低成本经济模式的挑战。

  她引用学术界关于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说法,认为东莞现在越来越接近学者们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尽管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但现实与实践更倾向于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红利消失事实,对于低成本劳动持续长久是不能够有幻想的”。

  胡舒立提醒:“我不是说明天早上,劳动力成本就要增长多少倍,企业必须认识到,廉价劳动力和低工资的神话已经破灭。”同时她认为,从4亿农民工的数字上看,中国劳动力的供应是充分的。

  坐在台下聆听的观众之一——主管外贸工作的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早在今年4月份招工难时,接受过《中国经营报》专访,当时他就已经谈到对人口红利消失的认识:我不太赞同中国“人口红利”已经耗尽的说法。

  改革开放30年,东莞和珠三角地区至今仍能依赖内地丰富的劳动力,维持自身的成本竞争力,相信可见的将来这种优势仍会存在。

  而胡舒立说,珠三角必须进行一次洗牌。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见好就收,这并不是一种耻辱的失败;二是转移工厂;三则是转型升级。

  这时,会场已有众多人员离场,“没讲出什么新意。”有人评价道,外资企业代表从金融危机发生后就开始不断参加这样关于转型的论坛,听到的都是主题重复的内容。而在胡舒立之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博士,就已经对转型内容发表了30分钟的演讲。

  “我认为这种技术型的话题并不是胡舒立擅长的领域,她就不应该选择谈这样的话题。”本地一位长期关注胡舒立的政府官员说。

  率性的一面

  脱掉凉鞋光脚在讲台上继续演讲

  对于现场想汲取特别信息或全新观点的听众来说,这位拥有“亚洲之星50名之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栏作家”、“亚洲最值得关注的十位女性之一”等众多光环的传奇女人,当天不厌其烦且没有新意的演讲内容,令一些人好生失望。

  由于胡舒立一贯的沉默,以及拒绝媒体的做法,外界只能不断讲述她那些不为人知的传闻,对此,她说:“我自己是新闻人啊,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可以报道的。”

  在胡舒立2010年出版的新书《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问题》中,胡舒立写道:“我是新闻记者,而不是经济学家。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大才华的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闻人,被各种机缘推到了某个位置上,当我要做的事其实超过自己能力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担当,不退却;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活得更加本色。”

  6月18日这天的胡舒立并没有受到现场听众退场的影响,她将一只脚上的凉鞋脱掉,搭放在讲台的踏板上继续演讲。

  过去,在北京闹市区的泛利大厦19层编辑部,她经常是迅速穿过编辑部,滔滔不绝地发布自己的命令和想法,然后再次走出门去。有时,她甚至把腿抬上沙发,时而变换动作盘坐在上面,并召开着电话会议。

  在听众稀少的10分钟演讲时间内,她的演讲涉及到了被大家认为属于她擅长的领域,她提醒企业细心去体会国内市场,她说,过去企业只熟悉没有内销市场那些灰色地带、不用偷鸡摸狗的国际市场。将来,企业应当把积累到的对国际市场的理解,与今后并不完美的国内市场放在一起去认识。

  “如果我们不认识到国内市场的有效性和边界,恐怕就做不好这个市场。”胡舒立说。值得一提的是,胡舒立曾因洞察言论自由的边界而成名。自创办《财经》十余年来,她尖锐地挑战了中国媒体梦游般的形象。

  胡舒立最后特别强调,企业需要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因为它是复杂的,判断是最难的,这对企业家的视野及判断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她期望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和提升判断力。

  胡舒立深谙这一点的重要性,过去,她在国内第一份全国性商业报纸《中华工商时报》做记者时,为了完成她的“家庭作业”,胡舒立曾采访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顶级金融家,并与那些后来的高官建立了紧密联系,以获取信息,判断形势。胡舒立说:“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日……我是记者,他们也把我当作一名记者来对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胡舒立东莞高调叫卖杂志 光脚演讲显率真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