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文化建设新思路

    |     2016年12月27日   |   客世原创,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730

摘要:当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成为主要舆论导向工具,新生代员工渐入职场。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组织文化的几个重要方法。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催生传统的呼叫中心产生了新的服务形式,拓展了新的岗位与职能,推动着呼叫中心向工作内容更为丰富的客户体验中心进化发展。同时,随着90后新一代逐渐迈入职场,新生代员工的独有特性也使得客服中心的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组织文化可以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驱动,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组织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其中核心是价值观建立。价值观是指组织内的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效仿的一致认识。统一的价值观使组织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缺乏共同的价值共识会使组织发生内部离散效应。因此,文化建设是一个组织提高管理效力,促进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文化落地与传播,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通过多种方法、多渠道全方位,不断巩固加强,使文化理念根植固化在员工心中,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客户服务中心属于人员密集型行业,当数量众多的人聚集形成群体,会陷入到集体无意识状态,极易受到偏激,负向的引导。用组织文化引导员工,变集体无意识为集体向心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身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与外界的连接,细微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使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交自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主要舆论导向工具。在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的驱使下,各种主题的“晒”、“求关注”、“点赞”成为了人们寻求“存在感”、满足“炫耀欲”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文化宣导方式已不能吸引员工,特别是新生代员工的关注,自然也达不到文化宣传的目的。因此需要适时做出改变,选择顺应时代趋势的文化建设方式。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就是要有“参与感”,引申到文化建设上,让员工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碰触、可拥有、共成长的持续建设模式。

一、 紧随时代步伐,建立文化建设新渠道,扩大内外文化宣传影响力。

最常见的,传统的文化宣传渠道是展板,宣传栏等静态形式,这一类的宣传方式更新频次慢,宣传时效性差。如今,人们早已习惯花费很多时间从社交媒体获得资讯,这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捧着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低头族”。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客服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立微信公众订阅号是其中一种最流行的模式,采用合理的权限控制机制,将订阅号内容分为内部版及外部版,达到对内宣导文化内涵、对外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推送的内容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释放足够的“影响力”。结合当下热点及文宣需要,编撰“有料”、“好玩”的内容,让关注者觉得阅读有价值、有趣,利用“点赞”、“评论”等互动功能,提高订阅号关注者的参与感,让推送内容成为员工日常话题组成部分,将关注热度从线上转化到线下,推动实现价值认同。充分使用微信订阅号中“点赞”、“转发”的功能,借力从众心理特点,促使热门话题及文化导向广泛传播,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提升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感。公众订阅号的实际运营中,需要重视分析订阅号后台数据,这样有助于编撰更具吸引力的推送内容,并选择最合适的推送时间、增强影响力。除了微信这个工具,微博、论坛也是可以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拓展这些渠道,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建设体系。

二、 发掘亮点,扩散口碑事件,引起广泛共鸣。

树立英雄人物是文化建设中常见的方式,但以往这一类标杆性人物以“高大全”的形象被推出,因“不接地气”,在员工层面尤其是新生代员工中被认可程度有限。互联网时代,“事件营销”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及市场推广手段,被广泛使用于提升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种“故事化”的推广手段运用在组织文化建设上是非常有说服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自发捕捉员工亮点,加以宣传与故事化,吸引更多员工关注,扩散发酵、产生裂变、引起共鸣,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导向,实现文化根植,同时提升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它的主要运作模式是寻找话题做专题事件传播,鼓励分享。与销售中的“事件营销”相同的是,文化建设中的“事件营销”需要具有高时效性,“趁热打铁”加以巩固将会让宣传效果事半功倍。与销售中的“事件营销”有所区别的是,必须保持文化建设中“事件”的真实性与自发性,虚假、做作的事件经过传播,将会引起员工反感,引起负向作用。

笔者所在的客服中心曾就爱护办公环境进行文化宣导,在宣导过程中,某员工拍摄了夜班保洁员辛勤工作的场景,并将图片配文发布在私人微信朋友圈中,引起众多员工纷纷点赞。文宣人员捕捉到这一亮点,以“珍惜是最大的尊重”为题,在微信公众订阅号中加以转载并评论,扩大其影响面,引起广泛共鸣,激发起员工对保洁员的感激之情,进而反思应该主动爱护办公环境,减轻保洁员工作负荷。这一“事件营销”为文化宣传推波助澜,既增添了趣味性,又提升了员工的参与感,促进了文化进一步根植,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16

17

三、 依托主题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内涵。

举行主题活动具有仪式感,可以把文化形象化、生动化,员工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体会文化蕴含。通过主题活动展示员工风采,可以发现员工的爱好与特长,提升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感。组织主题活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主题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导向,不盲目举办活动。2、控制活动频次,避免活动举办过于频繁,造成“审美疲劳”,降低活动刺激作用。3、除了设计符合员工喜好的主题活动形式,还需要特别注意主题活动的预热、宣传、回顾等环节,增强活动吸引力,提升员工参与度,引导员工反思文化意义。

为了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举办方往往会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奖金,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刺激是短期行为,过度的物质吸引会让员工忽视主题活动真正的文化内涵。主题活动的吸引点应着眼于活动的趣味性,如何迎合当下众人内心需要。例如当下许多人热衷于跑步这项健身活动,手机APP功不可没,“晒”步数或公里数累计排名的互动设计,满足了大众的炫耀欲,激发了参与热情。除此之外,领导层的参与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个有效刺激点。上行下效,影响深重,领导若能参与到活动中,在精神层面激励员工参与热情,同时也增进与员工间的感情交流。

四、 构建文化网络,用文化浸润心灵。

用非正式的渠道传播文化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员工真实的愿望和心态,提高文化价值认同度,构建文化网络,主导舆论方向,在员工中促进知行合一,推动文化根植。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催生了“意见领袖”这一角色,对舆论产生导向影响,借鉴这一方式,有助于组织文化根植。在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关注对组织文化价值认可度较高的员工,发挥其影响力,推动其成为线下“意见领袖”,带动身边人,形成正向舆论导向,让员工互相影响,引起“滚雪球”效应,形成文化网络,实现文化落地与传播。

文化作为一种被群体认可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团体的灵魂,代表了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借助其强大的传播作用及影响力,增强员工凝聚力,塑造良好企业口碑,为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许多时候,组织文化被广泛认为是自上而下的“领导者文化”,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事实上,组织文化应该是一个组织全部或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信念和期望模式。员工是主体,并非是客体。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文化,是将领导者的战略思考与员工参与相结合,用“活的”文化体系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新业态、新思维、新生活方式,促使我们开拓思维,打开脑洞,寻找具有时代感的建设模式,让文化建设有趣,有吸引力,接地气,逐渐让文化落地,根植于员工内心,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6年3月刊;作者叶但潇,工作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三农客户服务中心创新业务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互联网时代下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文化建设新思路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