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 解析贝塔斯曼为何“败走”中国

    |     2015年7月12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1035

||2009-02-08

广州工业大道上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紧闭的大门上贴着招商启示。

7月7日起,贝塔斯曼书友会已停止接受新的订单,网上订购及目录订购也相应停止。12月25日前,书友会会员可以上网或拨打呼叫中心电话查询账户余额。有数据披露,至今贝塔斯曼会员卡上有钱的会员超过50万人。

会员卡、印制精美的会员册、8折甚至更大的折扣、购书小礼品……这些都让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读者感到新鲜和惊奇,邮购贝塔斯曼图书在那时是一种时髦。

十几年后,贝塔斯曼“败走”中国。有人说,它是败于以卓越、当当为首的本土网络书店;有人说,它是盲目扩张,不堪重负,亏损连连;还有人说,它是战略调整,并不算败走。总而言之,贝塔斯曼离开后的图书市场迷雾重重。

连日来,本报记者尝试着寻找贝塔斯曼败走的原因,得到的答案却没有一个是一样的。

昨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工业大道家乐福超市内的贝塔斯曼广州会员中心。这里已是大门紧锁。门上还贴着招商电话。旁边的店铺里,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贝塔斯曼是做什么的。家乐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个店上个月就已经关了。

贝塔斯曼广州店114查号台的资料已被用户设为保密;网站上登记的电话也从未接通过;在百度地图上查到的“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是老城区一家名叫“金花宾馆”的地方,并且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关闭。

贝塔斯曼走了,撤退的痕迹清理得很干净,仿佛它从来没有在广州存在过。

“卖书的”撤退了

十年前,天涯网友“紫晶琉璃”就成为了贝塔斯曼数十万书友中的一员。那时候,让“紫晶琉璃”很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坐在家里买书”。会员卡、会员册、8折甚至更大的折扣、购书小礼品、定期寄来的图书目录……这些新奇的手段,在互联网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短短几年间,就让贝塔斯曼深入到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心中。直到很多年后,只要一提起贝塔斯曼,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书的”。

然而,有了网络之后,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在各个论坛上搜寻关于贝塔斯曼的信息,来自贝塔斯曼会员的抱怨非常多。客服态度恶劣,每季度强制买书,不买书就直接邮寄一本过来、“货到还必须付款”,否则将自动失去会员资格,会员费也打了水漂。网上对于贝塔斯曼的评价也许早就注定了贝塔斯曼的撤出。

根据媒体迄今披露的数据,贝塔斯曼进入中国13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盈利。6月底,贝塔斯曼官方宣布,中止中国书友会的全部业务,调整初期,中止贝塔斯曼作为股东之一的21世纪图书连锁书店业务。“两项业务均受到了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让我们看到这两项业务无法成为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及规模化的业务。”

书友会解散、书店关门,出版业务几乎停顿,这几乎意味着贝塔斯曼旗下的“直接集团的中国分公司”已遭到德国总部的彻底剪裁。

依靠目录卖书是一种赌博

在贝塔斯曼众多的业务中,书友会是最具特色,也是最具争议的,并常常作为贝塔斯曼生搬硬套欧美经验的例证。事实上,进入网络时代,书友会模式不仅在中国受到了挑战,在美国也已经遇到了困难。而欧洲本土大陆的书友会会员大多数是中老年读者。

贝塔斯曼书友会在全球有2800万会员,是世界最大的书友会。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是中国最大的书友会,有会员150万。1999年,这个数字是50万。2000年,会员数增至120万。换句话说,2000年前后,贝塔斯曼用2年时间增加了70万会员,之后却用8年时间只增加了30万。

曾任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总编辑、现经营99网上书城的黄育海称,2003年他在贝塔斯曼经营书友会业务达到了顶峰,年图书直邮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但一位贝塔斯曼员工透露,2007年贝塔斯曼的直邮业务收入仅为5000万元到6000万元人民币。

数百万书友共享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图书目录。据了解,为招募会员,贝塔斯曼长期在大众期刊上刊登广告,每年广告费约在六七百万元。而免费赠阅的邮册一项,贝塔斯曼每月花费就是300万元。

“依靠目录卖书实际上就是一种赌博。”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对媒体说,印刷成本、投递成本会随发行量攀升,如果目录上书选不好就完全失去了机会。能上目录的书数目有限,就限制了整体销量,也就更形不成规模效应。

庞大的会员数量,曾经是贝塔斯曼与图书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资本。由于其拥有100多万庞大的会员网络支持,贝塔斯曼的进货量通常是当当或卓越的2~3倍。再加上不退货的特点,贝塔斯曼的采购折扣一般能谈到3.8折,低于当当和卓越网的4~4.5折。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网上书店竞争惨烈。通常当当和卓越互相竞价书价能降到采购价以下。

转载请注明来源:迷雾重重 解析贝塔斯曼为何“败走”中国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