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井怎么掉进桶里?

    |     2015年7月13日   |   文库   |     评论已关闭   |    976

||2011-03-01

几年前看黄宏、范伟表演的小品,黄世仁为讨债竟然给杨白劳下跪,大笑之余心中闪过一丝好奇:这世上只有桶掉进井里,哪里有井掉进桶里的事情?当时也只是一闪念,过后就忘了。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赶英超美步伐的加快,中国四处寻找资源:到非洲购买大宗矿石、到中亚订购油气、到澳洲采购原材料,总之,在中国经济出口实现全球化之后,中国的资源供应也迈开了全球化的步伐,甚至到澳洲、非洲、中亚租地种粮;总而言之,演绎着一幕幕令国外羡慕、甚至嫉妒的精彩传奇。

一时间,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使国人似乎忘记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仿佛只要有出口市场,再加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及好像可以无视的环境破坏,以来料加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点的外向型经济可以不断加速,赚回滚滚的外汇。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专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这种无视环境破坏、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缺乏自主创新的模仿型经济、“在中国”制造式的经济,其发展缺陷不容忽视;可是,又有多少人会耐心听取这“嫉妒”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刺耳声音呢?他们都是“红眼病”,有人不乏幽默地说。

尽管前几年沿海也断断续续地出现过“民工荒”,可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怎么会缺乏廉价劳动力呢?于是乎,欠薪、讨薪之类的新闻,在国内媒体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不绝于耳的还有,漠视、无视、践踏农民工基本权利的报道;更有甚者,某出口加工企业居然出现“n跳”的悲剧,直至逼近双十,似乎才触动了有关部门早已麻木的神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也只有在自诩劳动力资源极大丰富的地方,才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

兔年春节刚过,井掉进桶里的怪事发生了: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之间,频频爆发农民工争夺战;仅义乌这个小城市,今年劳动力缺口就达四万;沿海某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守了一天,才招到三个人……

于是,各路观点纷纷出炉:专家说,这就是刘易斯拐点,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红利时代结束了,发展方式必须尽快转型;社会学家宣布,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农民更愿意在家门口打工了;教育学家则断言,大学扩招,使一大批农村青年变身为大学生,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同时出现,不是偶然的,中国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这些观点听起来似乎都有理;但是,这些高论,似乎都忽视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再加上资本以及技术、管理;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终极来源,尤其是工人的活劳动。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这个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我们的各级管理者、企业经营者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惩罚就出现了:井掉进桶里。

早在春节前,就有不少企业为留住打工者,纷纷出台亲农民新政:为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购买团体票、雇车送农民工回家、接农民工家属到厂里过年……

这些尽管微小但散发真诚的举动,正是一线管理者观念转变的第一步:劳动力也是资源,并且是宝贵的创造一切价值的资源;否则,千辛万苦的将世界各地的资源抢购回来了,也有了成套的技术和充足的资本,可是,没有工人的劳动,这些资源、技术、资本,能变成商品吗?他们自己会创造价值吗?

责编:admin

转载请注明来源:评论:井怎么掉进桶里?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